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让儿子度过心理“断乳期”
7 过度保护只能让男孩更软弱
不管孩子现在有多么弱小,他终有一日会在社会上立足。我们应该付出全部的爱去帮助他来尝试融入这个新世界,让他去学习他不懂的东西。
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做事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并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能做,没有力量。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是随时随地存在的,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对孩子来说,有些时候不应该逃避各种危险,而应该学会去面对、去忍受,因为长大之后的生活环境需要忍受的东西更多,因而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立能力是为了他日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父母不必事事包办,许多事情孩子自己完全可以做得很好,应该放心让孩子们自己去做,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能行,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不少父母在让孩子做从未做过的事情时,都会因不安而将事情过程的全部告诉孩子。这样的做法,虽然是想要让孩子有新的体验,但把过程说得太详细,新的体验就变成不是新的体验了。从这一点来看,日本作家真锅博先生的做法就非常正确,给予该到何处做事情的最初提示,但省略详细的过程问题。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孩子纵然感到困难,也会自行发现问题,进而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也会有预料不到的困难,那种发现问题后的惊疑,往往可以促使孩子向新的事物挑战。
把这种观念融入教育,成功地教养孩子的教育实践者也有很多,在日本长野丝八板村设立青少年野外活动中心的青木孝安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活动中心对于缺乏生活经验或生命体验的都市孩子而言,是很具有教育意义的。
当然,给孩子自由不能是无条件、无原则的。比如孩子上网,搜索到黄色网页,他们并不明白黄色网页到底是什么,如果十分好奇地浏览下来,那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对于这个度,父母还是要有所把握。
如果孩子的自主决策方向是正确的,那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是明显的错误,或是严重的错误,家长就不能不加以限制了。
8 好父母应了解儿子的孤僻心理
有些孩子在家中言行大胆活泼,表现得十分自如,俨然像个小大人,似乎很“能干”“懂事”;然而一到外面,却非常胆怯、拘谨,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性格孤僻不合群,实质上是依赖性和缺乏独立性的表现。
现代城市住宅已经向高层次、单元化方向发展。即使在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住房也由平房向独门独户的楼房发展。这种从平面到空间、由开放的平房条件到封闭的高层单元房的变化,给广大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带来了闭塞式的生活环境。想想以往的平房、低层楼房、大杂院的居住形式,邻里之间的社交和接触是何等的广泛,在客观上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了解各类社会成员、了解多种社会现象、培养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外界环境和条件。
然而家庭的天地毕竟太小,远不能满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进行各方面学习和锻炼的要求。孩子毕竟是要长大,要进入社会的,在封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没有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能适应真实社会吗?儿童的正常发育,与同龄伙伴交往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一种天然的营养剂。因为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中所受到的教育和身心发育与他们在家庭之中所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是孩子在同龄群体中活动,绝大部分都是未经事先安排和计划的,孩子在这种活动中,往往是十分自然的,与在父母的安排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截然不同。第二,孩子在同龄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与在家中所处位置有本质的不同。在家中,在父母面前孩子始终处在被教育、被指导、被管理和服从者的位置,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而在同龄群体中,孩子则获得与其他人平等交往的地位和关系。孩子们相互之间的这种平等地位和关系,也许十分幼稚、十分简单、十分可笑,但在孩子们眼里却十分真实、十分慎重、十分神秘。孩子在这种交往中逐渐学会遵守规则,主持正义,分工合作,团结互助,服从领导,同时也学会了推测猜想,评价比较,表扬批评等。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学习和锻炼了进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品质和能力。现代城市70%~80%的家庭都居住在单元楼内,绝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在一扇扇门内进行。大门一关,就与外界隔绝了,加上父母对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不放心:“怕车撞着”“怕被别的孩子打着”“怕出什么意外”等等,于是将孩子关在家中。虽然给孩子购买了许多玩具、书刊、画报以及钢琴、电子琴等,让孩子开发智力,帮助学习及提供娱乐,却都是将孩子的活动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使孩子和社会接触减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回快乐、激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指导孩子与人交往。如:去别人家做客,教育孩子有礼貌;来了客人,要让孩子主动打招呼,成人间谈话可以让他参与,并允许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学习与人交往的极好机会。
(2)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如:让孩子去找伙伴玩,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同班同学来家做客。心理学家指出,同伴对指导或训练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孩子走出孤独具有特殊作用,因为这种技能儿童是无法在成人那里学到的。
(3)家长平时应抽空带孩子看电影、去公园,多与孩子谈心,了解他在学校的情况;孩子犯错时,要耐心教育孩子,不要纵容……要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重视、对他的爱,从而愿意与父母沟通。
只有把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放到各种各样的活生生的人群中,他们才能在身心各方面发展得更好、更自然、更全面,防止养成孤僻的性格,培养善于交往的性格,实实在在地从各方面为今后进入成人社会做好准备。
9 教导孩子学会控制不良情绪
在生活中,每一个青少年都希望自己能够保持精神愉快,然而,各种不如意的生活事件,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家庭父母失和、家人生病、不习惯集体生活,等等,都可能影响到情绪,使其处于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而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对身心健康危害很大。
情绪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情愉快的孩子通常开朗乐观、身体健康、充满活力,他们能够更加冷静、更加积极地对待困难与挫折,并寻找办法去战胜它们。而情绪低落的孩子,其前进的动力、决心和成功的欲望往往容易被闷闷不乐的心情所压制或摧毁,而且他们通常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易发脾气,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如快乐的孩子受欢迎,这将阻碍他们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与成功。那么作为父母,应如何帮助孩子从小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呢?
1.了解孩子的情绪特点,理解与尊重孩子
从情绪的分化与发展来看,人刚出生就有了可以区分的两种原始情绪——积极的、愉快的情绪和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到了6个月左右,不愉快情绪又分化为恐惧、讨厌、愤怒等情绪。到了5岁左右,喜怒哀乐这些基本的情绪都初步具备。与成人不同的是,孩子的喜怒哀乐往往很直接、很强烈,一件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使孩子兴奋得直跳,也可以让孩子恼怒得大哭。总之,孩子的情绪是极其外露、缺少控制又极易变化的。了解孩子的情绪特点,有助于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场,从孩子的角度而非单纯从成人的要求去看待发生的一切。当孩子的不良情绪滋生时,父母才有可能抱着理解与尊重的态度既不置之不理、熟视无睹,也不大光其火、横加压制,而是耐心地、心平气和地正确面对,帮助疏导。
2.让孩子学会在各种情绪体验中调适情绪
要让孩子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听之任之,为情绪所左右。家长必须是个有心人,即家长应有效地利用或给幼儿创设体验各种情绪的机会,让幼儿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正确认识和表达情绪,从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比如幼儿在搭积木、画图、剪纸、智力拼图等多种自由探索中,既可能体验到成功后的自豪感,也可能体验到受阻时的焦虑感和战胜困难后的愉快感;在与同伴游戏、共处等自由交往中会体验到受欢迎时的满足感,也有可能体验到遭批评、冷落甚至是拒绝等的沮丧感;再如幼儿在独处时,有可能体验到新鲜感,但也有可能体验到孤独感、惧怕感,面对这种种情绪,做父母的就该有意识地给予正确的评价和积极的引导。当孩子体验到成功、愉快等积极情绪时,父母可给予赞赏与鼓励,及时告诉孩子“你能搭出造型这么优美的房子,真能干!”“你的橡皮泥捏得好极了,妈妈为你自豪!”等等,激励性的言语或神情将大大强化孩子的愉快情绪;当孩子遇挫而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时,父母可给予适当的指点,诸如“再动动小脑筋,看,这地方用剪刀剪一下试试,妈妈相信你一定行。”“想想看,小朋友为什么不和你玩了,自己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别着急,一定会好的。”等等,恰到好处的分析、指引,常常能令孩子化怒为喜,化忧为乐,化沮丧为振奋,同时也渐渐明白:哭闹、发脾气等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或跟爸爸妈妈谈心,才能品尝到更多的快乐。
3.保持良好的心境,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父母往往是孩子模仿的第一老师,家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困难,对孩子有极大的暗示性。家长心境不佳,少言寡语或是情绪波动大、脾气暴躁,孩子也往往小心翼翼或者易怒偏执;相反,家长的怜悯、乐观、镇定等良好的情绪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别人的关爱和善良之心、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以及笑对生活的极佳心境,对孩子的感染力是极大的。所以,为人父母者,做自己心情的主人,做生活的热爱者,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心理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10 发现儿子撒谎要及时纠正
一个从小不会撒谎的孩子,长大了很少会撒谎;而一个从小喜欢撒谎的孩子,长大了很难让他不撒谎。所以,杜绝孩子撒谎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把撒谎作为一种逃避自己责任的方法时,他的大脑里会慢慢地建立起一条方便之路。之后,一旦他感到压力,或者想去获得什么时,他就自然而然地去走那条方便之路。同时,他会找许多理由来说服自己和别人。这是一种很深层的心理活动,一旦这种习惯养成,就非常难以更改。所以,不让孩子的大脑里形成这条方便之路,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注意教育方法,防止错误引导
有一个关于华盛顿小时候的故事。有一天,华盛顿在园里砍了一株樱桃树,他的父亲知道了,非常气愤,华盛顿急忙跑去承认,说是他砍的。他的父亲不但不责备他,反而嘉许他,鼓励他处处要像这样诚实。以后华盛顿事事做得诚实,决不说谎,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这个故事说明了家长的教育引导十分重要,如果家长对一个承认错误的孩子横加指责,必然在孩子的心灵播下不诚实的种子。
2.以身作则,预防说谎
“爸爸妈妈也会说谎的,他们经常在家里讲他们不对人讲真话的事情,他们对我也常常说话不算数呢。”孩子说谎行为可以通过模仿所得,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好表率作用。答应了的事情应该尽量办到;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谎,以免变成孩子的“榜样”。
3.预防孩子防御性的撒谎
(1)在处理具体事情上,预防孩子撒谎要注意一点:说谎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为了逃避批评与惩罚。所以,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我们不应该扮演检察官的角色,不应该要求孩子坦白,不应该夸大事实把事态弄大,更不能打骂逼供,这样做唯一的结果就是孩子再次说谎。
(2)指出孩子的问题时,直接说出事情的真相,并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如当我们发现孩子从图书馆借的书已经过期时,我们不应该问:“你把书还了吗?你确定?那么它怎么还在你的桌子上?”我们应该直接说:“我看到你在图书馆借的书已经过期了。”当学校通知我们孩子的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时,我们不应该问:“你的数学考试通过了吗?我们已经和你的老师谈过了,我们知道你考得糟透了。”我们应该直接告诉孩子:“数学老师告诉我们你没有通过考试。我们很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你。”
简而言之,我们不能激发孩子防御性的撒谎,我们不能有意制造让孩子撒谎的机会。当孩子说谎时,我们的反应不应该表现得歇斯底里,不应该说教,而是要就事论事,让孩子知道没有必要对我们撒谎。
(3)避免问“为什么”。对孩子来说,“为什么”就意味着父母不赞成、失望、不高兴,从而引出过去受责备的回忆。即使一句简简单单的“你为什么这么做?”都可能让孩子想成“为什么你会做那么愚蠢的事呢?”明智的父母应该避免有伤害性的问题,例如:“你为什么这么自私?”“你为什么总是不记得我跟你说的话?”“你为什么不能闭嘴?”不要问这些没有答案的反问句,我们应该做出带有同情的陈述:“如果你能和林科分享,他一定会很高兴的。”
11 父母要明白叛逆不是儿子的错
古训“子不教,父之过”,很明确地指出了父母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同样的一个孩子,如果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所谓的叛逆心理,只是一时之间的一种感觉,完全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来让宝宝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具体的方式,就从你自己的态度更正开始,就从现在开始。
此外,父母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观察孩子和自己的沟通方式。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越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也许,问题不一定在孩子身上。父母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从前都听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该听自己的。孩子不顺从,在他眼里,就成了叛逆。因此,身为父母的,有时必须谦卑,放弃自己执著的思想,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2)保持冷静。孩子叛逆,成人一定会不满,因此,会为自己的权力斗争,用声音来压倒他。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才能进行沟通。孩子叛逆,言语和行为会有如暴风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成人成熟,应该要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3)征求意见。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征求别人的意见,如问周围有同龄孩子的朋友,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或听讲座,找辅导员协助,让自己的思路更开阔。最好的办法是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4)开放自我,了解孩子。家长眼见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通常会即刻禁止。其实,最好能试着了解情况。例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从旁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和父母相处融洽,孩子当然就不需要叛逆!
(5)改变教育方法。很多时候,对孩子的管教,是要时常改变方式的。例如,小时候只有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时,随时转变方式,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
12 不要用语言暴力伤害儿子的自尊
“你太笨了”“你真没用”“你是个坏孩子”……经常听到父母这样责骂孩子。由于孩子的年龄小、个性不一,一些“淘气鬼”在闯祸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往往会受到父母的训斥。其实,这类“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比起体罚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谓爱之深、恨之切。生活中,父母以为骂孩子是为了他们好,是对他们负责的表现。父母以为孩子还小,挨了骂之后不会记在心上。还有一些父母认为用语言“激将法”可以使孩子幡然悔悟,积极向上,于是“坏孩子”“笨死了”“你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等恶语便不加思考地抛向孩子。
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孩子天性纯真善良,他们幼小的心灵最容易受到伤害。这些极端的话语会重重地刺伤孩子稚嫩的心灵,伤害了孩子的人格尊严和自信心,甚至给孩子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有些孩子甚至因此结束自己年幼的生命。
据某报载,一位母亲望子成龙,可是由于对孩子过度失望,结果母子二人同赴黄泉。这位母亲在儿子身上寄托了所有的人生希望,平时千方百计逼儿子搞好学习,为了监督儿子,居然和初一的儿子住在一个房间里。初二期末考试,儿子没考好,妈妈恼怒至极,大吼道:“就这成绩你还有脸拿给我看?”
面对母亲没完没了的训斥,儿子再也受不了了:“你不要再逼我了,我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而母亲在气头上竟然喊出:“你死呀,死了清静,我也不用再操心受累了!”
儿子留下字条愤然离家出走:“这个家就像监狱,我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令妈妈满意,我已经绝望了,活着太没意思了。”
夫妻俩找了一夜都没找到儿子,后悔万分的母亲喝了农药……
儿子得知母亲自杀的消息,既悲痛又自责,也喝了“敌敌畏”。
这位母亲是爱孩子的,爱之切,也责之切,可是她却从来没想过每天脱口而出的责骂其实也是一种语言暴力,把儿子逼向绝望的深渊,最终毁了一个原本可以幸福平安的家。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该受到尊重。挖苦、侮辱孩子,不是体罚却是“心罚”,是一种“语言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虽然每个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父母没有认识到孩子虽然还不太懂事,可他们也有情感、有委屈、有苦恼、有失望、有悲伤,父母应当去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讥讽,大都是父母在气急了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孩子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他们通常也是最不能为孩子,尤其是那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这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反而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不良的影响。
“语言暴力”绝不是小问题,绝非无关紧要,它对孩子的成长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只有做到遇事冷静、理智,才能找到适当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要知道,孩子的自尊、灵性和宝贵的想象力一旦被摧毁,是很难重建的。如果孩子被父母骂皮了,什么都无所谓,到了羞耻心荡然无存的地步,便很难教育了。因为人一旦丧失了最宝贵的羞耻心与尊严,便再难有希望了,也再难有什么成就与作为了。
因此,每一位父母都要时刻提醒自己,对孩子不要实施语言暴力。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家长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一点,是完全可以避免语言暴力的。
13 让胆小的儿子自己站起来
恐惧是人类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之一,也是个体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自然属性。但是,过分胆小就会使人无法正常地与人交往,使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胆小是正常的,长大了胆子就大了。但更多的家长发现:孩子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怕离开家,怕黑,怕独自在家,不敢一人睡觉;一点小事就会让他痛哭流涕;在家脾气特别大,在外却老实得像只虫……这些问题就不是简单的脾气问题。
孩子胆小,除小部分原因与遗传因素有关以外,主要跟后天的环境因素有关。其中,家庭环境尤为重要。原因有三:一是孩子无知;二是家长教育时不恰当的恐吓,弄得孩子总是处于惊恐状态;三是家长过分关心孩子,对勇敢精神的训练总是由长辈或别人代劳。这些都需要我们审视自己孩子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孩子胆小到勇敢的转变。
(1)信任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会由于不信任孩子的能力而过度地保护孩子。如起床时孩子要叠被子妈妈怕孩子叠不好,吃饭时孩子要端饭妈妈又怕孩子打了碗,于是这一切事情还是都由妈妈来一点点做好。孩子的自信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被毁掉的,渐渐变得怕自己做不好而什么都不敢尝试。其实。被子叠坏了可以重叠,饭碗打了可以再买,但孩子的自信心消失了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找得回来的。所以,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或有危险的情况,对于孩子想尝试的事情,都可以放手让他去做。做过之后也不必大惊小怪地表扬一番,可以礼貌地说声“谢谢”,让孩子感到你早就相信他能够做好这些事。父母这样的态度会让胆小的孩子一点点变得有信心起来。
(2)给孩子做勇敢的榜样。孩子的很多特点其实是对父母的模仿,例如妈妈怕猫,一般来说孩子也会怕猫;面对陌生人,妈妈都不愿上前搭话,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大大方方?所以,做父母的要首先勇敢起来。孩子怕猫,妈妈可以上前摸摸小猫,再抱抱它,然后鼓励孩子也来摸一摸、抱一抱;孩子想结交陌生的小朋友又胆怯,您可以告诉他:“这个时候你可以先问一问小朋友的名字。”然后带着孩子走过去,问一问对方的名字,再询问其是否愿意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切不可有责备的口吻,例如:“你怎么这么没用,连这都不敢!”等等。您只要平静而快乐地给孩子做榜样就好,孩子会在您的榜样作用下慢慢学会勇敢和许多的社交技巧。
(3)吓唬孩子不可取。无论任何情况,不可吓唬您的孩子。例如,晚上孩子不睡觉,有的父母会吓唬孩子:“再不睡觉,老妖怪就要来抓你!”孩子出门不愿跟人打招呼,父母的好朋友可能会逗孩子:“你再不叫我,我可咬你了!”对于天生胆小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恐吓可能会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消散。
(4)让孩子多了解自然、多了解社会。当胆小的孩子表现出恐惧时,父母有责任让孩子了解事情的真相。例如孩子害怕电闪雷鸣,父母要告诉孩子打雷、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打雷才能下雨,下雨才能长庄稼,长了庄稼我们才有吃有喝,等等;孩子怕被坏人抓走,父母要告诉孩子其实这个社会很安全,许许多多的警察叔叔是在怎样地抓坏蛋、保护我们。这样的解释不仅可以带走孩子心中的恐惧,还可以激起孩子对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兴趣。
(5)包容孩子的错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切不可厉声斥责,让孩子害怕或无地自容。试着像对待同事或朋友那样去对待和包容孩子的错误,您会发现您的孩子在一次次的错误中变得成熟和自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