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技能图解医师分册(全新彩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肿瘤学总论

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对人类危害巨大,是本章介绍的重点内容。“肿瘤”一词的使用比较混乱,一般指的是恶性肿瘤。各种肿瘤的科学命名方法请参阅本章“肿瘤命名”部分的介绍。

恶性肿瘤定义

肿瘤是机体正常组织细胞在致癌因素和促癌因素的刺激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导致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机体新生物,它丧失了正常组织细胞所具有的生长方式,表现出生长自主性、局部浸润性和远处转移性的特点。从分子水平看,肿瘤表现为核酸与蛋白质代谢的异常;从细胞水平看,肿瘤是一种生长失控、分化异常的细胞增殖病。

恶性肿瘤发病现状

1.世界现状:全球60多亿人口中,有3700多万人患有恶性肿瘤,每年有700万病人死亡,每年新增病例约800万人。

2.中国现状:中国2015年恶性肿瘤新发病数为429万多例,2015年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为280余万。近20年来,中国每4个死亡者中就有一个死于恶性肿瘤,居死亡原因之首,而且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我国发病率居前的恶性肿瘤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等(图11-1~图11-4)。

图11-1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1/10万)及构成

图11-2 中国人前十位高发恶性肿瘤

图11-3 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肿瘤

图11-4 我国恶性肿瘤病人数量预测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

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未能完全阐明。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基因学说”渐被广泛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家先后发现处于非激活状态的致癌基因(原癌基因)和原癌基因被激活后形成的细胞癌基因,并发现原癌基因的激活与基因突变和多种其他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癌因素)有关,同时与机体的免疫机制失衡关系密切(图11-5~图11-7)。

图11-5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示意图

图11-6 影响恶性肿瘤发生的相关因素

图11-7 免疫状态对恶性肿瘤的影响示意图

恶性肿瘤发病相关因素

大量研究证明,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机体内外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的具体机制仍待深入研究(图11-8)。

图11-8 恶性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

(一)外在环境因素

1.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与恶性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是造成地区性恶性肿瘤高发的重要因素。据媒体报道,我国现有数以百计的恶性肿瘤高发村落,均与环境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密切相关(图11-9)。

图11-9 癌症村的水污染与乳腺癌的关系

2.职业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制鞋修鞋、打扫烟囱、制作家具、勘探、生产铝和橡胶等的从业人员会增高恶性肿瘤发病风险。

3.饮食与生活习惯因素:WHO将致癌物质分为四大类共400余种,其中一类致癌物质120种,是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WHO认定烟草、酒精饮料、室内煤气、含砷的饮用水与恶性肿瘤发病密切相关,还认为香肠、培根、熏肉、汉堡包等加工肉制品及重金属均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

4.病毒感染:如EB病毒与鼻咽癌发病密切相关,冠状病毒等也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机体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1990年后,研究者发现了两种直接与遗传性乳腺癌有关的基因,命名为乳腺癌1号和2号基因(BRCA1/2)。

实际上,BRCA1/2是两种具有抑制恶性肿瘤发生的抑癌基因,拥有这个基因突变的家族倾向于具有高乳腺癌发生率,同时还会增加其他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图11-10、图11-11)。

图11-10 BRCA1/2基因携带者发病风险

图11-11 BRCA1/2基因

2.年龄、免疫状况等因素:年龄越大、免疫水平越低,肿瘤的发病率越高(图11-12、图11-13)。

图11-12 恶性肿瘤各年龄段发病率

图11-13 恶性肿瘤年龄分布状态

3.其他因素:如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低下,肿瘤高发;某些肿瘤的发生依赖于一定的激素环境,否则难以继续生长,这类肿瘤称为激素依赖性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肿瘤分类

通常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两大类。这样的分类方法对区分肿瘤性质的、选择治疗方法和判断肿瘤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表11-1)。

表11-1 良、恶性肿瘤比较表

(一)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是指无浸润和转移能力的肿瘤。良性肿瘤常具有包膜完整、边界清楚、膨胀性生长缓慢、肿瘤细胞分化成熟等特点,对机体危害较小,主要是造成局部压迫和管道阻塞。皮下脂肪瘤、肾囊肿、子宫肌瘤等均属良性肿瘤。(图11-14)

图11-14 良性肿瘤

(二)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浸润性和转移性等生物学特征,如肺癌、胃癌、宫颈癌、肝癌、皮肤癌等(图11-15)。恶性肿瘤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癌前病变、交界性肿瘤、原位癌、浸润癌和转移癌。

图11-15 恶性肿瘤

1.癌前病变:癌前病变并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演变成恶性肿瘤的倾向,如黏膜白斑、慢性萎缩性胃炎、子宫颈慢性炎症、结直肠多发性息肉等均属癌前病变。对于此类病变应积极切除,定期复查。(图11-16)

图11-16 癌前病变

2.交界性肿瘤:交界性肿瘤是指具有低度潜恶性的肿瘤,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黏膜增生,它同时具有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一些特征,如生长缓慢、复发迟,类似良性肿瘤;但其又可以发生转移,只不过转移率较低,如宫颈上皮内瘤变、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等(图11-17、图11-18)。

图11-17 宫颈黏膜病变比较图

图11-18 宫颈上皮内瘤变(交界肿瘤)

3.原位癌:原位癌是指癌细胞仅局限在皮肤或黏膜内,还未通过皮肤或黏膜下面的基底膜侵犯到周围组织。原位癌肉眼观察无明显病变,仅在显微镜下才可见。常见的有乳腺、子宫、皮肤、胃、直肠等部位的原位癌。(图11-19)

图11-19 乳腺原位癌(图中绿色示癌细胞)

4.浸润癌:浸润癌是癌症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肿瘤形状不规则,具有破坏性和转移性,呈网状的浸润形式,是原位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后形成的(图11-20)。

图11-20 浸润性乱腺癌影像图

5.转移癌: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经血管、淋巴管、种植等途径迁徙至他处继续生长,形成新的癌病灶(图11-21)。

图11-21 肺部恶性肿瘤多发转移灶

肿瘤一般症状

1.压迫症状:多见于恶性肿瘤,如食管癌导致吞咽困难。压迫症状亦可见于巨大的良性肿瘤。

2.破坏症状:恶性肿瘤浸润生长导致组织破坏,引发相应的症状,如骨关节肿瘤可致病理性骨折和其他功能障碍并出现相应症状。

3.消耗症状:恶性肿瘤晚期可导致病人高度消耗,形成恶病质(图11-22)。

图11-22 肿瘤晚期恶病质

4.神经内分泌症状:发生在肾上腺的肿瘤可以引起库欣综合征等症状,脑垂体肿瘤可导致巨人症(图11-23)。

图11-23 库欣综合征临床表现

5.转移灶症状:恶性肿瘤转移症状与转移的部位、数量和时间等有关,早期较难判定,往往需要影像学检查协助。

肿瘤命名

肿瘤命名的依据是肿瘤的组织来源,据此可将肿瘤分别命名为瘤、癌和肉瘤。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命名或习惯命名等。

(一)良性肿瘤命名

在良性肿瘤来源组织名称后加“瘤”字,即起源部位+起源组织+瘤,如卵巢黏液型囊腺瘤、皮下脂肪瘤等。

(二)恶性肿瘤命名

1.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统称为癌,命名方式是在其来源组织名称之后加“癌”字,如皮肤癌、胃癌、肺癌等。

2.来源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命名方式是在来源组织名称之后加“肉瘤”,如骨肉瘤、纤维肉瘤等。

(三)特殊命名与习惯命名

1.恶性肿瘤:如髓母细胞瘤、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黑色素瘤等。

2.良性肿瘤:如骨母细胞瘤、脂肪母细胞瘤等。

恶性肿瘤分级与分期

肿瘤的分级与分期一般仅用于恶性肿瘤,其目的是判断肿瘤的严重程度,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正确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一)肿瘤的临床分级

通常按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Ⅰ、Ⅱ、Ⅲ3级,此分级法简单明了、易于掌握、便于应用,其缺点是缺乏定量指标。

1.Ⅰ级:肿瘤细胞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

2.Ⅱ级:肿瘤细胞中等程度分化,属中度恶性。

3.Ⅲ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属高度恶性。

(二)肿瘤的临床分期

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扩散范围及转移情况进行分期。TNM分期系统是国际通用的肿瘤分期系统,该分期系统可提供多方面的肿瘤详细信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各种不同的肿瘤其分期指标也不相同。TNM分期系统包括临床分期和病理分期,以下简要介绍TNM临床分期法。

1.TNM分期的含义:“T”表示肿瘤的大小,“N”代表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图11-24)。

图11-24 肿瘤TNM分期

2.TNM临床分期举例:现以乳腺癌为例介绍其分期指标和方法。例如,某病人临床诊断为乳腺癌,肿块大小为4cm(T2),腋窝淋巴结多于10个(N3),但未发现远转移(M0),那么,此病人的肿瘤分期为“乳腺癌T2N3M0”(图11-25)。

图11-25 乳腺癌TNM分期

肿瘤生长

(一)肿瘤的生长速度

肿瘤的生长速度取决于分化程度的高低,分化越低生长越快(图11-26)。

图11-26 肿瘤的生长速度

(二)肿瘤的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2.外生性生长:良、恶性肿瘤均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会同时发生浸润生长并可形成溃疡(图11-27)。

图11-27 肿瘤的膨胀性生长与外生性生长

3.浸润性生长:肿瘤浸润性生长仅见于恶性肿瘤(图11-28)。

图11-28 肿瘤的浸润性生长

恶性肿瘤扩散转移

肿瘤的扩散与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

(一)恶性肿瘤扩散转移方式

1.直接蔓延扩散:肿瘤从原发处向临近正常组织生长扩散,称为直接蔓延或局部浸润。

2.肿瘤的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浸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同类型的继发性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肿瘤常见的转移途径包括淋巴管转移、血行转移和种植性转移(图11-29)。

图11-29 乳腺癌转移示意图

(1)淋巴管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如胃癌常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肺癌常转移至纵隔淋巴结、乳腺癌转移至腋窝淋巴结(图11-30)。

图11-30 乳腺癌淋巴转移途径

(2)血行转移:是“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癌”晚期也常发生血行转移(图11-31)。

图11-31 肿瘤血行转移示意图

(3)种植性转移:恶性肿瘤细胞在手术或有创性检查中被带到正常组织并生长,形成新的肿瘤病灶,称为种植性转移。

(二)恶性肿瘤转移的倾向性

各种不同的恶性肿瘤转移时有一定的倾向性(表11-2)。

表11-2 原发肿瘤转移的倾向性

肿瘤诊断

肿瘤的诊断步骤和方法与其他疾病基本相似,并应尽量获得病理的诊断。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

1.病史:对某些进行性的症状,如肿块、疼痛、病理性分泌物、出血、消瘦、黄疸等应深入询问,尤其中年以上病人更应警惕;应重点了解病人职业、生活环境、有无吸烟等嗜好,有无化学致癌物接触史及恶性肿瘤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是肿瘤诊断的重要部分,应在全面、系统检查基础上,再结合病史进行重点器官的局部检查。局部检查应注意肿瘤的部位、形态、硬度、活动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有无淋巴结异常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1.酶学检查:肿瘤组织中某些酶活性增高,可能与生长旺盛有关;有些酶活性降低,可能与分化不良有关。实验室酶学检查对肿瘤有重要辅助诊断作用。例如肝癌病人在血中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同工异构酶均可升高;骨肉瘤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弱;前列腺癌时酸性磷酸酶可升高;肺鳞状细胞癌的脂酶活性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弱。

2.肿瘤标志物检测:由于癌细胞可以产生相应的的抗原物质。因此抗原物质检测有助于某些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例如,有些恶性肿瘤组织细胞的抗原组成与胎儿时期相似,如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出现的甲胎蛋白(AFP),是肝癌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癌胚抗原(CEA)增高、胃癌相关抗原(GCAA)增高等均可作为多种癌症诊断参考;另一类免疫学检查是用放射免疫或荧光免疫技术检测激素,如绒毛膜上皮癌和恶性葡萄胎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等(表11-3、图11-32、图11-33)。

表11-3 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

图11-32 肿瘤标志物检测

图11-33 肿瘤标志物检测适用范围

(三)内镜检查

凡属空腔脏器或位于某些体腔的肿瘤,大多可用相应的内镜检查,并可同时进行活检。此外,还可经输尿管、胆总管或胰管插入导管作X线造影检查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图11-34)

图11-34 食管癌内镜图

(四)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超声检查以及放射性核素显像、选择性血管造影等,均可为肿瘤提供确切的定位诊断。近期,利用低能CT筛查肺部小结节(1~5mm)已在临床体格检查中应用。

(五)病理学检查

1.细胞学检查:由于肿瘤细胞较易从原位脱落,故可用各种方法取得瘤细胞标本。例如,用浓集法收集痰、胸腔积液、腹水或灌洗液等细胞;用拉网法收集食管和胃的脱落细胞;用印片法取得表浅的瘤体表面细胞。此外,还可用穿刺法取得比较深在的瘤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假阳性或阳性率不高的缺点,尚不能完全代替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图11-35、图11-36)

图11-35 骨髓穿刺活检

图11-36 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抹片)

2.活体组织检查:通过内镜活检钳取肿瘤组织,或施行手术切取组织等方法,进行活体组织检查,是确定肿瘤诊断及病理类型准确性最高的方法,适用于一切用其他方法不能确定的肿块性质。该检查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可能致使恶性肿瘤扩散,因此,需要时宜在术前短期内或手术中施行。(图11-37、图11-38)

图11-37 手术切除之肺癌标本

图11-38 肺鳞癌(病理切片)

(六)肿瘤基因检测

国际基因组计划已于数年前完成,肿瘤的基因诊断将在临床上较快发展,在提高恶性肿瘤的诊断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详细内容请参阅本书“基因疾病与基因诊断”一章。

(七)肿瘤的早期诊断

1.肿瘤的发展历程:根据最新理论,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可分为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癌和转移癌等几个阶段。一般经10年左右的癌前阶段恶变为原位癌。原位癌历时1年以上,在促癌因素作用下发展成浸润癌;浸润癌多在1年以内即可出现转移癌。(图11-39)

图11-39 早期肺癌生长历程

2.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意义:可显著提高病人的治愈率和5年生存率(表11-4)。

表11-4 肿瘤早期诊断与生存率的关系

近10年来,癌症早期诊断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许多新技术相继出现,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对恶性肿瘤高危人群进行检测,有望使恶性肿瘤在癌前病变阶段即被发现,成为非致命性疾病。现对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新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1.蛋白指纹图谱技术:可极早期定性检测出恶性肿瘤的存在。

2.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可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推测其预后。

3.PET/CT:可以早期对恶性肿瘤进行定位。

4.低剂量CT平扫肺结节筛查:该技术能发现肺内1mm以上的肺内小结节(>3cm的结节称为肿块),为肺癌的早期诊断筛查提供了新的手段。该技术主要用于常规体检肺癌筛查,已在我国开始应用并逐步推广,取得较好效果。

肿瘤治疗

不同性质与部位的肿瘤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应酌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大体上可分为良性肿瘤的治疗与恶性肿瘤的治疗。

(一)良性肿瘤的治疗

1.保守观察:部分体积较小且不影响功能的良性肿瘤可行保守治疗。

2.手术切除:对体积较大或影响功能的良性肿瘤可行手术切除,交界性肿瘤和原位癌必须手术切除(图11-40)。

图11-40 良性肿瘤的治疗

(二)恶性肿瘤的治疗

恶性肿瘤不是“不治之症”,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已达30%以上,还有部分病人寿命得到延长。主要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并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综合治疗方法(图11-41~图11-43)。

图11-41 肿瘤的治疗方法

图11-42 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示意图

图11-43 恶性肿瘤治疗方案选择

1.手术治疗:可以将肿瘤完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或切除转移病灶。

2.化学治疗(简称化疗):主要用于对化疗药物敏感的恶性肿瘤,但化疗的毒副作用较大(表11-5、表11-6、图11-44)。

表11-5 恶性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表11-6 常用化疗药物及其分类

图11-44 化疗的毒副作用

3.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分为体外照射(加速器)、腔内照射(后装)和体内照射(口服或注射治疗性核素、放射粒子植入等),可用于治疗对放射线敏感的恶性肿瘤(图11-45)。

图11-45 恶性肿瘤放射治疗

4.生物治疗:通过调动身体内固有的免疫能力抵御恶性肿瘤,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尚在探索实践阶段。

5.靶向治疗:靶向治疗属于一种广义上的基因治疗范畴,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治疗药物引导至某个器官、某种恶性肿瘤细胞,药物进入人体后可选择性杀灭癌细胞,从而提高药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目前伊马替尼、吉非替尼等多种靶向治疗药物已在我国临床应用,并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图11-46)。

图11-46 靶向药伊马替尼治疗转移癌疗效观察(箭头指向为癌病灶)

6.中医中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能提高某些病人的治疗效果。7.其他治疗:如高温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

恶性肿瘤三级预防

WHO认为,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早期发现并治愈,1/3的癌症病人可以通过有效的综合治疗而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部分有望治愈。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措施如下(图11-47)。

图11-47 恶性肿瘤预防的意义

1.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包括降低致癌因素(如环境治理、调整生活习惯等)、治疗癌前疾病(如肝硬化、宫颈内皮增生等)。

2.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包括推广定期体检和防癌普查等(图11-48、图11-49)。

图11-48 恶性肿瘤二级预防

图11-49 恶性肿瘤早期十大信号

3.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指对现患肿瘤病人采取防止复发、减少并发症、防止致残、提高生存率和康复率,以及减轻由肿瘤引起的疼痛等措施,以期延长病人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