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二十四節氣
根據古籍記載,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隨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包括越南、朝鮮、日本等,至今仍然被採用。遠在春秋時代,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已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歷年不斷地改進與完善,西漢時,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已與現在的完全相同。
二十四個節氣,每月兩個,每月第一個節氣稱為「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稱為「中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十五天,現在「節氣」和「中氣」已經被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在現行的「陽曆」(西曆)中日期一般是上半年的四日、十九日,下半年的八日、廿三日,前後可能相差一至兩天。
二十四節氣和太陽黃經度
從地球觀測,太陽在一年當中在恆星間或天球劃過的軌道,稱為黃道,以360度黃經來量度。二十四節氣把黃道分成二十四等份,即每個節氣相差黃經15度。黃道在一年中會穿越天球赤道兩次,一次是在春分點,另一次是在秋分點。春分被指定為黃經0度的位置,清明(下一節氣)時黃經為15度,如此類推。
為了方便記憶,人們把二十四節氣中順序每節氣各取一個字編成一首《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民間流傳有《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着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黃道十二宮
西方古代占星學的「黃道十二宮」,與二十四節氣相類似,也是以春分點為起點而把黃道分為十二等份。而十二星座的開始及結束日子或其前後一天,必定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