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国经济资源协调开发的政策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状况等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差别很大,地区之间在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空间结构不均衡现象,南北地区之间资源分布空间结构失衡表现尤为明显。资源分布空间结构失衡在南北地区之间的主要表现是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在矿产资源方面,北方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全国90%的煤、60%的铁、99%的石油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区域只拥有19%的水资源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西北地区,能源、矿产、有色金属资源十分丰富,但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该地区严重短缺的水资源的制约。东南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经济发展速度快,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矿产品来满足加工工业发展的需要,遗憾的是,东部,特别是东南地区的矿产资源储存量却十分贫乏。
中国资源分布的另一个特征是资源空间分布与人口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错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经济活动和社会人口集中于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由东向西梯次降低,而资源的分布在空间上几乎错位。从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约占38.21%,中部地区约占26.54%,西部地区约占27.1%,东北地区占7.96%。从经济活动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2015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54.6%、21.53%、21.24%、8.47%。而发展经济需要的重要资源则与人口及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出现了错位。除铁矿资源外,东部地区其他矿产资源占全国的份额均在35%以下,与其所拥有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比重相差极为悬殊。中部地区除铁矿资源外,其他资源占全国的比重都高于其人口、经济总量比重。西部地区主要矿产资源占全国的比重均高于其经济总量比重。由于人口、经济活动在东、中、西部的分布与能源矿产资源空间分布的错位,需要将矿产资源由西部运往东部,将能源由西部输送到东部,这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增加了较大的成本,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大量来回运输也浪费了大量的能源。
目前我国产业集中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沿海地带的几大城市群,而资源集中在中西部,这种产业分布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每年巨量的人口候鸟式迁徙与货物的大跨度来回运输,造成了巨大的运力、资源、能源浪费,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同量的GDP产出,我国的货运周转量是美国的近3倍、日本的10倍,能源、资源浪费巨大,碳排量大大增加,数量惊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例如,为解决能源的区域平衡而实施的“西电东送”工程和“西气东输”工程需花费巨额资金,仅4000千米的“西气东输”工程就需投资1000亿元以上(2008年的价格)。
在“人口分布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布基本一致”的总原则指导下,国家应重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地区特色和区域主体功能,推进大经济区经济的规划、发展和合理布局,促进产业在大经济区间转移、集聚,形成稳定的大经济区、大城市群组合格局,促进城市群内部经济循环发展,减少大城市群间不必要的运输量与人员流动,科学有效地削减不必要的碳排放,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因此,优化空间开发秩序,建立大型综合经济区、都市圈、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1)逐步构建、完善全国性经济结构相对完整的大型综合经济区,实现经济区内循环。通过经济区划,建设大经济区,优化我国空间经济开发秩序,以大经济区逐步取代行政区。在各大经济区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适度减少大经济区域间能源、矿产、人员的大跨度运输。
(2)改善人口布局,引导西部人口向中、东部转移。加速城市化进程,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特别是向东部中小城市转移。目前西部地区除了加快引进东部产业转移,还要积极加快人口东移,这样才能更快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均衡、协调发展。
(3)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城市转移。弱化行政区经济,完善人口东进、产业西移及加快城市发展的大经济区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等。为了改变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存在空间错位的现象,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人口向东部迁移、产业向西部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