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倾听孩子,让孩子愿意沟通
“倾”是趋于、趋向、侧着身子、用尽力量的意思,“倾听”就是要用尽力量地去听,要感同身受地去听,要俯下身子、放低姿态地去听。
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永远处于强势,如果父母能倾听孩子的诉说,一定要有高超的智慧,因为倾听意味着接纳,也意味着尊重。假如父母能用心倾听孩子的言语,双方之间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耐心倾听利于与孩子的沟通
据调查,70%的父母承认没有耐心听孩子说话,这是导致亲子沟通不畅的最大障碍,也是孩子出问题的罪魁祸首。
只要父母学会耐心倾听,孩子有了烦恼能及时倾诉,并得到化解,便不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就是说,耐心倾听是家庭教育中最简单、最聪明的方法。
第一,父母听孩子说得越多,越能意识到:经过无数的停顿、重复、前后不连贯的话语,孩子能说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当父母真心体会到孩子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时,会很乐意倾听对方说话。
第二,父母只有对孩子深入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果你对孩子了解得很少,那你教授的东西,他很可能早已学过。把学过的内容再讲一遍,孩子会不屑一顾,这对双方都是一种打击。
第三,能够用心倾听,说明父母对孩子具有足够的尊重,这种尊重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进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父母越是充分地尊重孩子,孩子越能懂得自尊自爱。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也就越多。
第四,在父母的倾听中,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会觉得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占有地位。父母了解孩子,关系良好,孩子就给予父母同样的尊重,愿意听从教诲。只要父母给予正确的爱,没有哪个孩子不想按其意志办事,不想得到对方的认可。
在爱的互惠中,亲子双方可以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价值创造价值,爱心诞生爱心,能量产生能量,在爱的默契中,父母和孩子将共同走向幸福。
让孩子表达想法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脑、手机等已普及,孩子从小获得的信息量已远非30年前可比。现在的孩子不仅智商高,而且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喜欢坚持自己的看法、见解和选择。当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不能只给予生活上的关怀和照顾,还要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
现在,大多数年轻父母在生活上对孩子都十分关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烫着。可是,真正将孩子作为独立人来看待,能够尊重和倾听的父母并不多。
当孩子坦露心声时,父母往往没有耐心听完,随便打断孩子的话,甚至出现训斥、打骂的情况。当大人热火朝天地聊天时,突然冒出一个小脑袋,时不时地瞪大眼睛问一句,父母就会呵斥:“大人说话,小孩儿不许插嘴,一边玩去!”这样等于剥夺了孩子的发言权,孩子只能将要说的话咽回去,悻悻地回到自己房间。
对于父母来说,没让孩子表达想法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不关心自己的想法就是不尊重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打击。
再小的孩子也有很强的自尊心,也需要别人的尊重,更需要他人的倾听。因此,在和孩子沟通时要摆正心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平等沟通。
许多孩子心里有话不愿跟父母说,而愿意跟朋友说,就是因为朋友可以和自己平等沟通,父母却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看待孩子的事情,认为都是小事。父母何不做他们的大朋友?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这会让孩子对父母更尊重、更理解,甚至会崇拜父母。
一对父子在餐厅里用餐,爸爸随口说:“这个餐厅不赚钱。”
儿子说:“我觉得能赚钱。”
爸爸有些不满:“怎么可能?你看这个餐厅多小啊?”
孩子拿出纸笔,说:“爸,我跟你算笔账,你看这个餐厅一共13张桌子,34个座位,客人用餐时间大约一小时,平均花费是……”
爸爸开始恼怒:“你的算法太幼稚了!你爸我当了二十年商人,这个餐厅赚钱不赚钱我一眼就看出来了,你有什么商业经验?”
其实,谁对谁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去思考判断对错的过程。
在餐厅和父亲一起用餐的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敢于用自己的幼稚算法去计算一个餐厅是不是赚钱,但是父亲却愚蠢地把孩子思考判断、寻找真相的过程粗暴地打断了。同时,他打断的还有孩子的自我成长过程。
对于孩子,父母一定都会期待、鼓励和自己有不一样的意见。此时,父母可以像苏格拉底一样,提出很多问题,让他们一步步去证明自己是正确或错误的。谁对谁错根本不重要,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的过程才最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慢慢开始思考自己是谁,人生应该怎样,应该怎么去做,会慢慢变成一个有想法的人,对于考试、学历、专业技能等等,自然也懂得了如何应对,父母其实根本不用操心。
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很难,会想是不是需要苏格拉底那样的提问能力,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只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态度就可以了。
小技巧让沟通更融洽
双方沟通一是要选择宽松的氛围,二是要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父母要懂得把握时机,适时沟通,在吃饭时或全家一起散步时,沟通会更融洽,在孩子认真做事和刚刚挨完批评时,沟通往往会适得其反。
当然,除了前文提到几大误区需要避免,亲子沟通时的肢体语言也很重要,以下是几个注意事项:
(1)沟通时,要与孩子有目光的交流。和孩子有了眼神上的交流,会让他们感觉得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父母不会用高高在上的语气来和自己说话。没有强硬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避免了孩子的恐惧心理。
(2)孩子小的话就蹲下来温和地平视。孩子喜欢大人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等,这些亲密动作会让他们感觉到父母的爱意,让大人和孩子的心靠得更近。
(3)不管孩子的话有多么好笑,多么幼稚,都要保持诚恳的态度,不要随意发笑。否则,孩子会认为你在嘲笑他,不愿意再跟你说话。
(4)简单粗暴的指责会让孩子大失信心,改变对自己的评价。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本质与发展趋势,引导孩子在反思中进步。
(5)如果你想要求孩子做些什么事,应该采用商量的态度。过多要求和乱下命令,不但会让孩子产生压力,还会激发逆反心理。
(6)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在外人面前随意评述。中国的父母喜欢在别人面前恭维别人的孩子,有时甚至通过贬低自己孩子的方式去赞美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只会让孩子觉得没面子而对父母产生反感。
凡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当他们不愉快或委屈时,应该先适当安抚。
(7)不要一边看手机,一边用“哦”“嗯”之类的语气词去敷衍孩子。
(8)有时候,孩子会说出一些让父母吃惊或反感的话,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脸上的表情,先淡定地听孩子说完。他在你面前能够畅所欲言,比立刻解决那个“问题”更重要。等到孩子说完,再去客观地解决“问题”。
(9)对于同一件事情,说得次数多了,肯定会让人烦,也会让孩子激起“你越不愿意让我做,我就越去做”的反叛心理。对他们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应该坚决、简洁、平和地说出来,但当孩子犯错误时,一定不要像“翻老黄历”一样把之前的错误都说出来。
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处理,给予他们管理自己和独自处理问题的机会。孩子会为父母的进一步信任而高兴,并能从中得到深刻的体悟。
(10)允许孩子在家庭事务中商议、表决。对于家中的一些事情,应该引导孩子参与决策,这会增强孩子对家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感受,会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孩子也会认为自己获得了认可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