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江湖事:一部极简经济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

2017年10月,我在徐老师的微信公众号“经济学江湖事”上,读到一篇精彩的趣味文章(现收录为本书第1章)。我没预期到三件事:(1)有人会用这种手法呈现这个题材;(2)文笔生动,引人入胜;(3)出自年轻女老师之手。我追着看她的一系列公众号文章,风格稳定,文笔活泼,真是高手在民间,自叹弗如。我一直有个感觉,徐老师日后会写出完整版的《经济学界儒林外史》。

西方经济思想史这个小领域,目前的从业人员实在太少。经济学界的才子高手都投身在理论、数学、计量、政策上,哪还有空闲来研究“死人的错误见解”。这是需求面的乏力,也有供给面的弱势:这个领域的著作大都太严肃,也都板着脸讲。本来就没人想看,又表演得这么差劲,难怪门可罗雀。

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对议题不够深入掌握,没跟上前沿文献,也没有走上国际学术舞台的雄心。正如南宋辛弃疾所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体会不足),却又“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够理解,又硬讲)。思想史这个学科不易发展,有两大天敌:死板与硬讲。

要振兴这个濒危学科,有个简捷的办法:把手边的议题深入搞懂,然后走白居易的“老妪能解”路线:“白乐天(居易)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在这推广阶段,研究者先要开着心(胸)学习,然后笑着脸写给人看、讲给人听。

经济思想史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门槛不高,优点是地广人稀,还有很大的耕耘空间,长期投资报酬率未必低于地狭人众的领域。请记住成功的两大要诀: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不比人强就和人家不一样。日本、韩国都已在这领域抢下地盘,华语学界尚需积极角逐,大幅提高目前低迷的市场占有率。

东京大学经济系的图书馆,很早就默默买入亚当·斯密的私人藏书,现在成为国际上研究斯密的重要据点。根岸隆教授(Takashi Negishi,1933—)1958年(25岁)就在《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发表研究一般均衡理论的短文(26卷3期),1962年在同一刊物再登一篇长文(第30卷第4期第635—669页),1963年(30岁)在东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这样的成果让他在1966年当选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1993年成为会长,这是多么荣耀国家的事。如果你去搜寻他的著作,还会看到他的第二专长:好几本经济思想史的英文著作,与许多单篇论文。

我认为这种软实力,是日本经济学界在为诺贝尔经济奖长期埋设的伏笔。东京大学经济系学生必修经济思想史,因为日后若有毕业生得奖,总不能在瑞典用PPT讲方程式吧!总要让世人明白他的贡献:如何与历史大传统接轨,以及添增了哪些面向,才值得领这个奖。

再以美国的两位诺奖获得者为例,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1970得奖),他对思想史的研究论文将近百篇,也都刊在重量级刊物上。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1982得奖)的博士论文就是写思想史,他也是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主题是李嘉图经济学的方法论)。这两位大师通古博今。聪明的你,还要坚持说“经济思想史是从垃圾中制造垃圾”吗?

徐老师这本趣味著作,目的也是“老妪皆解”。她还年轻,期待日后有更有启发性的续作嘉惠读书界。我相信这种科普应能激起涟漪,引起池中鱼儿的注目。如果你是条大鱼,那就请赶快上钩,把思想史当作第二专长。接下棒子快步向前跑,伺机弯道超车。期盼你也能像根岸隆一样,让经济理论与思想史的学者都景仰,也给国家带来荣耀。

赖建诚

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邀教授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