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似乎人尽皆知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现今已是各行各业热议的话题,讨论“数字化”的书籍和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是,与热烈讨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对何为“数字化”众说纷纭。现在既没有可以划断时代的、一致的概念,也没有公认的成功案例。
到底“数字化”是什么?企业当前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与数字化又是什么关系?数字化转型到底该怎么做?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似乎还没有找到清晰的答案。
其实“数字化”并不是一个新生词汇,与我们今天谈论的“数字化”颇为相近的理念已经存在20多年了。尼葛洛·庞帝1996年书写《数字化生存》、比尔·盖茨1999年出版《未来时速》时,“数字化”就已经提出,只不过当时它还是颇具科幻色彩的事物,毕竟那时还是一个手机还没有广泛智能化、电脑性能还较弱、上网还很昂贵的年代。
彼时,信息化已经兴起并开始蓬勃发展,但“数字化”依然显得非常遥远,因此,几乎无人特别在意“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区别。
现在,即便是在偏远山区,只要网络信号能覆盖到,小产量的农产品也能实现在线销售。技术的普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使“数字化”尽管概念尚不明确,但已经成为公认的发展趋势。大到国家层面的“数字中国”,小到个人层面的“数字生活”,信息网络、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包围着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企业的经营,谈论“数字化”也变得很自然。
对个人而言,多数时候,数字化更像是一种诱发性的传播过程,一种数字产品的出现会引起一部分人的生活变化,进而扩散并引发大部分人的变化,这是一个从接触到爆款再到新的生态形成的过程。对企业而言,来源于社会整体技术进步的数字化,则伴随着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竞争的需要,时刻弥漫着“生存”的味道。
尽管“数字化转型”是趋势似乎没有争议。但是,在巨大的社会潮流下,对被裹挟的企业而言,信息化与数字化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吗?数字化时代会成为人类社会新的时代吗?在数字化越来越热的今天,确实该认真讨论这些问题了。
虽然可资借鉴的资料很多,但是讨论“数字化”这个主题依旧面临着很大困难,既有概念和业务上的不明确性,也有技术发展上的不确定性。人们追过的理论、架构、系统甚至设备已经数不胜数,标杆立了再立,但数字化转型却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也给笔者留下了一个讨论的机会。
在笔者看来,当今的企业,作为信息化的积极实践者,推升了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这些在信息化方面的努力和技术进步正是数字化时代到来的基础;数字化是信息化的第二曲线,是信息化的延续,但它又不同于信息化,其将开创一个延续人类社会发展基调——充分赋能个体、释放个体潜能的虚实结合的新时代。
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银行目前在既有的传统领域中不断经受技术和以技术为武器的跨界竞争者的双重挑战,数字化转型无论是在银行追求卓越的内部驱动之下,还是在生存之战的外部压力之下,都是必须采取的动作。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呢?
第一,“数字化转型”的概念众说纷纭。“名不正则言不顺”,概念不清楚,方向就不明确,力量用得对不对也就无从判断。企业转型是合全企业之力的“大动作”,最怕的就是战略出错,而“数字化转型”的概念、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恰恰决定了企业会采取何种战略,战略出错就等于输在“起跑线”上。
第二,对“数字化转型”的路径莫衷一是。概念不清,路径自然也是各说各的。从技术层面看,数字化转型路径确实可以有多种,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技术实现的要求不同,实现的数字化结果也是不同的,但是,从企业管理层面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则可以是一般性的,基于对“数字化转型”的统一认知,可以形成转型路径上的共同参考。
第三,“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管理能力不足。“数字化转型”的动力终究还是来自数字化技术,银行过于偏重应用型的技术管理能力定位、企业架构在技术管理中指导性作用的不足,都是面向“数字化转型”时需要克服的问题。
第四,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不够深刻。尽管很多银行都已经意识到金融行业会因技术的发展而出现重大改变,“银行消失论”等观点纷纷涌现,但是,到底金融行业因此而站上了一个什么样的十字路口,银行自身对此的认知还不够深刻,还没有站在历史的角度充分认知金融自身可能发生的变革。银行对金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二者并非天生绑定,银行只有能够更好地履行金融职能,才有其存在的基础,行业的兴替不过是历史中常见的戏码,历史并不关注被淘汰的企业曾经付出了多少。
本书写作动机
笔者曾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从业多年,先后在业务条线和IT条线工作过,并有幸在IT条线参与了一次为期多年的企业级转型工程,承担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与管理职责。企业转型、企业架构是笔者一直深感兴趣的工作领域,银行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也是笔者乐于研究的主题。
2019年有两件事触动了笔者,一是美国第八大银行Capital One发布《2018年致股东的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其二十几年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二是Facebook发布的Libra白皮书,其中描绘了借数字货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整体构想和技术实现。
Capital One向世人展现了数字技术如何帮助一家地方银行(相当于我国城商行规模)的信用卡部门成长为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并且在信用卡这个很难真正赚钱的领域获利丰厚的。Capital One坚持让自己作为一家从事银行业务的技术公司,去跟使用技术的传统银行竞争,他们不关心别的银行怎么做,而是认真研究技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何运用技术为生活环境已经改变了的人们提供金融服务。
Facebook的Libra则再次回归区块链技术的初衷,从加密货币和底层支付做起,试图摆脱现有金融机构形态,为十几亿人提供金融服务。如同比特币证明了无银行支持的货币发行与流通体系在技术上行得通一样,Libra体系也许能够通过区块链证明金融是必要的,但银行未必。
这两件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佐证这样一种观点:技术可以让我们跳出银行办银行,甚至演变成“跳过”银行办金融。对于今天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已经在各个行业中名列前茅的银行业而言,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要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行。在竞争中,打败你的往往不是对手,而是新手。
作为一名曾在银行从业多年,而今又在金融科技领域工作的金融行业从业者,笔者出于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希望通过本书跟各位读者共同探讨“银行数字化转型”这个真的可能会让金融业为之一变的课题。
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以银行数字化转型为核心内容,通过对银行信息化历程的回顾、对新技术的思考,应用企业架构方法,从企业管理和技术设想两个方面阐述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并对转型后的银行形态进行了预估。书中给出了笔者对数字化的定义和度量方法,区分了信息化和数字化两个技术发展阶段,以为转型方法论的设计提供方向性指导。具体内容如下:
第1~2章是对银行信息化过程与现状的介绍,其中,第1章回顾了银行大约40年的信息化历程,包括与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第2章则从新技术应用的角度,盘点了国内外银行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方面的应用案例与不足。
第3~6章则集中论述了银行数字化转型问题,其中,第3章介绍了银行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给出了笔者对数字化转型的定义;第4章介绍了转型需要具备的基础,要先进行思维转型,业务思维、技术思维都要转变;第5章以企业架构方法为指导,通过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介绍了数字化银行的战略、价值链和转型关键点,给出了基于企业管理视角的完整数字化转型指导;第6章则是从现有的技术趋势出发设想数字化转型后的银行外在形态,是技术视角的展望,并给出了对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度量建议。
附录A和B分别收录了笔者研究数字货币的一篇论文和关于“第二曲线”研究的工作报告(节选),前者有助于读者理解银行业务可能面临的转变,后者有助于读者理解如何衡量银行转型的结果。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适合于多类读者群体阅读。
银行管理者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变化的过程,对于如此长期的工作,战略方向的正确性、对企业整体转型工作的把控能力至关重要。本书第1~2章有利于银行管理者了解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来龙去脉;第3~4章有助于银行管理者分析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做好思维上必要的准备工作;第5~6章有助于银行管理者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掌握通过企业架构分析、落地企业战略的方法,了解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点,提升全局管理能力。
银行业务人员
本书为银行业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银行信息化历程和新技术应用的介绍,以及对数字化银行转型方法与发展趋势的介绍,书中并无高深晦涩的理论,易于理解,能够帮助业务人员建立对行业发展的认知。
金融科技研发人员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来自数字化技术,而对于掌握数字化技术的银行内外部研发人员来讲,本书提供的信息化历程介绍、银行与互联网公司的比较、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情况、数字化转型理论和路径、实现设想,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在实现业务与技术融合的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向业务侧多迈出一步,更好地了解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才能更好地应用技术来推动转型过程。
研究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的人员
本书提供的银行信息化历程、银行与互联网公司的竞争过程、新技术应用案例、数字化转型理论及数字化银行的发展趋势,可为研究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的人员提供支持。
企业架构、业务架构的实践者
本书以数字化转型为主题,以金融行业为应用领域,全面讲解了银行业的企业架构、业务架构,以及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资源和支持
笔者公众号“晓谈岩说”中载有部分笔者研究用的资料和探讨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文章,可供读者借鉴。读者如对本书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发送邮件至yfc@hzbook.com。
致谢
特别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杨福川老师对笔者的支持,尽管笔者对这一主题关注已久,但从未想过以图书形式分享,正是在杨老师的鼓励下,笔者才开始本书的写作。
同时也感谢曾与笔者进行过这方面讨论的领导、同事、友人,灵感往往来自于交流。
最后,感谢家人对我一如既往的无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