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精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李嘉图相对成本优势贸易理论的新古典阐释

19世纪后期,新古典经济学兴起。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派(neoclassic economical school of thought)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A. Marshall)于1920年出版了他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一书。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其“供需均衡价格论”(price approach of supply-demand equilibrium,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和供给—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general-equilibrium approach of supply-demand curve)——借助于数学分析工具开创了边际分析法(marginal analysis approach)和现代的经济分析规范(standard of economic analysis)。该书的出版,成为新古典经济学开始进入成熟期的标志,在以后长达40年的时间里成为以马歇尔为核心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派手中的利器,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属于新古典经济学派一个重要分支的奥地利边际分析学派的经济学家哈伯勒(G. V. Haberler,1936)在其《国际贸易理论》一书中,率先采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和边际分析法对古典的相对成本优势贸易学说重新进行了更为规范、严谨和形式化的现代阐释。

为了便于对均衡贸易条件(equilibrium of trade-term)的确定进行规范的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equilibrium analysis),哈伯勒对于李嘉图的1×2×2贸易模型(在其前述的4条前提假设之外)又增补了以下一条前提假设:

⑤国际贸易市场是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的,贸易的相对价格取决于国内外市场的供需平衡,并且两国具有完全相同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

一、李嘉图相对成本优势贸易原理的机会成本表述法

(一)机会成本的概念

生产(或消费)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再生产(或再消费)一单位此种产品所需付出的代价。这意味着在只有两种产品的情况下,生产(或消费)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就是其为再生产(或再消费)一单位此种产品而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量(或消费量)。因此,在只有两种产品并且其生产成本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是一条直线段。

(二)用机会成本来表述李嘉图的古典相对成本优势贸易原理

假定有A、B两个国家和X、Y两种产品,A、B国内生产X产品的机会成本分别为MCAMCB,X产品的相对成本价格分别为pApB,当A、B两国各自生产X产品的机会成本不相等(MCAMCB)时,这两种产品在两国就必有不同的相对成本价格:

pA=MCA(=ay/ax)≠(by/bx=)MCB=pB

从而两国就存在进行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的基础。

二、一国在封闭经济下生产—消费的一般均衡分析

(一)一国在只考虑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和固定生产成本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1. A国

此时,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boundary line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y)由下列的三个线性表达式所共同决定(其中,前两个表达式分别为X、Y产品的生产函数方程式,而第三个表达式则为充分就业的约束条件恒等式):

其中,axLxQxayLyQy)分别代表A国X产品(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劳动投入量和产量,代表A国的劳动总供给量。容易由这三个表达式导出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见图1·3-1中的AA′线)方程为

图1·3-1 李嘉图模型A、B两国在贸易前的生产—消费均衡

2. B国

同样可以导出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见图1·3-1中的BB′线)方程为

其中,bxQxbyQy)分别代表B国X产品(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代表B国的劳动总供给量。

注意,图1·3-1中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为直线段,意味着生产的机会成本均固定不变;其斜率为负,则又意味着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需要以另一种产品产量的减少为代价。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点的坐标代表该国充分就业时各种可能的产出组合;该边界线与两坐标轴所围内部区域为该国非充分就业时所有可能的产出组合,而该边界线外部的区域则为该国不可能的产出区域。

(二)一国在封闭经济下生产—消费的一般均衡分析

见图1·3-1,一国在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下的生产—消费均衡点(equilibrium point to production-consumption)可由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与某条消费等效用曲线(equivalent curve of consumption utility)的切点确定,在此切点处,该国的消费效用达到最大。在图1·3-1中,UA点与UB点分别为A国与B国的跟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切的消费等效用曲线,而EA点与EB点则分别为A国与B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

因为在李嘉图模型中,只考虑两种产品和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其生产成本固定不变,所以在此模型下,一国(如A国)X产品对于Y产品的相对成本价格pA就等于其生产X产品的固定不变的机会成本MCA(也就是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的绝对值ay/ax),即有pA=MCA(=ay/ax),此为AA′斜率的绝对值。

另需注意,在图1·3-1中,我们假定了A国生产X产品有比较优势,B国生产Y产品有比较优势(即假定了pA=ay/ax<by/bx=pB,从而图中的AA′线段比BB′线段平缓)。

三、两国分工贸易的生产—消费—贸易一般均衡分析及福利分析

下面,一律假定A、B两国各自X产品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ApB,并且pA<pB

(一)A、B两国在完全分工情况下的生产—消费—贸易一般均衡分析

1.两国在任意给定贸易条件下的生产均衡点、消费均衡点和贸易三角形

(1)贸易后的生产均衡点和消费可能性边界线

在贸易前,A、B两国各自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分别是完全重合的,从而两国各自的消费均衡点(equilibrium point to consumption)与生产均衡点(equilibrium point to production)也分别是重合的

而在贸易后,见图1·3-2,如果A、B两国完全分工分别专业生产X产品和Y产品,在任意给定的贸易条件pw=Px/PypA<pw<pB)下,A国(B国)的生产均衡点将分别沿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下移(上移)到图中A′点(B点)的位置,而它们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也将分别以A′点(B点)为中心“外旋”到图中pw线的位置——两国各自消费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的绝对值将相同(同为pw)。

图1·3-2 A、B两国在完全分工和任意给定贸易条件下的生产—消费分析

(2)贸易后的消费均衡点和意愿贸易三角形

见图1·3-2,在贸易后,A国新的消费均衡点是由其新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pw与另一条消费等效用曲线之间的切点CA所确定;B国新的消费均衡点也是由其新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pw与另一条消费等效用曲线之间的切点CB所确定。这时,由A、B两国各自新的生产均衡点与消费均衡点分别可以确定两个直角三角形CADAA′BDBCB——它们分别被称为A国和B国的意愿贸易三角形(trade triangle of willingness)。当pw并非均衡的贸易条件时,这两个意愿贸易三角形就不全等,两国间贸易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必将引起贸易条件的进一步调整——这时将会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觅价”过程,直至找到一个均衡贸易条件为止。

2.两国生产—消费—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

见图1·3-3,当达到均衡贸易条件时,两国的意愿贸易三角形将会达到全等,即有

图1·3-3 A、B两国在完全分工情况下生产—消费—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

称为均衡贸易三角形(trade triangle of equilibrium),其中,

为X产品的均衡进出口量;

为Y产品的均衡进出口量。

(二)A、B两国完全分工与贸易福利的一般均衡分析

见图1·3-4,图中EAEB分别代表A、B国在封闭经济下的生产—消费均衡点,A′分别代表A国在完全分工—贸易后的生产均衡点和消费均衡点,B分别代表B国在完全分工—贸易后的生产均衡点和消费均衡点。

图1·3-4 A、B两国完全分工—贸易的一般福利分析

A国通过完全分工与贸易得到的额外福利=曲线所代表的效用-UA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这一额外福利可以分解为来自贸易的额外福利和来自分工的额外福利:过EA点作线的平行线,而与线相切的等效用曲线所代表的效用-UA曲线所代表的效用,即为来自贸易的额外福利(这是产品在消费领域更有效配置得到的额外福利),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所代表的效用,则为来自分工的额外福利(这是资源在生产领域更有效配置得到的额外福利)。人们将这两种额外福利统称为“配置得益”(gain from allocation)。

B国通过完全分工与贸易得到的额外福利=曲线所代表的效用-UB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这一总得益也可以分解为来自贸易的额外福利和来自分工的额外福利,同样可以在图1.3-4(b)中借助一条经过EB点的与线平行的辅助线来进行分析。

四、两国在各种分工贸易可能性下的总收入分析

这里仍然假定A、B两国各自X产品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ApB,并且pA<pB。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分工贸易对两国总收入的影响,见图1·3-5。AA′线段代表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BB′线段代表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A′N=OB′,而AM=OB,并且MCDNAA′,而CNMDBB′

图1·3-5 分工—贸易与世界生产—消费可能性分析

于是,在两国均充分就业的情况下:①C点代表两国的完全分工(A国完全分工生产X产品而B国完全分工生产Y产品)时的总产出组合——C点是两国总福利达到最大化的生产—消费均衡点,被称为“李嘉图点”(Ricardo Point);②CM线段代表A国不完全分工而B国完全分工生产Y产品时所有可能的总产出组合,CN线段则代表A国完全分工生产X产品而B国不完全分工时所有可能的总产出组合;③D点代表两国的完全反分工(A国完全反分工生产Y产品而B国完全反分工生产X产品)时的总产出组合——D点处的两国总福利达到最小;④DM线段代表A国完全反分工生产Y产品而B国不完全分工时所有可能的总产出组合,DN线段则代表A国不完全分工而B国完全反分工生产X产品时所有可能的总产出组合;⑤平行四边形MDNC所围区域内部的点则代表两国均不完全分工时所有可能的总产出组合。

五、李嘉图贸易模型确定均衡贸易条件的几种新古典分析方法

对于李嘉图贸易模型而言,关于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新古典分析方法,首先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879)在其《纯粹贸易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利用贸易提供曲线均衡分析法(equilibrium approach of trade offer curve)来确定均衡贸易条件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提供曲线(offer curve)实质上就是一条相互需求曲线(reciprocal demand curve),表明一个国家为进口一定数量的商品而愿意承担的贸易条件(而愿意向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数量),所以提供曲线均衡分析法(equilibrium approach of offer curve)也可以称作相互需求曲线均衡分析法(equilibrium approach of reciprocal demand curve)。利用提供曲线均衡分析法来进行一般均衡分析,其实是新古典经济学在其早期阶段尝试采用的一种并不太简便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1)后来,在新古典经济学成熟之后(即在马歇尔于1920年发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之后),就又有了另外一种更受学界认可的供给—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后人很自然地又提出利用这种新的分析方法来确定均衡贸易条件(详见下文)——需要特别提醒读者的是,这里需要使用适用于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equilibrium analysis)的关于两种产品之相对价格的供给曲线(supply curve)和需求曲线(demand curve)来进行均衡分析,这跟使用适用于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equilibrium analysis)的关于一种产品之绝对价格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来进行均衡分析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之间有着实质性的差别(前者是在做一般均衡分析,而后者则是在做局部均衡分析)。

在以下分析中我们一概假定,在贸易前,A、B两国国内X产品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ApB,并且pA<pB

(一)确定贸易条件——两国的贸易提供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

所谓贸易提供曲线,是指一国在其给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和消费等效用曲线下考虑到进出口收支平衡的最优贸易曲线(optimal trade curve):用横坐标和纵坐标(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代表一国出口商品数量和进口商品数量时,该国贸易提供曲线上的每一点跟坐标系原点所连射线的斜率(斜率的倒数)对应着一定的贸易条件,而该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纵坐标和横坐标)则代表着在这一贸易条件下该国所愿意提供的对己最优的能够达到进出口收支平衡的一对出口商品数量和进口商品数量组合。

一国的贸易提供曲线可以根据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和消费等效用曲线推导出来。前面已经假定A国(B国)生产X产品(Y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以下进一步假定A国(B国)在贸易后完全分工生产X产品(Y产品)。由于这一分析方法首先要涉及两国各自提供曲线的推导问题,并且两国各自提供曲线的推导方法略有不同,所以我们需要分别讨论之。

1. A国贸易提供曲线的推导

见图1·3-6(a),图左方的OQx坐标轴代表A国X产品的产量或消费量,图右方的OQx坐标轴代表A国X产品的出口供给量,图中的纵坐标轴OQy则代表A国Y产品的产量或消费量或进口需求量。左方图中的A′A线段代表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贸易后A国的生产均衡点是A′点。当A国出口X商品的相对贸易价格pw=pA时,A国的最优消费均衡点是消费等效用曲线U0A′A线上的切点C0,此时A国愿意提供的(对己最优的)贸易三角形为A′D0C0;而当A国出口X商品的相对贸易价格时,A国的最优消费均衡点是消费等效用曲线U1A′A线上的切点C1,此时A国愿意提供的(对己最优的)贸易三角形成为A′D1C1;再当A国出口X商品的相对贸易价格 时,A国的最优消费均衡点是消费等效用曲线U2A′A线上的切点C2,此时A国愿意提供的(对己最优的)贸易三角形又成为A′D2C2……

图1·3-6(a) A国贸易提供曲线的推导

将左方图中的各贸易三角形依次水平平移到右方图中去——令A′点与O点重合,即可由C0C1C2……逐点描出A国的贸易提供曲线。

2. B国贸易提供曲线的推导

见图1·3-6(b),图下方的OQy坐标轴代表B国Y产品的产量或消费量,图上方的OQy坐标轴代表B国Y产品的出口供给量,图中的横坐标轴OQx则代表B国X产品的产量或消费量或进口需求量。下方图中的BB′线段代表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贸易后B国的生产均衡点是B点。当B国进口X商品的相对贸易价格pw=pB时,B国的最优消费均衡点是消费等效用曲线U0BB′线上的切点C0,此时B国愿意提供的(对己最优的)贸易三角形为BC0D0;而当B国进口X商品的相对贸易价格时,B国的最优消费均衡点是消费等效用曲线U1BB′线上的切点C1,此时B国愿意提供的(对己最优的)贸易三角形成为BC1D1;再当B国进口X商品的相对贸易价格时,B国的最优消费均衡点是消费等效用曲线U2BB′线上的切点C2,此时B国愿意提供的(对己最优的)贸易三角形又成为BC2D2……

图1·3-6(b) B国贸易提供曲线的推导

将下方图中的各贸易三角形依次平移到上方图中去——令B点与O点重合,即可由C0C1C2……逐点描出B国的贸易提供曲线。

3.两国均衡贸易条件的确定

见图1·3-6(c),图中的OQx坐标轴代表A国对X产品的出口供给量或B国对X产品的进口需求量,OQy坐标轴则代表A国对Y产品的进口需求量或B国对Y产品的出口供给量。A、B两国各自贸易提供曲线的交点决定了两国对于两种商品均衡的进出口量——该交点处的横坐标代表A国对X产品的均衡出口量和B国对X产品的均衡进口量,纵坐标代表B国对Y产品的均衡出口量和A国对Y产品的均衡进口量。而过E点的射线OE的斜率则为X产品对Y产品的均衡贸易相对价格。

图1·3-6(c) 确定贸易条件的两国提供曲线一般均衡分析

显然,当时,A国愿意出口X产品的数量将会小于B国愿意进口X产品的数量(而同时A国愿意进口Y产品的数量也会小于B国愿意出口Y产品的数量),这意味着X产品的供不应求和Y产品的供大于求,从而X产品相对于Y产品的贸易价格就会上升;而当时,A国愿意出口X产品的数量则会大于B国愿意进口X产品的数量(而同时A国愿意进口Y产品的数量也会大于B国愿意出口Y产品的数量),这又意味着X产品的供大于求和Y产品的供不应求,从而X产品相对于Y产品的贸易价格就会下降。只有最终实现了时,A、B两国才能实现生产—消费和贸易的一般均衡。

(二)确定贸易条件——两国的相对价格供给—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

这里又有两种不同的供给—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一种是关于两国之间的出口供给—进口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general-equilibrium approach of export-supply-import-demand curve),另一种是关于两国合计的总供给—总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general-equilibrium approach of aggregate-supply-aggregate-demand curve both countries sum total)。

1.确定贸易条件的两国之间出口供给—进口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

这里针对A、B两国完全分工——A国完全生产X产品(其最大产量为),B国完全生产Y产品(其最大产量为)——的情况来进行讨论。见图1·3-7,我们可以先分别画出其中的(a)图和(b)图,得到两国各自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及其交点EAEB,得知两国各自X产品的国内均衡相对价格pApB;然后再由(a)图和(b)图导出(c)图。

图1·3-7 确定贸易条件的两国出口供给—进口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

在(a)图中,X产品的供给曲线SA

当0<p<pA时,Qx=0(这意味着A国完全不生产X产品);

p=pA时,(这意味着A国不完全生产X产品);

p>pA时,(这意味着A国完全生产X产品)。

在(a)图中,X产品的需求曲线DA:我们可以在假定A国完全分工生产X产品的情况下,逐一利用A国的所有消费可能性边界线(该射线斜率的绝对值代表着X产品的相对价格)与消费等效用曲线的切点(该切点的横坐标代表着A国对X产品的总需求量),逐点描出A国对X产品的总需求曲线DA

而需求曲线DA与供给曲线SA的交点EAQApA)则代表着A国在封闭情况下的生产—消费均衡点(其中QApA分别代表A国在封闭情况下X产品的均衡生产—消费量和相对价格)。

在(b)图中,X产品的供给曲线SB

当0<p<pB时,Qx=0(这意味着B国完全不生产X产品);

p=pB时,(这意味着B国不完全生产X产品);

p>pB时,(这意味着B国完全生产X产品)。

与前类似地,也可以导出在(b)图中B国对X产品的需求曲线DB

而需求曲线DB与供给曲线SB的交点EBQBpB)则代表着B国在没有贸易时的生产—消费均衡点(其中QBpB分别代表B国在没有贸易时X产品的均衡生产—消费量和相对价格)。

在(c)图中,X产品的出口供给曲线Sx

当0<pw<pA时,Qx=0(这意味着A国完全不出口X产品);

pw=pA时,(这意味着A国不完全生产和少量出口X产品);

pA<pw→+∞时,(这意味着A国完全生产并大量出口X产品)。

在(c)图中,X产品的进口需求曲线Dm

pw>pB时,Qx=0(这意味着B国完全不进口X产品);

pw=pB时,0<QxQB(这意味着B国部分生产和少量进口X产品);

pB>pw→0时,QB<Qx→+∞(这意味着B国完全不生产并大量进口X产品)。

最后,关于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

在A、B两国规模相当的情形下,A国将完全分工生产X产品,B国将完全分工生产Y产品,此时A国的X产品出口供给曲线Sx与B国的X产品进口需求曲线Dm将会相交于各自的第三段(如图1·3-7所示)——其交点E的纵坐标即为均衡的X产品贸易条件,横坐标则为均衡的X产品贸易量,而则又分别代表贸易均衡时A国和B国的X产品消费量。而在大—小国情形下,A、B两国X产品进出口供需曲线交点的位置则会有所不同(见附录1·3·1)。

2.确定贸易条件的两国合计的总供给—总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

见图1·3-8,纵坐标pw代表X产品的贸易条件,横坐标Qx代表A、B两国对于X产品的总供给量或总需求量,Sw曲线代表A、B两国对于X产品的总供给曲线,Dw曲线代表A、B两国对于X产品的总需求曲线。

图1·3-8 确定贸易条件的两国总供需一般均衡分析

关于X产品的两国总供给曲线Sw

当0<pw<pA时,Qx≡0(这意味着两国都完全不生产X产品);

pw=pA时,(这意味着A国不完全生产X产品,而B国完全不生产X产品);

pA<pw<pB时,(这意味着A国完全生产X产品,而B国完全不生产X产品);

pw=pB时,(这意味着A国完全生产X产品,而B国不完全生产X产品);

pw>pB时,(这意味着两国都完全生产X产品)。

而两国对X产品的总需求曲线Dw则可通过将两国各自的需求曲线叠加后得到。

最后,关于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

在A、B两国规模相当的情形下,A国将完全分工生产X产品,B国将完全分工生产Y产品,此时两国X产品的总供给曲线Sw与总需求曲线Dw将会相交于前者的中段(如图1·3-8所示)——其交点E的纵坐标即为均衡的X产品贸易条件,横坐标则为均衡的X产品总产量;而在大—小国情形下两国X产品总供需曲线交点的位置则会有所不同(见附录1·3·2)。


(1)提供曲线及其均衡分析法,其实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早期发展阶段,由马歇尔和当时英国另一位统计学家兼经济学家埃奇沃思(F. Y. Edgeworth)分别提出的,是当时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马歇尔通过对穆勒的相互需求均衡分析法进行改进后,提出了确定均衡贸易条件的提供曲线均衡分析法;埃奇沃思则是率先将提供曲线及其均衡分析法用在了分析和阐释所谓“最优税收”等经济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