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外行內擦火花——《李後主》新繹本
李後主(龍貫天飾)與小周后(南鳳飾)去國歸降
首先要界定清楚的,一九六八年任劍輝、白雪仙拍成電影《李後主》不是粵劇戲曲片,任白從來沒有演過同名的粵劇,坊間流行的《去國歸降》不是電影插曲,是電影之後灌錄的唱片。至於這回戲曲節新繹本演出藍本,則是葉紹德把唱片「放大」寫給「雛鳳鳴劇團」的創作劇本。(簡稱「葉劇」)明白了這些背景,可以讓觀眾較能理解導演毛俊輝說,《李後主》是「一部觀眾既熟悉卻又不是經常看到的作品」的原因。
「新繹本《李後主》」(簡稱「新繹本」)可以說是粵劇界行內行外合作的成品,我看的是六月三日首演。毛俊輝一身兼負監製/導演/劇本整理數職,「責任」重大,戲曲節把它定為開幕節目,足見隆重其事。
「新繹本」精簡「葉劇」的工作做得很成功,全劇分幕只滅燈,不落幕,連中場休息不超過三小時,時間恰當。劇情發展爽快,換景快,演員換衫極快,觀眾完全不用呆等。不過我覺得某些時空轉移的場景,若能在「轉場」時留給觀眾一點思想時間空間,也給演員多點透氣位,不要「太滿」,效果可能會更好。戲曲的內涵,畢竟不同於話劇,更不是電影,適當「留白」和「慢下來」也是一門藝術審美重點。
「新繹本」加了序幕與尾聲,為葉劇原著所無,很有電影感,靈感顯然來自任白同名電影。〈尾聲〉有前面戲文鋪墊,觀眾對宋帝賜毒酒,南唐後主夫婦共死的情節尚可意會,至於〈序幕〉開首,用了一段舞蹈式默演,和一曲李後主唱詞來交代,恐怕沒看過電影或不認識南唐歷史的觀眾,就無法弄清楚台上走動的角色人物,亦不理解南唐帝后降宋,宋主迫小周后歡好、小周后誓死不從的複雜關係。
演員有穿傳統明服蟒袍大靠的,有披大漢裝戲服的,很不統一。燈光、佈景、音量、音效,是粵劇與現代劇場有機結合,都見心思。只是〈攻城〉設計似曾相識,極像幾年前「雛鳳鳴劇團」《帝女花》崇禎殺女的場景,那幾根木柱,使需要開揚的武場變得局促。
說到底,表演才最重要,永遠是戲曲的核心。龍貫天(飾李後主)最努力,南鳳(飾小周后)很認真,〈自焚〉一場演繹得最好,有「戲」。南鳳唱腔不及以往清亮,她始終欠缺點一國母儀的氣質。例如〈私會〉時用手肘「挑引」後主以示少女情懷,〈祝壽〉時兩手拖著對方跳起西洋舞步,就未能展現出古典美。戲曲演員不用功不成,但下了苦功又並非一定能抵其成。況且,一個好演員,有自己的戲路,並不等於適合演任何角色,選戲和不濫演可以讓自己更專注精到。
宋帝賜毒酒,李後主與小周后共死。 (周嘉儀提供)
若以戲曲表演元素出發,帶戲上場和帶戲下場最重要,尤聲普做了個非常清楚的示範,他扮演徐鉉〈尾聲〉上場,如京劇《徐策跑城》的幾下水袖飄髯,踏步錯步,不需語言,不必真的流汗流淚,激動焦急之情已躍然,「手眼身步法」全在裡面,這就是戲曲美。
尤聲普飾演的徐鉉,帶戲上場。 (周嘉儀提供)
青年輩最有心思的是演皇甫繼勳的黎耀威,他站在一旁,未演已臉上有戲。還有顯見進步的陳鴻進(演曹彬)和王潔清(演流珠),懂得調低嗓門的高麗(演保儀),生硬表面化的祝如山(演李穆),以至許許多多武將文官、太監歌女,都認真嚴謹,相信這是導演有要求的成果。而毛導演提出的:「製作的水準更關鍵的是文化內涵和製作體制的建立」,(場刊《導演的話》)該是最值得業界人士深思及設定奮鬥的目標。
毛導演腦海裡有許多戲曲元素,要走入粵劇世界,碰撞中磨合,實踐中改良,非不能也。誰不希望粵劇進步?熱心與包容,尊重與開放,行外行內互相學習,互相磨合,只要堅定地以戲曲本位出發,再合作再摸索,也是香港粵劇發展一條新路。
二○一一年六月
手眼身步法 戲曲表演程式術語有所謂四功五法。戲曲演員必須具備四種基本功,就是唱念做打表演功夫。而做功中有手眼身步法五種技藝,包括手勢、眼神、身段、台步的技能規格和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