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测量内容与方法
测量包括身长指标(身长、四肢长、残端长)、体重和周径(躯干与四肢)指标、皮下脂肪厚度以及姿势的观察。
一、身长与体重的测量
(一)身长
身长是骨骼发育情况的主要指标。此外,临床中还根据身长评价肺活量,计算体表面积及拐杖的长度等。
身长因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别,人的身长一般在清晨较高、傍晚较低。这是因为经过一天的活动和身体重力的作用,足弓变浅,脊柱椎体间隙变小,椎间盘变薄,脊柱的弯曲度也会略微增加。经过一夜的休息后身长又复原。所以,身长测量应在相同的时间、条件下,用同一方法进行测量,以减少误差。一般定为上午10点左右测量。测量时,应保持头正、颈直、挺胸、收腹、双下肢伸直,被检查者不得穿鞋,足跟并拢在一条线上,足尖打开约30°~40°。
随年龄增长,下肢相对变长,身长中点逐渐下移:6~7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之间,成年时降至耻骨联合。正常成人指距等于身长(双侧上肢外展,肘、腕、手指关节伸展,两侧手指末端的距离)。
(二)体重
通过体重的变化掌握身体的发育、营养、萎缩、消耗的状态,对于儿童还可以根据体重决定服药量。在进行平衡功能测试和康复训练中,了解被检查者体重将有助于判断其身体重心及其分布、平衡功能状况,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也是平衡障碍生物反馈的重要观测指标。
利用体重计测量体重(body weight)。体重没有绝对的正常值,更有意义的是体重比(体重/身长)。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这一概念,即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单位是kg/m2。根据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2001年6月最新公布的中国人肥胖的最新标准,将体重指数(BMI)为24kg/m2作为正常体重与超重的分界点,大于24kg/m2为超重;大于28kg/m2为肥胖。
二、躯干与四肢周径的测量
(一)躯干周径
1.胸围 胸围是呼吸、循环功能重要的间接评定项目。胸廓扩张度差往往是因形态障碍、运动障碍(颈髓损伤)、生理功能障碍(肺部疾病)等造成的。
测量体位取坐位或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成人用皮尺测量三个部位的周径,即腋窝高、乳头高、剑突高。测量小儿胸围时取平乳晕下缘与肩胛骨下角水平的胸部周径。
深呼气与深吸气的胸围之差可以反映胸廓扩张度。正常成人剑突处的胸廓扩张差一般在5cm以上。
2.腹围 为了解营养吸收的状态或观察腹水、肠梗阻等病人腹胀的消长情况常需要测量腹围。此外,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
测量时取站立位,双脚分开25~30cm,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体重均匀分配。测量位置在第12肋骨下缘和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即最细的部位。将测量尺紧贴软组织,但不能压迫。
测量腹围时,要注意腹围的大小与消化器官内容物充满和膀胱充盈程度有关。男性正常的腰围大于85cm提示肥胖,而女性的腰围大于80cm即为肥胖。
3.臀围 取站立位,双侧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测量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臀部最粗的部分。
(二)四肢周径
四肢周径用皮尺测量。皮尺应与四肢长轴垂直呈直角,不可倾斜。测量周径时,皮尺围绕肢体的松紧度以皮尺在皮肤上可稍移动为宜。测量单位为cm,通常每隔5cm测量一次。测量部位、体位及测量点总结于表5-1中。
如果因肱二头肌萎缩而难以确定最大膨隆部分时,测量上臂周径宜取肘屈曲位。解剖结构与临床病理改变不同,测量点的选择亦有所区别。例如,了解膝关节肿胀程度,应选择髌骨上缘测量;通过测量髌骨上缘5~10cm处的大腿周径反映出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的情况(萎缩或肿胀);髌骨上缘15cm以上则为大腿全部肌群的情况。因此,记录中需注明测量点。此外,观察水肿变化时,应在每天或每周同一时间进行测量。
表5-1 四肢周径的测量部位、体位与测量点
三、四肢长度的测量
使用皮尺测量四肢长度。测量时取四肢左右对称的自然伸展位,骨盆无倾斜。为减少测量误差,必须选择并将皮尺放置在正确的解剖标志点上。必要时要画出标记,测量单位cm,每隔0.5cm记录一次。上、下肢长的测量部位与测量点参见图5-2、3及表5-2。
下肢长度的测量包括真性长度测量和外观长度测量。在观察步态中注意到患者下肢不等长时,应进行下肢真性长度的测量。下肢长度的真正差异是由于胫骨或股骨短缩所致。患者仰卧,双膝屈曲,双足平放在检查台上。通过正面观察双侧膝关节是否同高来判断下肢不等长的原因。肢体短的一侧膝关节低,提示腿的长度差异是由于胫骨短缩所致;肢体短的一侧膝关节低并且较另一侧靠后(正面观),提示下肢短缩是由于股骨长度变短所致(图5-4)。外观长度差异多由于髋关节屈曲或内收畸形,或骨盆倾斜所致。
图5-2 上肢长的测量点
图5-3 下肢长的测量点
a.真性长;b.外观长
表5-2 四肢长测量部位、体位与测量点
图5-4 胫骨与股骨短缩导致下肢真性长度不等
四、截肢残端的测量
(一)截肢残端周径
测量目的是为了判断残端的浮肿状态、判定断端成熟度以及与假肢接受腔的适合程度。截肢术前及术后均应在相同的标志点测量。由于接受腔的适合程度与断端周径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测量时要尽量减少误差。由于一天当中大腿周径可有5~10mm、小腿周径可有10~15mm的变化,应注意记录评定时间(上、下午)。
截肢残端周径的测量在选择测量标志点时与非截肢者的标志点不同,具体方法参见图5-5~8和表5-3。
图5-5 上臂残端周径测量
图5-6 前臂残端周径测量
图5-7 大腿残端周径测量
图5-8 小腿残端周径测量
表5-3 截肢残端周径的测量
(二)截肢残端长度
截肢者上肢或下肢残端长度的测量是设计假肢时不可缺少的数值。其测量时采用的标志点与非截肢者的测量点不同,具体方法参见图5-9~12和表5-4。
图5-9 上臂残端长度测量
①上臂残端长(实长);②上臂长;③上肢实长
图5-10 前臂残端长度测量
①前臂残端长;②前臂长
图5-11 大腿残端长度测量
①下肢实长;②大腿长;③大腿残端长
图5-12 小腿残端长度测量
①小腿长;②小腿残端长
表5-4 截肢残端长度的测量
(三)残端左右径与前后径
残端长度分实长和有效长两种。在决定接受腔形状时使用有效长(长、中、短)。残端的有效长为残端的实长与其左右径或前后径之比。
1.残端左右径 测量大腿截肢残端左右径时,患者取立位,在坐骨结节水平从大腿内侧水平位至大腿外侧面的距离(图5-13a)。测量小腿截肢残端左右径时,患者取坐位,测髌韧带中央部的宽度(图5-13b)。
图5-13 残端左右径测量
2.残端前后径 大腿截肢的患者一般测从长收肌到坐骨结节的距离:令患者坐在硬面的平台上,测量长收肌肌腱的前缘到台面的距离。也可以测量从股直肌到臀大肌的距离,即将测量器放在臀大肌和股直肌处,令患者完成等长收缩,用测量器轻轻按在上面可以测出前后径(图5-14a)。小腿截肢的测量方法是患者取坐位,测量髌韧带中央到腘窝的距离(图5-14b)。
图5-14 残端前后径测量
五、脂肪厚度的测量
人体的脂肪大约有2/3贮存在皮下组织。通过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不仅可以了解皮下脂肪的多与少,判断人体的肥瘦情况,而且还可以用所测的皮脂厚度推测全身脂肪的数量,评价人体组成的比例。对相同体重者,通过测量脂肪厚度,可确定体型(肌肉型、肥胖型或消瘦型)。此外,脂肪厚度的动态观察也有助于判断健身锻炼或减肥的效果。
(一)测量方法
被测量者自然站立。测定皮下脂肪厚度时,通常用拇指和示指将被检查者的皮肤和皮下脂肪捏起,然后用卡尺或皮脂厚度计来测量。测量单位为mm。测量部位选择如下:
1.上臂部 右上臂肩峰至尺骨鹰嘴(桡骨头)连线中点,即肱三头肌肌腹部位。皮肤捏起的方向与肱骨长轴平行。
2.背部 右肩胛下角下方5cm处,该处皮肤和皮下脂肪沿肩胛骨内侧缘被捏起并与脊柱成45°角。
3.腹部 右腹部脐旁1cm处。
(二)正常参考值
我国尚无正常参考值。故在此以对日本成人的评定标准作为参考。肱三头肌处被捏起的皮肤皱襞厚度:成年男性大于10.4mm、成年女性大于17.5mm属于肥胖。正常成年男性腹部被捏起的皮肤皱襞厚度为5~15mm,大于15mm为肥胖,小于5mm为消瘦;正常成年女性腹部被捏起的皮肤皱襞厚度为12~20mm,大于20mm为肥胖,小于12mm为消瘦。对40岁以上妇女测量此部位更有意义。正常成人肩胛下角皮肤及皮下脂肪厚度的平均值为12.4mm,超过14mm就可诊断为肥胖。
六、人体姿势的评定
姿势检查是对患者的静态观察。正常的姿势有赖于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平衡功能的正常以及良好的姿势习惯。通过对姿势的观察,可以获得结构方面的相关信息。姿势的观察包括对头颈、肩胛骨、脊柱、骨盆、髋关节、膝关节、足的观察。
评定人体姿势时,通常采用铅垂线进行观察或测量。所谓铅垂线,是将铅锤或其他重物悬挂于细线上,使它自然下垂,沿下垂方向的直线被称为铅垂线,它与水平面相垂直。姿势正常时,铅垂线与一系列或若干个标志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一)后面观
1.正常所见 正常人跟骨底与跟腱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线上,双侧内踝在同一高度,胫骨无弯曲,双侧腘窝在同一水平线上,大粗隆和臀纹同高,双侧骨盆同高,脊柱无侧弯,双侧肩峰、肩胛下角平行,头颈无侧倾或旋转(图5-15)。
2.检查方法与内容
(1)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 枕骨粗隆→脊柱棘突→臀裂→双膝关节内侧中心→双踝关节内侧中心。
(2)观察内容 从足部观察开始,足有无内外翻畸形、扁平足;双侧胫骨是否同高,胫骨是否弯曲;膝关节有无内外翻,双侧腓骨头高度是否一致;双侧股骨大转子高度是否同高;观察骨盆,双侧髂嵴是否在同一个高度;脊柱有无侧弯;双侧肩胛骨是否与脊柱距离相等,是否同高,是否一侧呈翼状;头颈部有否侧偏、旋转或向前。
(二)正面观
1.正常所见 双足内侧弓对称;髌骨位于正前面,双侧腓骨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肋弓对称,肩峰等高,斜方肌发育对称,肩锁关节、锁骨和胸锁关节等高并对称。头颈直立,咬颌正常(图5 -16)。
2.检查方法与内容 从足部开始观察,有无足内翻、扁平足、足大趾外翻。胫骨有无弯曲,腓骨头、髌骨是否同高,是否有膝反张、膝内外翻。手放在双侧髂嵴上观察骨盆是否对称。如果脊柱侧弯,观察肋弓、旋转的角度和侧方隆起。肩锁和胸锁关节是否等高。头颈部有无向前或倾斜等。
(三)侧面观
1.正常所见 足纵弓正常,膝关节0°~5°屈曲,髋关节0°,骨盆无旋转。正常人脊柱从侧面观察有四个弯曲部位,称为生理性弯曲。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有较明显的前凸;骶椎则有较大幅度的后凸。头、耳和肩峰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线上(图5-17)。
图5-15 正常后面观
图5-16 正常前面观
图5-17 正常侧面观
2.检查方法与内容
(1)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 外耳孔→肩峰→大转子→膝关节前面(髌骨后方)→外踝前约2cm。
(2)观察内容 足纵弓有否减小,踝关节有无跖屈挛缩;膝关节是否过伸展;注意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位置关系:若髂前上棘高,提示骨盆后倾或髋骨向后旋转;若髂后上棘高,则提示骨盆前倾或髋骨旋前。腰椎前凸是否增大,腹部有否凸出;胸椎弯曲有否增大,躯干是否向前或向后弯曲,背部变圆、变平或驼背;头是否向前伸。
(四)结果记录与结果分析
记录上述观察所见。将垂线与标志点不一致的部分用直尺测量,量化后填入评定表格。
姿势的对线发生改变继发于结构畸形、关节退变、关节不稳、重力的改变、不良姿势习惯或疼痛等。脊柱发育畸形、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可改变正常的姿势;胸部结核可致脊椎后凸增加,形成驼背畸形;由于髋关节的固定或屈曲畸形,致使腰椎前凸增加而形成前凸畸形;脊柱侧弯过多,可造成侧突畸形。不同侧面的观察所见及分析参见表5-5。
表5-5 立位姿势的评定
续表
七、注意事项
1.检查项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人体形态学测量的内容较多,检查时应根据疾病、障碍的诊断对相关的内容予以详尽的记录,如与小儿发育有关的疾病应对小儿身长、身长中点、小儿坐高、头围、胸围、体重等进行测量。而对肢体水肿的患者则应重点测量肢体的周径等。
2.测量应按规定的方法操作 测量方法不正确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为了使评定准确、客观,治疗师必须熟悉各人体解剖的体表标志,严格按照测量的方法进行操作。
3.向被测量者说明测量目的和方法,以获得充分配合。
4.使用仪器测量时,每次测量前应对仪器进行校正。使用皮尺进行测量时,应选择无伸缩性的皮尺。
5.被测量者着装以宽松、不厚重为原则,被测量部位应充分暴露。
6.在测量肢体周径或长度时,应做双侧相同部位的对比以保证测量结果可靠。重复测量时,测量点应固定不变。
7.评定表格设计科学,记录方法严格统一 为了防止遗漏,应对不同障碍诊断设计出不同的评定表格,如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身体重心线的测量与记录;对截肢的患者应详细填写截肢残端评定表。并且对评定表的诸项予以认真填写,以便动态观察患者指标的变化,为调整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小 结
人体形态学测量包括身长、体重、胸围、腹围、头围、指距、四肢长度和周径、皮下脂肪厚度以及人体姿势等。物理治疗师应掌握各种指标的测量方法和检查注意事项,掌握各种测量的适应证,并根据测量结果判断身体结构的损伤状况或康复进展情况。
思考题
1.如何测量身长、四肢长、残端长?
2.如何测量躯干与四肢的周径?
(于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