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温经散寒又通络
拔罐可以通过刺激使局部和相应脏腑器官组织中的血流(气血)加速,引导气血输布,使衰弱的脏腑器官得以亢奋,恢复功能,从而赶走疾病。
留罐法
将罐拔住后,在治疗部位上留置一定时间,直至皮肤出现潮红、充血或瘀血现象。可根据病变范围分别采用单罐或多罐。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小儿和年老体弱者以5~10分钟为宜。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缩短留罐时间。
走罐法
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层润滑剂,如石蜡、凡士林等,等罐拔住后,一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另一手则握住罐底稍倾斜,在需要吸拔的部位来回移动。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一般多用于胸背、腹部、大腿等肌肉丰厚、面积较大的部位。
在排气后要立即走罐,如先试探是否拔住再走罐,就不易移动了。
闪罐法
将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潮红发紫出现痧点为止。操作时,应注意闪火入罐时要快速送入罐底,不可在罐口停留太久,以免罐口太热而烫伤皮肤。
拔罐的注意事项
拔罐体位应使被拔者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拔罐部位可以充分暴露。
根据拔罐部位的面积大小、被拔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选用大小适宜的罐具及其他物品,并进行消毒。
用新罐给瘦弱的人在骨骼突出处或皮肤干燥处拔罐时,应在罐口和皮肤上涂少许凡士林,这样可以防止罐口损伤皮肤或漏气。给小儿拔罐时,必须在拔罐部位皮肤上涂一层润滑剂或贴一块湿布,避免损伤皮肤。
在拔罐过程中,应保持室内温暖,远离风口,防止着凉。
若被拔者拔罐时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晕罐现象,应立即停止拔罐。
让被拔者平卧,喝些白开水或糖水,即可缓解。必要时,应送医院急救。若被拔者感到疼痛,应减少罐内空气,减小吸拔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罐内皮肤的变化。
病情重、病位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位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
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罐斑未消退之前,不宜在原处拔罐。
如要在头发密集处拔罐,可以先将头发浸湿再拔罐,如果仍然吸拔不住,则需要剃去头发。
以下情况不宜拔罐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三阴交穴、合谷穴、昆仑穴等穴位不能拔罐。
有出血倾向时不能拔罐,如患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等。
皮肤局部溃烂、严重过敏者,身体太过消瘦以致皮肤失去弹性者,全身严重浮肿者,都不能拔罐。
在精神病发作期或精神失常、狂躁不安时,因破伤风、狂犬病等痉挛抽搐不能配合时,不能拔罐。
外伤处、骨折处、静脉曲张处、大血管体表投影处、心尖搏动处及瘢痕处不宜拔罐。有急性骨关节软组织损伤者,局部忌拔罐。
水肿严重者,有中重度心脏病、心衰、肾衰、肝硬化腹水者,恶性肿瘤患者,不宜拔罐。
肺结核患者不宜拔罐。
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不宜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