中国稀土产业出口贫困化增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外部性理论

2.3.1 外部性理论的内涵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可以实现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提高经济体系的生产效率和全社会福利水平。但现实的市场经济由于受到垄断因素、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市场机制在某些场合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发挥有效作用,从而导致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出现了“失灵”现象。一旦市场失灵现象出现,商品和资产的价格就会偏离其价值,即价格扭曲。所谓价格扭曲是指由于市场失灵,价格不能正确评价经济活动效果,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从而使经济活动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5)要使经济活动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必须满足:MRT=MRS(其中MRT、MRS分别表示边际转换率、边际替代率)[30]。然而,现实的经济活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难以实现,换句话说,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出现MRT≠MRS,这使得私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

在引起市场失灵的因素中,外部效应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外部效应也被称为外在性。所谓外在性,是指生产行为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的福利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31]。其主要内涵为:(1)当行为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支付补偿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正效应,此时该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私人利益(VP)小于社会利益(VS),即VP<VS。如果该行为人的私人成本(CP)大于私人利益而小于社会利益,即VP<CP<VS,则该行为人不会继续从事该种经济活动,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外部正效应活动就会逐渐减少。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正效应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合意的最优水平。(6)(2)当生产行为人的经济活动使他人受损,但行为人并没有承担成本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此时该经济行动所产生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S),即CP<CS。如果该行为人的私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即CP<VP<CS,则该行为人就会毫无顾忌地扩大这种活动,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外部负效应活动就会逐渐增多。一般而言,存在外部负效应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高于社会合意的最优水平。

2.3.2 稀土生产的外部效应

稀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在全球拥有比较优势的矿产资源。但从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将宝贵的稀土资源廉价供给到国际市场,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反而将大量的环境污染留在了国内。当前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稀土资源开采环节,由于国内稀土开采企业数量众多,单个企业规模偏小,甚至一些小企业无证经营,部分企业为了追求低成本、高利润仍然在使用政府早已禁止的易地池浸法(7),这不仅造成大量地表植物被破坏、地下水资源被污染、土壤酸化,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难以处理,而且还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二是分离冶炼环节,分离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废气、废水、废渣和粉尘颗粒物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给公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从以上可知,稀土企业生产活动已经给外部生态环境带来重大损失,但企业却并没有为此承担成本,而是由整个社会为此付出成本,这说明稀土企业生产存在外部负效应。如图2-7所示,存在外部负效应的情况下,稀土企业生产的私人边际成本(MCP)远小于边际社会成本(MCS),即MCP<MCS,这样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就会毫无顾忌地扩大生产量(Q2),远超过了社会合意的生产水平(Q1)。

图2-7 稀土企业生产的外部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