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小城镇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比较评价
下面对各时期的小城镇发展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比较,即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3个历史时期:1949—1961年的恢复、调整时期,1962—1983年的萎缩、停滞时期和1984年至今的迅速恢复、发展时期(参见2.3节),分别讨论对应的城镇化增长态势。
在小城镇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城镇化率增长迅速,年均增长0.67个百分点,模拟曲线为:P=。这时期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是城镇化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小城镇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小城镇数量压缩减少,城镇化水平徘徊不前,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年均增长只有0.21个百分点,模拟曲线为:P=
,基本上属于自然增长。在第三个发展时期,小城镇得到大发展,城镇化率也得到提高,年均增长近0.5个百分点,模拟曲线为:P=
,城镇化率提高的速度不如第一时期快,也不及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另外,从1979年开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加速期,小城镇却直到1984年才大幅度发展。究其原因,除了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政策因素也十分显著。农村改革始于1979年,经济增长迅速,再加上下乡青年的返城,促使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而影响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直到1984年才出台,小城镇发展受政策影响的程度远大于城镇化。另外,限制农村人口进城政策的实施,特别是我国的统计存在偏差,对城镇化水平估计和小城镇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小城镇发展三个时期的城镇化Logistic曲线可以发现,小城镇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曲线最接近整体发展曲线,说明小城镇的发展正在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同步进行,也说明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城镇化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还有20多年的加速期,大量的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城镇化进程的实现不能只靠大中城市来完成,在进入稳定加速期以后,广大的小城镇在此过程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从近期(1978—1999年)发展来看,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仅提高城镇化水平0.064个百分点。1978—1997年20年间城镇建成区规模年平均扩张率为0.41%,年均递增0.15%,扩张率每递增1个百分点仅提高城镇化水平0.004个百分点。同期,1981—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0.9%,在此期间,固定资产每增加1个百分点只提高城镇化水平0.026个百分点。从非农就业人数上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乡镇企业共吸纳农村就业人数达1.25亿,最多时曾达到1.4亿,但乡镇企业布局呈分散状态,近80%的乡镇企业分布在村以下。以上数据说明,随着城镇建设投资的增长,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和乡镇企业布局的过度分散,进一步加大了转移人口的成本和难度。如果再不放开户籍等人为限制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实现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目标就可能成为一纸空谈。

图2-3 我国小城镇发展各时期城镇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