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NR物理层规划与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FOREWORD

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发放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Fifth-Generation,5G)试验网频率许可。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为了建设具有竞争力的5G网络,我们需要掌握5G的基本原理,最新最权威的5G无线技术来源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协议。本书以最新版本(V15.5.0)的3GPP协议为主,以举例子的方式,用大量的图形和表格直观地分析了5G新空口技术(New Radio,5G NR)的物理层以及物理层过程,以便读者快速全面地掌握5G NR的物理层技术。

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发布的5G白皮书定义了5G的三大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海量物联网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MTC)。并且对5G提出了8个关键性能指标要求,这些关键性能指标的实现需要通过物理层的设计来实现。为了支持eMBB场景的高流量需求,物理层架构设计的关键点包括:在频率设计方面,支持超高频、更大的信道带宽、更大的子载波间隔;在数据信道设计方面,上下行都采用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Cyclic Prefix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P-OFDM)、支持最高达256QAM的调制方式;在参考信号设计上,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source Signal,CSI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支持更多的天线端口,同时引入了相位跟踪参考信息(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PT-RS)。为了支持uRLLC场景的低时延需求,物理层架构设计的关键点包括:支持更灵活的帧结构设计和双工设计,引入了自包含时隙;在数据信道设计方面,支持基于符号的调度;在控制信道设计方面,支持短符号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此外,物理层在设计上以波束管理为核心,以达到增加覆盖、减少干扰、提高系统性能的目的。

本书第一章是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历程概述,主要介绍了2G、3G、4G、5G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关键技术以及演进,3GPP组织与3GPP组织制定规范的过程,5G的标准体系架构。第二章是5G系统概述,介绍了5G需求,5G NR物理层架构设计的要点,5G 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的整体架构、网元功能、网络接口、无线协议架构,5G网络部署模式以及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布单元(Distribution Unit,DU)的切分等内容。第三章是5G频谱和信道安排,介绍了5G的工作频带、信道带宽,重点介绍了信道栅格、同步栅格、Point A的计算方法以及一部分初始小区搜索过程。第四章是帧结构、物理资源和序列产生,介绍了参数集(numerology)、帧结构、物理资源和序列的产生方法,重点介绍了时隙、CRB、PRB、BWP的配置以及信令流程。第五章是下行物理信道和信号,对SS/PBCH块(包括PBCH、PSS、SSS以及PBCH的DM-RS)、PDSCH(含PDSCH的DM-RS和PT-RS)、PDCCH(含PDCCH的DM-RS)以及CSI-RS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PDSCH、PDCCH的容量能力。第六章是上行物理信道和信号,对PRACH、PUCCH(含PUCCH的DM-RS)、PUSCH(含PUSCH的DM-RS和PT-RS)以及SRS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PUSCH、PUCCH的容量能力。第七章介绍了物理层过程,包括初始小区搜索过程、随机接入过程、波束管理过程和UE上报CSI的过程。

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5G NR物理层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学习3GPP协议的方法。读者可以单独阅读本书,也可以结合3GPP协议一起阅读。如果读者掌握了本书提供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在3GPP协议更新后,依然能快速学习和掌握3GPP后续版本引入的新功能和新特征。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朱东照、万俊青、徐恩、汪丁鼎、彭宇、张守国、严国军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衷心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对本书出版工作的大力支持!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上5G NR技术标准与设备也在不断研发和完善中,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张建国

2019年9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