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上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德国的先天论

当心灵的探索者们正在英国和法国(在这里,经验主义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产生了极大影响)朝着一个方向大踏步前行时,德国的探索者们却沿着笛卡尔开辟的道路向前奋进。德国文化和精神里面的某些东西,使德国的哲学家们对一些阴沉的玄学、灵-肉二元论和先天论产生极大偏好,但其中不乏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譬如,唯心主义学派中最伟大的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意识理论。

在康德之前,德国哲学家们尽管智力超群,但在对人类心理过程的理解上并无建树。在17世纪时一位极其聪明的思想家曾涉足过心理学,结果却是无功而返,因为他深陷其中的玄学思想如同一个有误差的罗盘一样将他引入了歧路。不过,在这里,他还是值得一提的人物,因为他的思想昭示了导致康德哲学的传统。

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出生于萨克森的莱比锡。他患有佝偻病,是罗圈腿,但却是个奇才,20岁即获得法律学博士学位,后作为外交官服务于法、英的宫廷。他与牛顿同时发明了微积分学(二人就谁先发明这门学问还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辩),并就一系列哲学议题出版过大量专著。尽管他的很多思想都值得敬仰,但使其大获声望的却是他的两个荒谬概念,其中一个可见于伏尔泰的《天真汉》一书。

 

上帝是极端完美的,因而顺理成章的是,在创造天地的时候,他选择了最佳的方案……既然在理解上帝的时候,所有的可能性都要求以完美的比例存在,所以,实际的世界,作为所有这些要求的结果,就一定是最为完美的。

 

这些都是莱布尼茨的话,而不是伏尔泰的,这是伏尔泰以宠诺斯博士的名义所作的挖苦与嘲讽,因为这位博士总是喋喋不休地重复其深刻的哲学洞见:“在这个所有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最好的。”

莱布尼茨的另一个古怪概念是,这个世界是由无数无穷小的“单体”构成的。这些单体,即物质的终极构成部分,是某种灵魂似的东西,没有尺度,无法指认,且不受外界的影响。在整个宇宙里,它们看上去是些类似物质的东西,实际上却是这些非物质的单体感觉彼此在空间里的分布方式。莱布尼茨之所以设想到这些,是因为他想解决古典形而上哲学的一些难题,包括灵-肉二元论中的难题。他的理论掌握起来并不容易,可由于“单体学”已随着他的仙去烟消云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在这里耗神费力了。

不过,单体学的确引导他联想到了不同层次的意识存在,这却是心理学中的新思想。单体是极其微小的,因而它们无法独自产生意识。然而,当它们积累起来时,其微细的感觉也会累积,从而形成复杂的精神功能,包括意识在内;积累的方式越是复杂,其精神功能也就越多。动物虽然也有感觉,但它们是不自觉的,而人类的感觉却是自觉的,即不只具有一层意识。这个认识远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前意识的概念之前,因而不能不说是一个崭新的开端。

莱布尼茨心理学中的一个方面的确引导了一个有用的方向。为解释意识的来源,他假设了一个被他叫做“统觉”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某种天生的模式或信仰使我们能够觉察到许多微小的无意识知觉,并理解它们。例如,我们不需学习就会知道,“现存的东西都是存在的”,也知道“一个事物不可能同时既存在又不存在”。同理,推理的真实——逻辑的原则——是固有的。这些天生的思想并非具体的概念,而是理解经验的方法。此后的康德将把这个观点转换成一种历史理论。

单体学的另一个方面本有可能把心理学带入死胡同,所幸的是,除莱布尼茨本人之外,没有谁将之当真。既然单体不受外界的影响,世界上的事情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事物又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呢?莱布尼茨的答案是,上帝已经安排好了。上帝让所有单体的无限变化都在“事先创立的和谐”中发生;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影响,只是看上去如此而已。因此,思维里面发生的任何情况都与身体里面发生的情况一一对应,两者之间绝对不会发生相互影响:“上帝在初始时就创造了灵魂,还有其他任何现实的东西,其方式是这样的——宇宙的任何东西都通过完善的自发性产生于自身的特性,同时又与外界的事物保持一致。”这又是海林克斯的双钟理论,只是现在,每个极微小的单体都是一口钟,与其他的所有钟一起显示时间。

这个理论本来会使心理学毫无存在的必要,因为它所描述的精神现象不过是围绕一个固定、预定的秩序对外部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学反应而已,一切如同一场梦幻。这一点表明,一个杰出的头脑如果受到有缺陷的罗盘的指引,将会走到何种歧途上去。所幸的是,没有谁沿着这条路再走下去。

康德

许多人认为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当然,他也是最难理解的一个,虽然这个评价对他有欠妥当。所幸的是,我们感兴趣的只是他的心理学,而这一部分恰好是容易理解的。

康德的传记听上去就像是这位生活在象牙塔顶层的知识分子一生的滑稽剧。他出生在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即今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编注,16岁进入大学,在这里一直待到73岁。除了在这个城市方圆60千米的范围内走动之外,他一生中从未出过远门。他身高不到1.5米,胸部凹陷,终生光棍一个。据说是为了使他的虚弱躯体不至于太糟,每天早晨5点,男仆准时把他唤醒。之后,他花费2个小时看书,再花2个小时授课,接着坐下写作至下午1点,然后在一家餐馆进餐。下午3点半,他准时散步1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他沿着一条菩提树下的小路散步,只用鼻子呼吸(他认为在户外张嘴不利于健康),且不跟任何人说话。他非常守时,邻居们往往根据他散步的时间对表。有一天他没有准时散步,邻居们都很担心。原来,他在读卢梭的《爱弥儿》时过于专注,竟然忘乎一切了。他将一天中余下的时间全部花在读书或准备第二天的讲稿上。他在晚上9点到10点之间就寝。

康德写作和讲课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伦理学、神学、宇宙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他在政治和神学两方面属于自由主义者,因而他同情法国革命,直到(由此而来的)恐怖统治时代为止。他相信民主,热爱自由。他一直都是莱布尼茨的信徒,直到步入中年读到休谟的著述。他感叹,称自己“从教条主义的沉睡中猛然醒来”,从而发展出一套比莱布尼茨的理论要详细得多的知识理论体系。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不能自证,因而我们不能用逻辑的办法证明它。康德对此大加赞赏,但他确信,我们的确能够理解身边的现实,并能够体验外部事物和现象中的因果关系。这怎么可能呢?他通过纯粹的思维活动寻找答案。在12年的时间里,他盯着窗外教堂的尖顶认真思索。然后,他只花几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一生中最为著名的作品——《纯粹理性批判》(1781)。在这本书的前言中,他直言不讳地说:“我在此斗胆宣称,任何一个形而上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任何一条通向解决问题的门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把钥匙。”

尽管他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其他著作中的行文不易为大部分读者所理解——术语艰涩,观点深奥——但在前言中,他已把自己对意识的基本观点讲得清清楚楚。他说,千真万确,经验只给我们有限的知识,但其远不是意识的唯一知识源泉。

 

经验远远不是我们的理解力受到限制的唯一领域。经验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是存在的,可它不能告诉我们什么东西一定是存在的,什么东西一定是不存在的。因此,它永远不能给我们以普遍的真理;而对此类知识尤为急切的我们的理性,则是被经验挑起,而非被其满足。普遍真理,其本身同时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特点,必须独立于经验之外——其自身既清楚又明确。

 

如此明确的真理是存在的,数学就是一个合适的例子。比如,我们明确地相信,2加2总会得出4。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个确定性的呢?不是通过经验——因为经验只提供给我们一种可能性——而是通过我们的认识当中的天生结构,即从认识在里面发生作用的自然而不可避免的方式中得来的。因为人类的认识并非仅是一张白纸,任由经验在上面书写,也不仅是一堆感觉。它积极地组织和转换,把混乱的经验转换成纯粹的知识。

我们开始通过在时空中重新组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关系而获取知识——不是通过经验,而是通过先天的能力;空间和时间都是“Anschauung”(直觉或直观)的形式,或是先天决定的、我们借以观察事物的方法。

一旦认识到空间和时间中事物和现象的关系,我们就可通过其他一些先天的观念或超验的原理(康德用的术语是“范畴”)来作出有关它们的其他判断。这些都是内在的机械原理,认识就是通过这个原理理解经验的。共有12种范畴,其中包括单一、全体、现实、因果、相互性、存在和必然性等。康德通过对三段论各种形式的苦心研究之后得出这些范畴,但他相信这些范畴先验地存在于认识中的基本理由是,没有这些范畴,我们就没有办法使一大堆杂乱的感觉产生意义。

比如,每一种现象都有某个原因存在,我们并不是从经验中得知这一点的。如果缺乏感知因果的能力,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理解周围的任何事情。因此,事情可能是这样的,即我们先天就能辨识出因果关系。同理,其他范畴并不是柏拉图式或笛卡尔式感觉中的先天论,而是一些秩序的原则,使我们得以探索经验。是秩序的原则,而不是联想的法则,把经验组织成为有意义的知识。

康德把认识看作过程而不是神经动作的观点,使德国心理学转向了对意识与“现象经验”的研究。二元论仍在流行,因为“认识”明显是超验的——这是康德的话——现象与感觉和联想绝然不同。他的理论将导致先天论心理学其他变种的产生,特别是在德国。这些变种即便不是它的直接后裔,也是它的现代副本。诺姆·乔姆斯基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儿童拥有一种可以理解口语语法的先天能力。

康德的先天论引出了多条关于认识工作机制的探索渠道,但在另一方面,这却是一种严重的后退。康德认为,认识是一整套的过程,它们发生在时间中,并不占有空间。这一点使他推断出,心理过程是不能够进行测量的(因为它们并不占据空间),因而,心理学不可能成为实验科学他还认为,所有的心理学知识都源自主观经验,没有先验逻辑或数学的基础,因此它永远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康德传统的其他人一直保持这一观点,虽然此后这种推论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正如笛卡尔对动物精神和空心神经的概念一样,它大大推迟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进展速度。

但仅仅是推迟而已。正如太阳才是太阳系的中心这一认识虽然因遭到天主教教会的抨击而被耽搁,但最终还是滚滚向前,即便是最伟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权威,也不能阻挡心理学通过实验成为一门科学的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