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口味各异,难言好坏(1)
不要为偏好问题而争论的建议,通常被解释为停止争论的建议,当问题的讨论最终归结为口味的差别时,很可能是因为没有更多的余地进行理性的劝说。对于一个人的行为而言,口味是无可争议的公理:虽然人们可以对其满足自身欲望的低效率提出恰当(或有益)的批评,但欲望本身却是客观的事实。对于一些可悲的口味,如故意纵火等,可以通过采取压制的手段和惩罚性的行动来加以制止。但是这些可悲的口味(至少对一个成年人),是无法通过劝说的方式加以改变的。
在我们看来,此标题似乎还可以从另一个更可取的角度去理解,即人们的口味既不是反复无常也不是彼此之间差别很大。从这一角度去理解,人们就不会对口味问题提出争议,正如人们不会对洛基山脉进行争辩一样,因为它们现在在那里,明年还在那里,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样的。
以上两种关于口味的不同观点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观点认为,人们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时,当问题最终归结为不同的人或不同时代之间的偏好差异时,则可结束其讨论,而将问题在此刻抛给那些研究和解释偏好问题的专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面相学家?社会生理学家?)。而在我们所提供的更可取的分析中,人们永远不会陷入这样一个僵局,即经济学家只是会继续搜寻人们在价格或者收入方面的差异,以便解释人们在行为方面的任何差异或变化。
关于口味在经济学理论中所起的作用有以上两种观点,人们最终接受哪一种观点,必然是建立在对两者的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传统的观点认为,口味是令人费解的,而且常常是反复无常的,所以当口味的问题变得很重要时,人们就会停止该问题的讨论,而把精力转向对其他问题的研究。而我们的观点则认为,尽管探索性的工作常常是耗费时间和困难重重的,但是研究者还是应该寻求价格和收入表现的微妙形式,以便对不同时代和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作出解释。如果后一种研究方法能够得出更有用的结论,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后者。本文的中心任务在于建立这么一个命题:人们尽可以认为不同时期的口味是稳定的,而不同个体之间的口味也是相似的。
我们的研究路线可谓雄心勃勃。我们将提出这么一个假设,广泛的和(或)永久的人类行为可以通过对效用最大化行为进行一般化的微积分运算来加以解释,而不需要引入“口味保持不变”的限制。这是个不需要直接证明的论点,因为它只是关于世界的一个断言,而不是严格的逻辑命题。而且,我们立即可以随意地举出一些现象的例子,用以反驳这个假设的解释: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存在通货膨胀?为什么从事农业的犹太人那么少?[1]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一夫多妻制的家庭凤毛麟角?为什么血库对其产品如此之不负责任?即使我们能对这些问题给出令读者满意的答案,读者还是可以立即提出更多的问题。
我们所要说明的,并不是我们有足够的聪明才智,能够运用效用最大化理论,对所有重要的现象都作出具有启发性的解释——即使是我们这一代整个经济学界加在一起,也没有足够的才智这样做。我们宁愿说,我们所要说明的,是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传统研究方法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指引,而其他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具有像传统研究方法那样的普遍性和功效。
为了支持我们的论点,我们可以举出一些现象的样本。我们相信这些例子在偏好函数是稳定的和行为良好的假定之下能够得到很好的说明。说到底,这是支持假设的唯一令人信服的方法,并且我们可以援引所有现存成功的经济学理论文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在本章中,我们将通过完成一个特定的和有限的解释,来说明这一点。我们会列举各种行为,这些行为通常被用于说明人们在口味方面的变化,或者说只有在口味是变化的条件下才能对这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说明它们与我们的稳定偏好的假设相容。这种重新论述将是具有启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