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马龙:香港战前陆上交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歷史悠久的交通工具

轎的出現

《周禮·地官·鄉師》內的「輦」、《考工記》內的「輿」、《漢書·嚴助傳》內的「轎」、《宋史·占城國傳》內的「布兜」,再到清代蒲松齡《聊齋誌異·雲翠仙》中的「山兜」都是中國古代轎子的叫法。圖2.1是宋代轎子。

1843年6月23日,清廷欽差大臣耆英(1787-1858)偕同廣東按察使黃恩彤(1801-1883)和侍衛咸齡從黃埔乘坐Akhbar號訪港,與砵典乍交換《江寧條約》加蓋御寶之正件和討論五口稅餉章程條則,[1]港府以15響禮炮歡迎。《中國之友》描述耆英上岸後坐轎的情況。[2]《廣東報》就記載耆英坐轎而黃恩彤和咸齡坐馬車。[3]耆英坐的四人轎,相信是最早出現於香港的轎子。在耆英報告中有提及英人在土名裙帶路(今皇后大道)一帶鑿山開道,這與《中國之友》的記載吻合。

身分象徵

1845年11月20日,耆英再次訪港。警務處長威廉堅(William Caine, 1799-1871)和撫華道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 1803-1851)親自乘坐軍艦Vixen號往廣州迎接欽差大臣到港。[4]今次港府以17響禮炮歡迎,而耆英就依清例乘坐八人大轎,其隨從則只能坐四人轎,見圖2.2。繪製首張香港工程地圖的譚馬士歌連臣(Thomas Bernard Collinson, 1821-1902)於11月23日的家書中亦有提及耆英訪港盛事,以智慧和肥胖形容這位欽差大臣。[5]

圖2.1 宋代轎子(趙廣超提供)

圖2.2 耆英訪港所乘的八人大轎(《倫敦新聞畫報》)

一直以來,馬匹和轎分別是外籍和華人權貴的代步工具。到1848年,美國人波爾林肯(Benjamin Lincoln Ball, 1820-1860)到遠東,在8月的日記裡寫下香港街景。[6]他說甚少看到馬和馬車,反而見到苦力充當牛馬的角色。由於街道既窄又斜,他遇到不少使用轎的男女,但自己卻沒有此信心和膽量乘坐。他亦談及纏足(紮腳)婦女,她們出身上流社會,外出必乘轎。

出租轎

1855年5月,《遐邇貫珍》列出裙帶路唐人舖屋,當中有四間是賃轎店,出租轎已成為一門生意。1856年6月28日,都爹利(George Duddell, 1821-1887)刊登拍賣廣告,[7]當中有轎、馬和馬車。1858年也見同類廣告,[8]顯示香港的交通工具原來也有二手市場。英國海軍中校馬田羅文(Francis Martin Norman)寫下他於1856至1860年在軍艦Tribune的途中生活。[9]他在1857年於香港目睹赤身苦力抬轎。同年10月,阿非摩著(Alfred Marquis de Moges)回憶中日外交訪問途中,曾經歷過晚上十二時在香港被60頂轎子和150名轎伕拉客,一時間不知如何選擇。[10]可見當時轎子已是香港主要陸上交通工具。與此同時,政府做了一項調查統計,在七萬多人口中有五間出租轎子公司,[11]比起三年前多了一間。港府亦於1856年購入兩轎供港督府專用,價值100元,[12]轎由此成為早期的政府交通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