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几代香港人的生活记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災難常擾民

一九六三年中,四日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四小時,即每層樓只有一小時,每戶只得五至十分鐘儲載四天內煮食及洗滌所需的用水,往往因水源不足,需要往街喉輪水,以滿足舉家的需求。因此,各處的街喉前均有長長的輪水人龍,以及「水桶陣」,不時發生爭執、衝突而須勞動警察到場維持秩序。此種現象要到「東江之水越山來」,以及船灣淡水湖逐漸落成後,才徹底解決。

當時,有大量用木蓋搭的寮屋,滿佈於港九各區的山段,無水電供應,須往山腳的街喉擔水自用。這等寮屋與舊型木結構唐樓一樣,同受水災、颶風和暴雨的威脅,尤以被稱為「無牙老虎」的火災為最。

一九五三年聖誕夜,發生於石硤尾寮屋區的大火,約六萬人痛失家園,導致當局興建七層高的徙置大廈,以安置災民,以及因舊唐樓被宣佈為危樓以致無家可歸的住客。

唐樓

是指部分房間沒有窗,甚至沒有浴廁設備的樓宇。每層唐樓內會有兩、三間沒有窗口的「中間房」,盛暑期間舉家擠在這等中間房,實可用「煎魚」來形容。當局由一九七五年起便不再批准興建。

寮屋

是指開埠初期已有,用木、後來部分為鐵皮蓋搭的屋宇,又名為「木屋」,全無水電供應。

一九五○年代的寮屋區,分佈於港九多處山段及街巷。現時的大坑道、天后廟道和九龍的大角咀、石硤尾和樂富等地段,當時皆為寮屋區。

因水荒,當局於一九六三年六月起制水。輪水的市民及水桶,被形容為「打蛇餅」和「水桶陣」,不時因「打尖」等問題而引起爭執,甚至打架而須勞動警察維持秩序。

為應徙置區(新區)廉租屋,「上樓」需求而拍攝的「全家福」照片,約一九六○年。戶主夫婦所穿的「唐裝衫褲」是用同一種布料所製。當時有五、六名兒女的家庭是十分普遍,可以「上樓」入住公屋,喜悅之情不下於「中馬票」,等同現時「中六合彩」。

深水埗石硤尾徙置區一攝影院,為居民拍攝全家福照片的影相證,一九六八年。「一家大細」的影相人數共有九名,可算是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