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看见未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下一代超级视觉终端

1.人类移动计算简史

对于生命来说,本质就是计算,对于植物而言,将一棵树看成是一台生物计算机也未尝不可。生物计算和电子计算,都是在计算,但是生物计算原理和电子计算机不同。

对于人和动物而言,行动都是基于外部信息的判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在原始部落中,猎人投掷出去的不是标枪,而是数学。

人类进入机械计算时代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进入电子计算也已经有80年左右的历史了。移动计算是随着电子器件越来越微型化,耗能系统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发展起来的。

如果按照静止的财富观来衡量的话,用20世纪60年代的算力指数来衡量现在的人,那么每一个人都是富豪,因为我们拥有的电子设备加在一起,比美国宇航局的算力系统还要强大。我们都活在计算技术迅速发展的红利之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脑开始逐渐走入家庭,这是一个庞大的超级计算机向个人电脑简化、重构、发展的过程,在此期间,计算机的重量和体积变得小型化,价格上也更加亲民。除了家用电脑,人们还开始追求电脑的便携性,希望它能满足人们移动办公的需求。

由此,个人电脑的小型化演化出两个方向。一个发展成了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它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了电脑的性能,在保持系统兼容性的前提下优化配置,做到结构紧凑。另一个则发展成了现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了追求极致便携,它简化、省略了部分电脑的性能,操作平台往往也需要重新研发。

最初在个人电脑领域进行探索尝试的企业,有诸如惠普、IBM、东芝,以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苹果。

苹果公司最具话题性的CEO乔布斯曾经说过:“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1980年,乔布斯和合伙人研发的苹果电脑上市,狂卷1.17亿美元,为公司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公司发展随之而来的却是各种内部管理的问题,几位创始人不能再安心做产品,并由于各种原因相继离开苹果。但是对科技的狂热和对创新的追求一直驱动着苹果发展。

1989年,苹果公司砸下重金,推出了一款笔记本电脑Macintosh Portable,他们在杂志上刊登大版面的广告吸引眼球,在配置上更是不计成本,可谓是极尽奢华。这款电脑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液晶显示屏以及高效率的内存,当然价格也贵得令人咋舌。尽管这款苹果电脑的推出上市大获成功,但这台笔记本的销量依然遭遇滑铁卢,可见消费者还难以为这样昂贵的科技产品买单。Macintosh Portable多少带有实验性质,1991年,这款笔记本跟随亚特兰大号航天飞机,登上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台从外太空发送电子邮件到地球的电脑,这可以说是其最具标志性的成就。

同一时期,还有一部科幻剧集启发一位发明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机。这部剧集就是大名鼎鼎的《星际迷航》,故事主要发生在几艘星际战舰上,为人们展现了各种充满想象的未来高科技。当时,摩托罗拉的总设计师马丁·库帕看了电视剧,灵光乍现。看到剧中人物拿着无线电话和同伴通话,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就是我想要发明的东西”。

马丁带领团队仅用了一个半月就研制出了第一部便携式移动手机。其内部容纳了数以千计的零件,虽然团队做出了努力,但第一代手机依然十分沉重,这让它看上去并不是很便携。为了让移动手机电话投入使用,马丁和团队继续研发了天线、基站等配套设施,这些基站相当于一台微型电脑,可以测量电话信号的强度,同时把较弱的信号传递至下一个基站。

当时还是有线电话一统天下的时代,因此,在移动手机要投放市场之前,马丁的上司还在犹豫,就连移动电话的外观都让他感到不安。其实,早期移动电话的外观简约流畅,带着十足的70年代工业设计风格。直到产品问世,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之后,摩托罗拉才承认了这项发明的价值。

接下来的十年,马丁带领团队对移动手机进行了5次技术革新,每一次都有效地缩减了手机的体积。到1983年,摩托罗拉的手机已经只有450克了。

随后的几年间,移动手机传到了中国,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生动的名字——大哥大。大哥大在美国的售价超过4000美元,在中国更是标出了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当时,拥有一部大哥大是财富的象征。尽管摩托罗拉将电话创新性地发展为移动式,并在手机通信领域领跑其他品牌,但在移动计算上却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

2G时代,没有人敢于想象一款没有实体按键的手机,而苹果公司于2007年发布了第一款iPhone,彻底颠覆了世人对手机的认知,从此一举撼动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老牌通信终端设备商的地位,开启了3G时代,成为新的业界标杆。

当时的智能手机具备独立的操作系统,能无线接入互联网,还整合了浏览网页、多媒体应用等功能,使用智能手机可以处理多种工作任务,还可以不断升级系统和软件。

现在,我们可以描述和概括移动计算了,移动计算是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库、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技术。这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它涵盖了网络、编程、通信等多个领域。移动计算从诞生之初就自带热点,它顺应了科技智能化的趋势,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移动计算技术赋予了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在无线环境下实现数据传输及资源共享的能力,能随时随地将信息准确传递给网络里的用户,让信息的传递发生了质的飞跃。

关于如何解读科技的发展趋势,美国畅销书作家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他提到,生命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是仔细归纳总结技术的演化,同样呈现出生命特征,也就是技术会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不同的技术拥有一个或几个以下的能力:自我修复、自我保护、自我维护、对目标的自我控制、自我改进。比如,无人机可以自动驾驶,在空中飞行数小时,但它不能自我修复;通信网络可以自我修复,但不能自我繁殖;计算机病毒可以自我繁殖,但不能自我改进。而科技可以通过不断发展,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到那时,我们应该接纳科技作为第七种生命。

技术就和生物基因一样,不同基因片段在混合之后,就形成了不同的新物种。凯文·凯利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移动计算技术是一个技术集成的族群,最终会和万事万物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智能社会。大疆是微型无人机的领先品牌,我们可以将大疆看成是会飞行的移动计算机,因为在这些无人机中,很多技术系统,都来自手机技术的快速进步,因而极大地降低了产品成本,这些昂贵的产品,本来只能够应用于一些专业的场合,而现在,已经成为普通的民用技术了。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加速移动技术领域的技术进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施乐PARC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马克·威瑟提出宁静技术(Calm Technology)概念。人类在移动计算领域的进化方式就和生物进化中的“分形”是一样的,即一种技术基因分化出无数新的物种形态,并最终看不见了,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除了专业研究者和专业技术者,到了应用层,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普通用户已经感受不到技术的存在了。

威瑟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被认为是移动计算时代的“圣言”,他说:“技术应无缝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而不是让我们时时感到技术的战栗与恐惧;我们不会消失在电脑空间中,而是电脑将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说:“云、物、大、智是顺序性的,我们相信,人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终一定会走到智能化的社会。”在智能化社会,云将是底层基础,很多技术都基于云计算进行开发和设计,虚拟现实增强(简称AR)就是其中之一。

电子技术和光子技术的混合应用,将成为下一个30年的热点技术系统。本质上,本书谈及的主题AR系统,就是电子技术和光学技术的集成技术。

2009年,高锟因为首次提出光纤通信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赞扬他“在纤维中传送光以达成光学通信的开拓成就”,他也被人们誉为“光纤之父”。

1959年,激光被发明出来,人们发现光作为传输媒介的信息容量比传统微波系统高出十万倍,开展光通信研究成了当时的热门研究方向。26岁的高锟也投身到光通信和传播介质的研究中。1966年,高锟发表了论文《为光波传递设置的介电纤维表面波导管》,提出利用石英玻璃进行传输的最初构想,解决了激光传输中衰减的难题。

今天,光纤遍布全球,人们通过这种通信技术轻松实现信息的传递,而在当时,高锟的设想却遭到了质疑,学术界和通信行业都不看好他所说的新型材料,超纯净玻璃纤维的研发成本过高,市场前景难测,大家都认为这是“不可为”的。

在高锟坚持不懈的游说下,终于有一家公司愿意投入人力财力进行研发,这就是美国康宁公司。1970年,康宁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条符合高锟理论的低损耗试验性光纤。时隔十年,光通信借着新材料的问世,再度成为热门学科。一时间,各大企业重金投入,集结了科学家、工程师们全力研发。几乎在同一时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器,并凭借体积小的优势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得以大量运用,光纤通信迎来了一段黄金发展期。

未来几十年,移动计算技术究竟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威瑟的预测是“微粒化”。未来的计算机会很小,小到可以跟我们很多的物品相结合。超小的光电子器件、超小的计算机系统,按照人机工程设计出来的AR系统,未来会渗透产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计算时代会全面到来,未来,“软件和算法”将几乎渗透人类的所有生活工作场景。

2.VR/AR/MR未来:彼此切换

2018年3月,由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头号玩家》全球公映,影片在构建起一个现实与虚拟交织的未来的同时,还向观众们展示了VR技术的魅力。在现实生活中,VR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与之相近的AR、MR技术也在悄然兴起。

VR是虚拟现实,这是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集合,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交叉技术前沿学科。VR主要包括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备等方面。模拟环境是指由计算机生成的、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感知是指理想的VR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除计算机图形技术所生成的视觉感知外,还有听觉、触觉、力觉、运动等感知,甚至还包括嗅觉和味觉等,也称为多感知。自然技能是指人的头部转动、眼睛、手势或其他人体行为动作,由计算机来处理与用户的动作相适应的数据,并对用户的输入做出实时响应,并分别反馈到用户的五官。传感设备是指三维交互设备。

如果说VR是用虚拟场景取代现实场景,那么AR就是在显示环境中扩充虚拟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听觉、视觉甚至是触觉,目的就是在感官上让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在一起。

AR是现实增强,就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这种技术在1990年被提出。随着便捷电子产品CPU运算能力的提升,预期增强现实的用途将越来越广。

AR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如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

AR技术,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在视觉化的增强现实中,用户利用头盔显示器,把真实世界与电脑图形多重合成在一起,便可以看到真实的世界围绕着它。现实增强技术包含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视频显示及控制、多传感器融合、实时跟踪及注册、场景融合等新技术与新手段。增强现实提供了在一般情况下不同于人类可以感知的信息。

VR,是将用户置身于虚拟环境之中,更多强调身临其境的体验感。AR,则是将虚拟景象带入到现实所处的环境之中。MR,则是搭建一个平台,将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中的人、景、物及所处的场所融为一体,让它们彼此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互动交流。

MR是混合现实,有灵活性的特点,它是尝试把VR和AR的优点融为一体。从理论上讲,混合现实可让用户看到现实世界,但同时又能呈现出可信的虚拟物体。随后,它会把虚拟物体固定在真实空间当中,并且遵循现实世界中的透视法则,从而给人以真实感。

这三种技术依托的是相同的底层技术,在技术系统中,对技术要求、参数要求也是相同的。现在,也有一些研发机构尝试着要推出超级移动终端,这种终端将整合3R技术,实现不同需求、不同场景下相应功能的切换。3R可以与各种场景深度结合,比如教育、职场培训、人机互动、传媒与娱乐、旅游,以及实体和在线零售、建筑、装修、维护、房地营销、医疗护理、实验室等多种场景。

在教育领域,学生不用再背着各个课程的教材课本去上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全新的亲身实践式学习环境,以及沉浸式的学习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在企业的职业培训中,新员工可以在虚拟和现实环境下快速掌握工作要领,而且这种培训还具备可重复、零耗材、低成本的优点。

在娱乐休闲领域,3R应用将更为广泛,未来不仅有内容更加成熟的VR电影、VR游戏,3R技术还能在现实中构建出游戏场景,进一步提升游戏乐趣。而人们的旅游度假,也可能将不用长途奔波,而是在混合现实中就能体验头等舱的旅程,然后享受逼真的阳光、沙滩和海水。

在零售行业,VR和AR技术的结合,能够带给人们更好的购物体验,消费者可以实现虚拟服饰搭配、轻松试衣,还可以通过模拟家具摆放的位置、色调的搭配,挑选到更称心的家居物品。

在设计和制造领域,借助VR和AR技术,小到精密零部件,大到汽车、飞机、轮船,都可以进行实时预览,从而提升整个效率。

在维修领域,设想一名初级大型设备技工被派往建筑工地,紧急维修一辆大型挖掘机。老板将一副AR眼镜交给这个新手,眼镜中的维修手册让他能一边排除故障,一边直接观看图解指导。

在医疗护理领域,3R技术不仅可以无死角地全景展示手术过程,对医务工作者进行培训,甚至能实现专家远程指导来完成手术的操作。

遇到检测物高危、检验耗材昂贵、检验耗时漫长等问题的实验室场景,3R技术正好能发挥作用,协助研究人员完成高沉浸性、高仿真性、高互动性的实验过程。

3R技术目前无处不在,并且正在从休闲游戏世界进入商业企业世界。这些创新技术也在逐渐整合应用到现有的工程和制造工作流程中,开启了新的工作方式,使当前的流程现代化,并随着技术的发展对其进行了未来的验证,最终为企业节省了时间和金钱。

3R在技术开发层面几乎是同源的,但是在应用技术领域将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这种应用差异,将带来新的时代机遇,世界将进入新的以3R技术为基准的新内容时代,年青一代的战略机遇就在3R里了。

3.复杂技术系统可视化趋势

哪种沟通方式能够最高效地实现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传统观念当然是语言。人们认为语言表达的意思最详细、准确。因为不仅说着相同语言的人可以交流,说不同语言的人还可以通过学习另一种语言实现沟通。

语言学家说:“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初始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抽象概念,一种是特定的语言系统。”在当代语言研究中,语言的一个定义是人们从事语言行为学习、表达并理解的心智,偏向语言对于人类的通用性,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就可以获得的能力,所有认知能力正常的儿童只要在成长环境中能够接触到语言,即使没有人引导和刺激,也可以习得语言;另一种对于语言的定义则是一种口头上或符号上的人类交流系统,人类是用语言去表达或控制周围环境的客体,该理论强调了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表达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有句话说,人类90%的争论都是名词之争。其实是有道理的,人类语言是一种编码系统,可能已经有了7000年左右的历史。人类社会知识现在越来越庞杂,想要用旧工具来解决新问题,平面编码语言已经是有些勉为其难了。

抽象的东西需要视觉化思维进行呈现,做不到这点就无法进行传播。对于复杂系统的表达,人类碰到了“一说就错”的尴尬状态。

其他动物,比如蜜蜂和黑猩猩所使用的交流系统都是封闭系统,这个系统里的“语言”表意简单,是无法表达和传递思想的。而人类语言则不同,没有上限且富有创造性,允许人类从有限元素中产生大量话语,并创造新的词语和句子。这是因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对偶码,语言当中有限数量的元素本身并没有意义(如声音、文字和手势),但意义的组合(包括词语和句子)是无限量的,有限的元素和无限的意义相结合即可产生无限的人类语言。

思维在控制语言表达的同时,语言也在影响着思维。研究发现,母语的特点能够影响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结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彼得·戈登教授和团队开展了一项语言学研究。他们深入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一个原始部落,调查那里的语言系统。研究者很快发现,在这个原始部落居民的母语中,只有“1”“2”以及“许多”这几个词来表示数字,因此他们很难辨认3以上的数字及相关的延伸意义。

研究者拿出数量不同的各种小物件摆在地上,然后让部落居民模仿这个行为。结果,当只有一两件物品的时候,部落居民能够轻松完成模仿任务,可一旦物品数量增加,他们就会出现不少错误。在接下来的其他针对数字所设计的实验中,遇到计数,部落居民就会显得很吃力。由此可见,母语中计数词汇的缺乏,影响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能力。

人们满足于语言这种沟通工具,在AR技术概念提出来之后,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最佳的语言系统就是重现或者用世界呈现描绘的场景。

这些语言学者认为,人类的语言系统仍然存在局限性,语音描述的方式是线性的,每次沟通的信息损失很大。随着语音的积累,传达的信息却在不断衰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了后边的,忘了前边的”。

受每个人理解力和表达力的影响,语言还难以表达需要精准描述细节的具体事物。语言表达是对现实世界某个场景的信息压缩编码,每一个交流者都是解码人,在解码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解码,会有无数种不同的曲解。而由曲解中就可能产生误解,人类的很多文化冲突甚至战争,都是因为编码语言的局限性造成了认知偏差。

图像和符号有效地补充了语言的这个缺陷,平面的图像能够表达不同事物之间的结构关系,比如拓扑结构的表达,如果不借助于图像的表达,那么就很难被理解。

人类已经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技术系统,我们对复杂系统的掌控能力却在下降,其实人类早就期待一场沟通革命了,只是技术一直在发展,但并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在眼前呈现复杂系统的能力,对于人类的沟通方式来说,是一次飞跃。

AR是人类沟通技术的集大成者,不仅符号、文字和图像等二维表达能够借助AR技术来呈现,关键是在三维空间里,甚至虚拟的思维空间里,全面模拟现实世界。这将使得人类的沟通方式从二维过渡到三维甚至四维。AR向下兼容所有的沟通技术,也能够面向未来很多年,提供新的完整的沟通方案。

每一次技术革命的背后都是社会革命。AR也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随着微软、谷歌、苹果等头部公司入场,移动设备中的对AR功能的需求将出现一轮激增,支持AR的智能手机会继续担当日常消费者体验AR的最简单的接入点。截至2018年,配备AR功能的终端设备已经突破6亿台,随着5G时代来临,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呈指数级增长。

AR技术和商业的合作还会带来广告的升级,今后我们会在智能终端设备上看到更多的AR对象和横幅广告。AR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个性化、更私密的了解商品的方法。AR还会赋能影像,目前AR技术在视频直播平台大热,人们可以用各种新奇有趣的方式装扮自己的视频和照片,在不久的将来,相关的应用程序会进一步围绕摄像头构建,逐步形成一个小生态。

在未来,AR会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做到无缝对接。例如,你可以购买AR花束,用来替代真正的鲜花来装饰室内环境。这些AR鲜花既不用换水,也不用修剪,你可以每三分钟改变花的颜色或完全改变花形,而且它们永不凋谢。人们还可以选择数字AR宠物来代替真实的宠物,这只数字AR宠物,具有真实宠物的所有情感和外貌,但没有所有的喂养、清理和护理责任。这只宠物不仅会出现并且表现得像真的宠物一样,还可能是一只神奇动物,比如一只恐龙,或者是动物世界中的任何其他动物。

4.关键技术:芯片、软件和视网膜光导模组

2016年被称为VR产业化的元年,这一年开始,VR产业链不断成熟,更多的优质内容不断涌现。

其实在这之前,这项技术已经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技术积累。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了军用现代仿真器的研究。这是VR从“虚拟”走向“现实”,从理论变为实体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受到技术限制,导致VR仍处于原型机阶段,并且多作为军用。

尽管3R技术是一种极具市场吸引力的项目,但是在民用领域,遇到的技术阻力也是巨大的。在军用领域,对于技术要求和技术稳定性要求其实并不是最高的。但是一项技术要进入民用领域,就需要完美地接近零技术缺陷。

从3R技术系统来看,现在存在3个关键技术领域的集成,这3个关键技术是芯片、软件和视网膜光导模组。

按照技术的分化应用规律,因为AR是一种深度应用系统,所以需要专门设计应用芯片,华为将AR技术作为5G技术的战略应用,所以为此开发了完整的芯片技术系统。国际上,另一家知名的芯片设计企业高通在近年来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发,并且也拿出来专门用于VR/AR的专用芯片,在未来的3R生态中牢牢占据生态底座的地位。但在技术领域,华为无疑是极具竞争力的公司,华为已经推出了云VR/AR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由于华为在光传输领域的独特领先技术,预计在芯片和生态领域最先获得革命性突破的不是高通,而是华为,因为华为具备更高的多种技术的整合能力。

现在的Windows系统和安卓系统对于超高品质的视频传输,支持VR/AR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然而在软件支持层面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不仅仅在操作系统领域,在模型生成领域也需要大量好用的软件支持,而这些事先都不可能完备,都是一边发展一边完善的。

AR显示光学领域需要更高的技术突破,看VR发展的历史,之所以出现几次技术热潮,然后又冷却,大体上都是因为整个技术体系还存在短板。8K高精度屏显技术和视网膜光导模组技术,将高清投影直接投射到人类的视网膜上,从而实现自然光场和投影光场的重叠,让二者合二为一,这种技术目前仍然在实验室之中。据专家预测,最先投入市场的应用技术,就是透明高清屏叠加影像,但这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简单回顾一下VR/AR技术历程,就能发现应用市场的探索早已开展将近20年了,但是距离民用却一直还有一段距离。

1994年,日本世嘉和任天堂陆续推出Sega VR-1和Virtual Boy等电子游戏产品,计算机和图形处理技术的进步为VR商业化奠定了基础,但大规模商用依然受到设备成本和内容应用的局限。

2012年,谷歌公司发布了谷歌眼镜,成功开启了新一轮的VR热潮。随后,其他科技巨头也迅速跟进,积极投身于VR技术的研发。

2016年,VR技术终于迎来大爆发,Facebook、三星、谷歌、索尼、HTC等巨头筹备了数年的产品逐步投放市场,并逐渐渗入各个垂直行业应用,实现产业化发展。一时间,VR热吸引了大批企业、资本涌入市场,更多不同层次的设备产品涌现,内容产业和技术支撑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用户规模也不断扩大。

在我国,VR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还在逐步完善,该领域目前不仅缺少巨型企业布局整体行业战略,更急需统一的行业标准。硬件设备方面,尽管研发及生产企业众多,但水平参差不齐,规格参数不统一。在系统搭建方面,只是依赖现有的Windows、Android等系统,没有专用系统。在应用内容方面,以游戏、影视为主,资源单一。在应用产品方面,只有少量成型产品,VR商业消费度低且普及度不高。

短期内,VR技术的开发还受到计算能力、网络传输速度、电池续航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这些问题都与用户体验密切相关。在技术门槛逐渐降低的当下,VR创业团队更应该将重心放在内容资源的开发上。

AR技术进入大众视野是在2015年,日本任天堂发布了一款名为《Pokémon Go》的AR手游,让人们第一次领略到虚拟与现实交互的震撼体验。

相较于VR商用路线在文化和娱乐行业探索,AR则是较早地进入了汽车领域。AR创建了一种新的信息呈现方式,这会深刻影响互联网数据构建、管理和呈现的方式,甚至改变互联网思维。尽管网络改变了信息收集、传输和获取的方式,但目前数据储存和呈现的方式——在2D屏幕上——仍有不少局限。它要求人们先在脑海中翻译2D信息,然后方能应用到3D世界中。AR则是同时处理数字和物理信息,将数据信息投射到真实的物体和环境中,省去了两种信息的翻译转换,节省了我们吸收知识和信息的时间,提升了决策和执行的速度甚至效率。

汽车搭载的AR设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以前在倒车时,司机都要时刻回头观察车后方的情况,或是借助另一个人指挥。而AR的倒车雷达,则是直接框出泊车位置的画面叠加到实际停车位的图像上。这大大减少了司机反复处理信息的负担,降低了人为指挥的干扰,从而让司机更快地完成停车的操作。

在中国市场,AR手机普及度较高,支持AR功能的手机以iPhone为主,且用户量多达2.43亿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然而AR眼镜的市场接受度却并不高。

在技术应用上,AR创业公司纷纷将业务重点瞄准B端市场,在产品营销展示、医疗、教育、电商、工业维修等行业初步得到应用;尤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

巨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一个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公司已经进入软件技术研发领域,并且多数都以结合自身主营业务为主。比如,百度推出VR/AR搜索和AR地图导航;腾讯则通过AR开放平台免费为开发者提供识别、追踪、展现等基础技术;阿里巴巴和京东将AR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网易的布局则主要集中在AR游戏。在硬件布局方面,国内巨头们以资本投资为主,投资方向各有不同。腾讯和京东投资的公司类型主要是硬件AR眼镜,阿里巴巴在显示技术和AR眼镜两方面同时投资,而百度投资收购的公司侧重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及显示技术,与其自身业务关系更为密切。

目前,硬件产品研发力度不足和AR基本技术难以实现突破这两大原因整体制约了行业发展。一方面,AR眼镜价格贵,容易引起眩晕,长时间佩戴不舒适等问题导致产品普及度不高。另一方面,国内缺少AR核心技术的专利,尤其是运算硬件核心环节布局薄弱,专利分布比较分散,难以发挥技术集中的优势。

值得期待的是,由于国内智能手机用户群体庞大,且随着苹果公司将于2020年推出智能眼镜,AR市场的潜在消费人群很可能被激活。而对于本土AR创业公司来说,应该积极寻求巨头企业的投资,满足其落地需求,同时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渠道,为未来拓展市场打下基础。

5.中国人的AR努力和企业机遇

中国人对于新技术产品接受程度是全球最高的,由于人们很少关注科技产品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所以对于新技术带来的新体验都欣然接受。以手机市场为例,并不是手机坏了才会换手机,而是因为追求新功能的拓展而购买新型的产品。这种需求其实也在推动手机产品不断地迭代性能,这种需求的逼迫,也推动了中国在手机领域的技术创新。

3R技术和手机技术领域具备高度的重叠性,中国手机制造业是很强大的,用手机生产线来制造AR产品,根本就不需要进行技术改造。预计在VR/AR时代到来之后,中国依然是这些新技术产品的硬件制造中心。

2019年上半年,随着5G商用倒计时,AR在躁动的市场中变得炙手可热。在AR领域获得投资最多的就要数AR硬件技术类的公司,国内的灵犀微光、亮风台、宜视智能、惠牛科技均获得了投资。这4家公司分别位于北京、上海、苏州和深圳,都是位于国内汇集科技人才、产业资源和政策优惠的城市。

2019年初,VR/AR显示模组制造商深圳惠牛科技对外宣布,企业已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其自主研发的“CA”系列AR光学产品已于2018年Q2季度启动量产,并于2018年7月开始批量出货。其第二代AR产品衍射光波导显示模组样机将于年内问世。

紧接着,苏州宜视智能科技公司宣布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融资后公司估值将达到8000万元。宜视智能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及AR技术的初创公司,其核心产品“智能助视AR眼镜”,利用AR技术,帮助低视力人群看清楚原本看不到或看不清的东西,这款眼镜定位智能穿戴,重量不足100克,集合了1200万分辨率摄像镜头、1024像素×768像素显示模块、以及TypeC接口,能够实现文字放大阅读以及语音输入。

国内厂商亮风台在2019年5月获得1.2亿元B+轮融资,B轮累计融资已达2.2亿元。这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公司产品和服务的进一步商业化落地。2016年起,亮风台相继与腾讯、阿里、华为、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建立AR合作关系,推出的产品包括HiAR技术基础平台、HiLeia通信平台、AR智能眼镜HiAR Glasses,目前已在工业、公共安全、教育、营销等行业落地。

2019年5月,国内AR光波导制造商灵犀微光也宣布获得数千万A+轮融资,其研发产品主要为AR眼镜的光波导显示模组,比普通近视镜片更薄,重量仅11.5克。本轮融资后,灵犀微光将加速光波导模组的大规模量产进程。

亮风台的创始人廖春元来自云南昭通,18岁那年考上清华大学电子计算机系。在实验室里,他第一次接触到AR技术,看到静态的画面“活”了起来,廖春元感觉像是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此一头扎进增强现实领域的研究中去。清华大学毕业后,廖春元选择了出国深造,他不仅考上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博士,毕业后还在硅谷富士施乐研究院担任研究员。在同行看来,廖春元已经到达了专业的顶峰,但是工作多年后,他认为这种安逸平凡的日子已经背离了自己的增强现实技术梦,于是和几位好友一商量,毅然决定回国创业。

廖春元说:“风险是什么?风险不是放弃眼前的安逸,而是放弃一生中可能只有一次的机会!”

2012年,廖春元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成立亮风台,开始积极投身到AR技术的研发中去。创立多年,亮风台已经成长为一家以技术为驱动,专注于增强现实行业服务的人工智能公司。公司的合作伙伴名单上,有着腾讯、阿里、百度、华为、美图、OPPO、汽车之家、中联重科、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数百家知名企业与机构,涵盖互联网、教育、工业、旅游、营销等众多领域,覆盖用户超过10亿人。

廖春元和合伙人们坚持“端云一体”的战略理念,推出AR行业首个SaaS模式的企业级云服务平台HiAR,并在2015年于国内首家发布AR智能眼镜HiAR Glasses,该产品搭载有高性能的处理器,可适用于工业、教育、医疗等众多领域。

廖春元说:“看见看不见,这就是AR;敢做不可能,这就是AR人。”他和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和落地案例证明冒险精神的可贵。

同样也是专注AR眼镜,宜视智能的研发方向则侧重于改善低视力人群的“视”界。“利用AR技术帮助低视力人群看清楚原本看不到或看不清的东西。”宜视智能创始人兼CEO高飞表示,这一功能和AR技术的理念不谋而合。

高飞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先后就职于华为、微软、芯原微电子公司,在图像算法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与运用。2018年,他创立了宜视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定位于人工智能及AR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创业公司,它在AR智能眼镜硬件设计、自然视觉算法、OCR文字识别、TTS及语音识别、SLAM、图像识别及跟踪算法等领域完成了技术储备和多项专利布局。这支年轻的团队在2019年初即获得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用于将智能助视AR眼镜投入量产。

然而量产不易,科技圈谈及的量产与传统工业界的量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硬件大厂都遭遇过公布了产品设计方案,然而几年过去,却依然难以实现量产的尴尬境遇。

“在科技行业,把前所未有的技术和产品量产,是极少数人才会去做的事,但这是极有价值的。”灵犀微光创始人兼CEO郑昱解释道。2014年底,灵犀微光正式成立,专注打造光学引擎,研发方向锁定在未来或将成为主流AR底层技术的光波导方案。在郑昱的带领下,灵犀微光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零到十万片级的量产。

回忆起团队为了第一代光学引擎探索、迭代的日子,郑昱说:“研究demo那段时间,‘难’并不是最深切的感受。可能外界觉得做好很难,前景堪忧,但对我们来说,当时只是问题本身的牵引就足够全力以赴。”

当时国内AR行业刚刚起步,很多AR眼镜厂商依然在研发阶段,但郑昱对光波导提出了严苛的产品技术标准,不断要求提高显示效果、精度等。因为这样的问题必须在研发阶段消除掉,否则上万片做出来都要报废。就在团队反复推翻方案、打磨设计的时候,郑昱灵光乍现,突破了传统光学思维,换了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在技术层面解决了光波导方案固有明暗条纹的业界难题,”郑昱说,“就不再需要精确对准这件事了。”于是,4年的技术攻坚战终于画上句号,灵犀微光率先实现了十万片量级的产能。

灵犀微光凭借自主研发和创新力,已铸就自己的技术壁垒,并向世界顶尖的光学引擎制造商迈进。郑昱为公司定下了3年内占据90%市场份额的目标。“更远的话,我们希望作为一家科技创新公司,做更多的技术创新工作并把它普及开来,贡献出改变世界的力量。”

国内的AR领域投资风头正盛,资本在AR领域的投资非常均衡,从上游到下游皆有覆盖,AR市场的产业链也正在逐步完善中。AR的终端设备并不像VR领域那样已经被普遍认识,用户目前还停留在手机AR上。然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结合手机的AR头显终端设备出现,且随着5G时代的来临,全球超过35亿部智能手机的用户都是AR设备的潜在市场,AR很可能迎来更大的技术变革和更多的市场机遇。

6.期待AR统一平台

我们已经进入“软件定义硬件”的时代,VR/AR技术系统非常庞大,在上游需要一个技术标准,也需要构建一个技术生态。

中国在软件技术生态领域是一个弱项,原因在于市场发育晚,产生了后发的劣势。和制造机械不同,技术是一步一步改进过来的。这是一个正的金字塔的结构,比如我们在机床领域,就是逐步从低端走向高端的,现在基本已经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水平,如果说差距的话,主要还是在软件领域。

软件技术生态是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只有在做到使用最广泛、系统最优秀的时候,才有可能建立一种行业领先地位。行业第二很难生存,或者只占到极小的市场份额。

其实在VR/AR领域,中国确实存在替代性的机会。从1G到4G,是通信业的革命,从4G到5G,则不仅仅是一种通信技术革命,其实也是智能社会的革命。下一代操作系统和前面的Windows系统、安卓系统、苹果OS系统不同,下一代操作系统包含了大量物联网时代的新需求,也包含了基于云计算的特殊需求。这种新需求,要是在原来操作系统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是很吃力的。华为的鸿蒙系统是从工业端先导入应用,这是在打击其他操作系统的薄弱环节,这是他们的侧翼,恰恰就是华为的机会。

人类从手机系统中跳出来,需要新的更加智能化和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操作系统。以AR眼镜为例,制造商更想要的是一种可以扩展功能的操作系统。现在的AR设备主要依靠Windows、安卓等现有系统,这些操作系统并不能让AR的价值完全发挥出来,AR应该拥有一款原生的操作系统。

要设计一款AR原生操作系统,需要完成两大部分,一是应用程序,二是标签。应用程序类似于我们熟悉的手机APP,用户在使用时启动它,它们可以准确定位,支持多任务切换,并且将一直保持开启状态直到被关闭。标签更像是自动运行的应用程序,它们不断地寻找特定的环境或对象,把这些事物标注给用户看。

现有的操作系统和AR眼镜不匹配的地方在于,用户启动任务后,要一直给它下指令,直到把它关闭或暂停。因为AR UI是持续可见的,会与用户正在执行的实际物理任务共享同一个空间:比如,在切菜的时候,如果一排图标浮现在你眼前,那就会严重干扰你的操作。

AR操作系统的“主屏幕”是基于环境的,它需要积极地与世界互动,而不是一直被动等待,大多数设备上的体验都不是作为独立的任务来完成整个展示,而是作为应用程序或标签显示在周围。

AR能够自然地捕捉我们所处环境中的任务和信息,前提是要通过特定的APP,而这种专属的APP属于品牌制作,除了逛同一家店铺时能用到,在生活中并没有其他功能。

AR操作系统需要管理用户的资源,就像管理设备本身的资源一样,这需要一些非常谨慎的、有同理心的用户体验设计。注意力需要被当作一种有限的资源来管理,并与现实世界的需求相平衡。物理空间也需要被仔细管理,以确保AR操作系统总是易于理解的。

开发PC操作系统和移动操作系统并不是同一家企业,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基因,下一代操作系统也许不是谷歌和苹果公司,而是另外的企业。

7.硬件:大视场角、高分辨率、超薄、低价

未来几年,成熟的AR产品就会进入具体的应用市场。对于应用来说,一般可能在大文娱和教育领域首先被市场接受,并且形成规模市场。

众所周知,游戏领域对于硬件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以PC市场为例,现代大部分PC都能够解决办公和学习需求,但是在游戏领域,对于软硬件性能的需求是强烈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高端PC的购买者和资深游戏者是高度重叠的。

AR技术同样会面对PC和手机游戏者的需求,他们会要求供给者提供更加高性能的产品,提供更加逼真的体验,并且愿意为这些产品和体验付费,这些都是推动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现在看来,我们预测AR技术产品的发展方向,需要4个大的技术进步,才能够满足这些发烧友的需求。这4个指标分别是大视场角、高分辨率、超薄、低价。其中,低价是一个比较硬的指标,价格需要和大疆无人机一样,只有价格亲民,才能够从特殊垂直市场变成全民需求。

AR可以让现实世界变得更有趣、更高效,还可以带来更丰富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设想一款外形很酷的可穿戴式AR眼镜。

这款AR眼镜有专属的应用,能够提供一种更强大的、身临其境的体验。用户在佩戴AR眼镜时,看到的图像和图形飘浮在视野前方,和现实中的场景融为一体,比起在手机显示屏上看逼真很多倍。这种视觉效果在游戏画面的表现上来说可谓得心应手,我们能看到小型战舰在客厅的家具周围巡航,飞机从房顶上俯冲下来攻击。当然如果你是职业赛车、滑雪选手,可以从嵌入头盔的AR眼镜中看到自己当前的速度、心率、跑道位置、剩余燃料等关键信息。而如果你是仓储工作人员,AR眼镜可以帮你快速找到指定的存储位置,或是使你能立即确认是否从库存中取出了正确的物品。

为了方便日常使用,AR眼镜必须拥有舒适的佩戴效果,还要有合适的续航和性能平衡。其中显示子系统直接关系到AR呈现出的事物是否逼真。为了实现低功耗、高亮度、高对比度,产品设计会充分考虑软件和硬件等各方面因素。

为实现体积和重量的小巧轻便,AR眼镜显示子系统的功耗就要低。AR显示器功耗的关键决定因素是其光学效率,即从照明光源进入眼睛的光线量。如果设计的光学效率不高,通常需要加大产品尺寸来增加电池容量,或者降低显示器的亮度以适应有限的电池容量。高光学效率的显示器为开发人员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可根据在AR眼镜上运行应用的特定要求来优化设计。

AR显示器的亮度是用户体验好坏的关键因素。如果亮度有限,那么在背景环境上可能很难显示出明显的内容,这就要求在户外使用眼镜时,显示器的输出必须非常明亮,才能使内容清晰可见。

高对比度将使内容非常丰富,也可以让用户感到更加身临其境。另外,单个像素能成为真正黑色的能力在AR眼镜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黑色像素对佩戴者来说是透明的。如果这些像素不是真正的黑色,而是灰色的阴影时,佩戴者将会看到一个既不真实而且令人分心的灰色背景,勾勒出眼镜的显示区域。

8.外围:超视觉+味觉+声音+触感

超视觉指的是AR透视、放大、缩小。人类可以直观看到分子的化学反应,直接观察微观世界和超微观世界。未来世界的技术哲学是小,这个世界的技术本质是超微观决定微观,微观决定宏观。人类使用AR,实现视觉延伸,看到本来看不到的东西,将有利于推动微观技术领域的创新。

超视觉还有一个重要的感知能力,就是人们对于光波的感受能力会得到增强,比如紫外线感知,我们戴上设备就能够感受到阳光中的紫外线的强度,对于爱美的女士而言,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需求。

在红外线感知上,同样也会有大量的需求,很多职业都需要在低能照度的环境下工作,如果用户能够直接感受到红外线,那么就能够将黑夜变成白天,对于很多从事特殊职业的用户来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

2018年一项在AR中融合了手部追踪技术和3D动作识别技术上线,运用智能手机的RGB摄像头和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技术,可以追踪到全手的骨骼动态。uSens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何安莉说:“这项技术可以为智能手机用户提供更具吸引力和更富娱乐性的体验,它让操作更加直观——只需用双手和手指在空中滑动即可。”

除了超视觉,AR还可以给体验增加味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穿戴设备上留有接口,后期链接气味模块、散热模块,以这个解决方案为主的气味发生器已经成功融资60万元。其本身的气味模拟技术已经能做到非常逼真的效果了。一个模块里会划分出许多相对独立的空间来存储不同的气味,或者用多个小的模块组合成一个大的模块来使用,根据需要用程序来控制气味的切换和释放。这种模块化的产品对于实现虚拟现实中的气味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

另一种是将食物的外观进行图像转换,之后利用AR将这个图片叠加到真实图片上,从视觉上来引起味觉上的错觉。首先是从视频透视型头盔显示器(HTC VIVE Pro)的前置摄像头获取RGB图像,然后将其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端将所获图像中心切割出来,再将其转换为另一个食物图像。图像转换后,最后将转换的图像叠加到真实图像上去。因为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原始食物视觉特性的同时进行调整,从而在转换后能产生更自然的错觉。比如,吃面的时候,可以把素面变成拉面、炒面等各种各样的面,从而让体验者在吃一种食物的时候,体验到一种仿佛在吃另一种食物的味觉幻觉。

语音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人类用声音来交流和控制已经发展了数百万年。现在语音成为控制AR界面的主要手段。大部分的请求都可以借助语音来实现。

2018年,Vuzix推出了第一款集成有Alexa语音助手的AR眼镜。用户可以向Alexa提问,随后镜片上的显示屏便可显示问题的答案和结果。譬如用户在询问方向之后,显示屏便可为增强现实屏幕上描绘出地图和路线。

在VR/AR设备中,除了语音,手势识别也可能成为提升体验的交互方式。手势识别技术可分为二维手型识别、二维手势识别、三维手势识别三大类。

二维手型识别,也可称为静态二维手势识别,识别的是手势中最简单的一类。这种技术在获取二维信息输入之后,可以识别几个静态的手势,比如握拳或者五指张开。“静态”是这种二维手势识别技术的重要特征,这种技术只能识别手势的“状态”,而不能感知手势的“持续变化”。它只可以识别预设好的状态,拓展性差,控制感很弱,用户只能实现最基础的人机交互功能。比如,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做一个手势,AR设备就能调出我们收藏的电视节目。

二维手势识别,比起二维手型识别来说稍难一些,这种技术不仅可以识别手型,还可以识别一些简单的二维手势动作,比如对着摄像头挥挥手。二维手势识别拥有了动态的特征,可以追踪手势的运动,进而识别将手势和手部运动结合在一起的复杂动作。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手势来控制计算机播放、暂停,还可以实现前进、后退、向上翻页和向下滚动这些需要二维坐标变更信息的复杂操作。

三维手势识别需要的输入是包含有深度的信息,可以识别各种手型、手势和动作,从而实现更加复杂的手势控制,提升交互的体验感。

9.技术史上最大的技术革命

虚拟引擎之父Tim Sweeney说:“VR/AR可能是技术史最大的技术革命。”VR/AR技术不仅活跃在娱乐休闲领域,还影响着众多垂直领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技术的诞生与普及更新了人们的世界观,产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望带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

人们普遍认为,5G技术将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次,人们不再围绕机械、材料等现实物体,而是在信息技术、软件编程等领域展开角逐。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出现一个或是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颠覆式技术创新,比如历史上的蒸汽机、铁路、电力开发、内燃机和汽车、飞机、无线电、电视、计算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核心技术又是什么?5G、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这一次可谓是候选者众多,在最终分出胜负之前,我们并不能给出定论。就像各国这一次展开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心的角逐一样,不到最后一刻,尚不知鹿死谁手。

每个国家、每个大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此次技术革命,因为这一次重新洗牌,决定了今后哪一行业将作为核心产业崛起,哪一国将成为新的科技创新与经济中心。甚至,某一个核心元件、某一项核心技术的创新,就会带来整个产业链的重组,从而使得生产或研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的迁移和利益的重新分配。4G时代,我们已经见识过从微软、谷歌到Facebook、阿里巴巴的重心转移;看到了线下零售巨头到跨国电子商务平台的变迁;从诺基亚、摩托罗拉到iPhone;从柯达到佳能和尼康,无一不透露出这种转移的迅速以及重新划分市场后成倍增长的利益。

就人类历史来看,重大技术变迁最终会重塑世界历史和国际政治。2006年初,中国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这次会议对技术创新的基调与以往的技术政策有很大的不同。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政府开始强调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几年来,中国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就是说中国在日益崛起。在新一轮权力转移时期,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际安全的考虑是驱使中国政府做出自主创新决定的重要动力。当前中美技术政策的走向也预示了未来重大技术变迁的端倪,双方技术竞争会远远大于技术合作。

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总量日益逼近美国,中美竞争会进一步加剧。权力转移时期的国际竞争会促使中国政府加大对技术自主性的诉求;中国政府会相应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干预;中国的军事技术会迈上一个新台阶;中国对基础科学、人力资本的投入会持续增加;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会发生更显著的科学技术发展变化。世界政治领域的新一轮权力变迁将拉动中美双方新一轮的技术竞争。

技术革新会带来商业模式的转变,比如汽车厂商将迎来新的销售趋势,他们不再单纯依靠销售汽车,而是考虑联合共享经济,满足这一部分的汽车需求。汽车部件方面,传感器、VR/AR、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接入升级了安全性和产品性能,将成为汽车行业重要的技术增长和需求拉动。

大规模的数字技术发展带来了下一轮的工业革命,同时也在影响着人际关系。这场革命的新基础框架是一种将人和物互联,呈现“万物智联”的全新状态,其中首要的就是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促使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比如,服装公司可以通过建立零售店和工厂之间的对接,迅速将顾客喜好转化为新的服装设计,缩短工厂到顾客的链条,从而更快地实现经济利益。

在新的技术革命面前,创新将变得空前活跃,企业也将释放足够的创新能力。广泛招募参与者,包括那些与企业平台有关联的组织。工业互联网中的大部分技术不仅是跨职能的,更是跨行业的。当整个价值链和客户生态系统能够被集成和转化,创新将有迹可循。

新技术的大规模铺展还将影响融资模式,制造企业将借鉴硅谷,更多地通过股权资本和风险投资进行融资,这些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生产从而推动行业发展。亚马逊通过股市筹资等创新融资方式推进了云计算和仓库存储革新。通用电气则凭借公司实力和项目说服力从管理层那里融资。

最后,VR/AR技术会带来各国军事实力的消长。相较于其他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的技术,AR技术在武装部队中的进一步应用则会更集中和明显,这包括信息共享、通信、态势感知和数字定位,甚至在战斗情况下识别朋友或敌人等新的科技作战方式。据报告显示,到2025年,军事AR市场将达到17.9亿美元。

从2012年美军就开始利用专属的VR硬件和软件进行模拟训练,包括战争训练和军医培训。美国国防部正在大力投资AR技术,用来装备武装部队,使其能够在没有任何手持GPS定位器的情况下进行导航,让士兵能够在一个方向上同时观察不同角度的武器。

国内,早在“863”“973”计划中就有了虚拟现实的初步研究,其整合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更是将原有的虚拟现实研发规模翻上了数倍。目前,已公开的有解放军利用VR技术来训练伞兵。跳伞员可以通过VR眼镜中的第一视角配合软件模拟跳伞。在此过程中,跳伞员可以根据自己在空中的真实情况,来不断感受并调整空中姿态。这些应用推动了涉及军工的VR/AR技术发展,为其行业内部技术创新提供了关键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