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及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生产消费品及消费服务的下游产业中,民营企业大量出现并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政府“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政策下,除了烟酒等价格替代弹性低从而有利于征税的少数产业以外,很多下游产业中的国企都失去原先的垄断主导地位,且由于其承担了额外的社会性及政策性负担,加上产权引起的公司治理问题及外部竞争的加剧,纷纷亏损、倒闭、转制,从下游产业中逐渐退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国企改革主要是发生在下游产业中。随着这些下游产业的市场化放开,其市场竞争性也越来越强,国有企业不断退出,而民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不断进入,即所谓的“国退民进”。国企与民企在这些下游产业中直接竞争,而国企失去了之前所享受的各种保护与补贴,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变差,很多破产重组。另外,为了维持社会稳定,降低失业率,下游产业的有些亏损较大的国企依旧被不断补贴,从而拉低了这个时期整个国有部门的利润率。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在经济贸易全球化和工业化的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下游民营企业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国内外市场迅速扩张壮大。而国有企业逐渐集中于上游的关键产业(比如能源、金融、通信等产业)。随着外需的扩大,下游产业(比如酒店、宾馆等消费型服务业和生产生活用品的轻工业)对于上游产业生产的中间品与中间服务需求猛增,而上游这几个核心产业却是由国有企业垄断的,因此这些上游产业中的国有企业就可以通过对下游产业的民营企业攫取垄断“租金”来获得更高的利润率。下游民营企业发展得越好,上游国有企业的利润就越高。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外需相对下降,下游部门的出口受到很大抑制,导致下游部门对于上游产业的引致需求也随之下降,进而引起国企的利润下降幅度更大。
可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上游产业由国企垄断,而下游产业不断引入竞争,民企不断壮大,国企逐渐退出,到新世纪后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上游产业并提供不可贸易的中间品,而民营企业集中于下游产业,并向上游购买不可贸易的中间品的关系。利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的研究也表明,在价值链上游的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远超非国有企业,而下游企业中,大多以非国有企业为主,进而形成了国有企业居上游提供中间品,下游民营企业依赖上游国企提供的中间品完成生产活动使用的“垂直结构”。
目前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水平结构,即(潜含)假设国企与民企是在同一个产业内竞争,或者是在横向的可替代产业间竞争,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的情形。然而对当下的国企改革问题,更加重要的却是垂直结构的分析视角,它主要是基于产业价值链,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所主要占据的产业从生产的投入产出表的垂直角度进行了划分。
迄今为止,基于这种垂直的产业结构特征来分析国企民企关系的视角尚未引起学术界与政策界足够的重视。此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自由贸易为下游的产业带来了更高的利润,这使得上游产业中的国有企业从全球化中间接地抽取了更高的利润。这同时也有助于解释国有企业的利润率与出口和GDP比率的相互关系,尽管国有企业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低,但其仍然与GDP的增长比例同步。
本文对1998年以来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垂直结构中的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提供了我国国有企业在过去20年的垂直结构发展的详细证据。根据利润率(即公司收益率)将工业部门分为两类,即处于上游的高利润产业和处于下游的低利润产业。图5.2显示,国企份额随着改革在不断降低,国企主要集中在上游高利润产业,而在下游低利润产业中国企所占份额已经很低。如果观察国企份额在两类产业中的趋势,可以发现国企在下游的低利润产业中份额下降得更快。图5.3显示,如果以1999年作为基准点,在低边际利润组中,国有企业比重下降更明显。这种不平衡的组成变化表明,部门不对称是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相对绩效的重要方面。
图5.2 国企在不同产业中的产出份额
图5.3 国企在不同产业中的产出份额趋势图
为了进一步探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不同行业的分布,我们根据Antras等(2012)提出的算法,利用我国投入产出表将行业划分为上游和下游行业。虽然评分在不同年份之间略有不同,但上游和下游产业的分类保持相对稳定。图5.4表明,在工业企业中,虽然上、下游中的国企比例都随着改革不断下降,但是在上游产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超过50%,要远远高于在下游产业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2007年就已经降到10%以下)。图5.5则以1995年作为基准年,显示在工业企业里,下游产业的国企比例下降的幅度要大于上游产业的国企的下降幅度。
图5.4 工业中国企在上下游产业中各自所占的附加值比重的趋势图
图5.5 工业中国企在上下游产业中各自所占的附加值的比重的相对变化(1995年=100)
以上是在工业部门中的国企在上下游的分布变化图,显示出上游由国企主导,下游由民企主导的“垂直结构”模式。这样的分布态势对于包括了服务业以后的全行业也是如此。图5.6显示在全行业中,国有企业在上游产业中所占的固定资产投资份额远远高于国企在下游产业中所占的固定资产投资份额。
图5.6 2004—2009年全行业中国有企业所占的固定资产投资份额
国有企业的资本密集度通常要高于民营企业,但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是否仅仅是按照产业的资本密集度大小分布呢?表5.1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控制了行业的资本密集度以后,国有企业所占的份额仍然非常显著地更多地集中在上游行业(产业的上游虚拟变量的符号始终显著为正),说明国企主导上游产业而民企主导下游产业的这种“垂直结构”并非是因为产业的资本密集度造成的,而是根据上下游的价值链呈非对称分布的。
表5.1 国有企业份额与上游指数
本世纪初,生产力水平低的国有企业大部分已经从自由化程度更深的下游产业撤出,而一些关键性的上游产业仍然被国有企业所占据,当竞争性更强的下游企业通过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资本的积累而扩张时,对中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而这些中间产品和服务正式被上游国有企业所垄断,因此,即使上游国有企业没有任何生产率的提高,上游国有企业也将获得更高的利润。虽然“垂直结构”的租金提取机制适用于封闭经济和小国经济,但贸易开放和丰裕的劳动力资源都对其起着重要的增强作用。假设没有国际贸易带来的外部需求扩大,那么对上游国有企业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将不会增加那么多、那么快。假设中国是小国,从而没有这么丰裕的劳动力,那么上游国有企业将不能保持这么持久的高利润率,因为工资将会上升得非常快,这不仅会抑制对上游中间投入品与中间服务的诱致需求,而且还会限制由上游国有企业收取的垄断加价的规模和下游行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