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心身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心身病理学基础理论

如序篇所述,大脑是整合外部与内部信息的器官。信息通过周围神经系统(由分布在整个生物体内的神经网络组成)传输到骨髓至脑部的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小脑和大脑组成脑部。其中,大脑接收并处理全部信息。大脑有两个分工明确的区域:由灰质组成的外部区域和由前脑组成的内部区域。前脑则包括端脑(基底核、杏仁体和海马体)和间脑(丘脑、下丘脑和上丘脑)。

虽然这些结构涉及不同的功能,包括维持体内平衡、执行人的指示和意志行为等。序篇在提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作为一种解剖学的、功能性的应激模型时,就已讨论了这三种结构之间的特殊关系。从下丘脑开始的荷尔蒙级联能够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并随之为应对压力环境做好准备。此外,我们还特地重新认识了持续的压力对机体整体健康的短期或长期影响。

但是,在讨论心身疾病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并不是唯一需要考虑到的结构。边缘系统负责大部分的心理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情感生活。后面我们将会认识到,边缘系统被认为是触发导致疾病的心身过程的主要因素。

边缘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 丘脑:它接收除气味以外的所有外部感受信息,且起到过滤作用,排除无关信息,并将相关信息引导到大脑皮层。

- 海马体:它的功能是创造新记忆路径和空间定向。

- 下丘脑:它能调节体温等至关重要的营养功能,即与营养摄取有关的功能,如饥饿和饱足、情绪和睡眠。

- 杏仁核:它接收和处理嗅觉信息,是情绪的主处理器,既参与形成与情绪相关的记忆轨迹,也参与恢复这些记忆的过程。

- 隔区:它处理与强化有关的快感,分泌内啡肽,即腹侧被盖区的快乐激素。

- 腹侧纹状体:它是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中心,根据外部需求调节主动性,并考虑期望奖励。

此外,边缘系统的情感回路通过下丘脑,与垂体等其他重要结构有着紧密联系。垂体内通过门静脉系统产生直接神经支配。垂体作为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释放调节动态平衡的激素,且能够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其他部分。

我们已经清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在释放CRH的下丘脑和释放皮质醇的肾上腺之间作为一种介质参与其中。下丘脑既参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这个过程之间的应激,也参与情绪信息的处理过程。这就需要这两种功能之间的解剖学联系。至此我们所提到的一切,连同表现出的遗传倾向,将系统性地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即人的性质(机体)、信息处理方式(新信息如何与旧信息产生联系,即精神生活)、对情境的认识(令人感到威胁还是放松,即应激领域)以及个人感觉(情感领域)。

内部“世界”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被用来解释紊乱在单个领域中的存在方式。无论是在精神域、压力域还是情感域,紊乱都会对生物体的其他部分产生影响,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随后会引起各种器官的症状(在系统应激的情况下)。

但是在我们继续之前,最好深入了解情绪是什么,人体如何处理情绪,以及情绪的作用。情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其存在,情绪伴随着我们做出的每个行动和决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仔细探索情绪的原因。对情绪的认识有两种主要理论:一种认为情绪的概念是单一的,包括在一个连续统一体中从积极情绪到消极情绪的整个范围;另一种认为情感的概念是多维的,由认知、行为和生理因素组成。

情感可以被认为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使人能够感知和回应环境(或唤醒)。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考虑三种可能的状态:积极状态(快乐或幸福)、中立状态(冷漠)和消极状态(悲伤、恼怒或不快)。这些都是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的方式。当其中一种状态长期存在时,就被看作一种性格特征。也就是说,这个人习惯性地以该状态应对甚至在内部或外部刺激发生之前就被激活的情况。当习惯性情绪状态“失调”时,情绪处理就会出现异常的偏差,从明显的焦虑或恐惧症状直至病理性层面,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或重度抑郁障碍。

情绪的另一种认识理论是将其视为面对外部或内部刺激(积极或消极)时的一种适应性的认知、生理和行为反应过程。因此,情绪对人的思想、机体和行为都有影响。

情绪协调行为反应系统,改变行为层次,提供社会交往与沟通机制,停止或短暂保留认知过程,促进信息的存储和检索,此处仅列举几项重要功能。

情绪处理有两种不同的现象:知觉和情感体验。知觉是指一种低级的认知过程,情绪刺激在这种过程中得到感知和评估。情感体验是指一种更高层次的处理过程,该过程基于先前的经验为知觉提供情境和并赋予解释。

以上过程看似独立,因此情绪感知的处理可能涉及也可能不涉及情绪体验。

就认知与情绪的关系而言,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情绪会限制并阻碍认知。这一观点把这类情感技能和能力看作是塑造人类的特质,不同于计算机对数据的简单运算或分类处理。

与之相反的观点认为,高级认知过程定义了人的要素,使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该观点贬低情绪,视其为次要的、非理性的、几乎总是模棱两可的过程,是动物的典型特征。

第三种观点认为这两种认知过程都是独立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是共同工作的。

人类大脑中情感-知觉-记忆回路的存在得到了广泛认同,其中杏仁核在记录情绪刺激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与具有中性内容的信息相比,带有情感内容的信息更易于存储和检索。

杏仁核与纹状体外皮层和海马体的视觉区域之间的广泛联系使杏仁核能够调节这些区域的功能,并促进其知觉功能和心理功能。

然而,有证据表明,与杏仁核相关的情绪学习是暂时的,随后对记忆的影响可能是由于大脑其他区域(如眶额叶皮层)的介入所导致。

上述情感处理回路与特定的认知加工途径形成对比。情感回路中的刺激物似乎是以一种更粗糙和更快的方式遵循分层策略自动得到分析的。这是一种信息相关度极高的简化交流,是在小生境内得以生存与充分适应的必要条件。

因此,这种并行处理能力为环境生存提供了竞争优势,因为它使得主体甚至能够在前额叶皮层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评估之前就立刻避开威胁和危险。

另一种途径是直接连接的感觉神经元通过丘脑核(也从杏仁核接收信息)到达大脑皮层的一个广阔区域,对刺激进行更精细更缓慢的分析。

有研究显示,杏仁核在情绪加工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通过三种途径影响皮层区域:

- 一是来自本体、内脏和荷尔蒙信号的反馈(这使得机体能够通过适应或躲避为行动做好准备)。

- 而是对一般激活或唤醒网络的投射(能够使有机体处于警戒状态,以便能够更敏锐地感知威胁性刺激)。

- 三是与内侧前额叶皮层相互作用(这将导致注意力资源转向当前的情绪刺激物,限制其他认知过程)。

另一方面,前额叶皮层向杏仁核发送不同的投射,从而使认知功能(整合有关情绪刺激处理和上下文的信息)调节杏仁核对情绪发挥的作用。

换句话说,一个人看到危险的动物(情绪处理),比如熊,会做出突然反应(惊吓和逃走)。但是,当人们在放松的周日下午与家人一起参观城市动物园时(认知处理),看到笼子里同样的熊时,就不会发生上述反应。

另一方面,麦克林(MacLean)提出了大脑进化的三大阶段:爬行动物阶段、古哺乳动物阶段和新哺乳动物阶段。第二阶段(古哺乳动物,也就是边缘系统出现的阶段)负责情感处理,表明这一情感系统更古老,证明了它在情感刺激处理中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