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衝出太平山區
華人的居住區由早期的太平山區逐漸延展至港九各區,亦有不少是居於界限街以北,現時由深水埗至九龍城一帶的「華界九龍」。部分不法分子犯罪者在英界犯罪後逃逸往華界匿藏。
半山及以上、尖沙咀是歐美人士的居住地帶,華人不能越雷池半步。一九○四年起,限制陸續放寬,但山頂禁令要到一九四七年才解除。
此外,有不少包括日本、菲律賓、葡萄牙及非洲人居於灣仔區。灣仔大佛口一帶曾被稱為「小東京」。
三不管地帶
一八九八年,英國租借新界時,中英議定,中國官員仍可在九龍寨城內駐紮,但後來英方違反協議,因此仍屬中國土地的九龍寨城內並沒有中國監管人員,英方亦管不到,故形成一「三不管」地帶。
範圍內滿佈雜亂無章、密麻麻,未經政府批准和規劃的建築,內設大量無牌工廠,最多的是無牌的西醫及牙醫。「全盛期」的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雞(娼妓)鴉(鴉片)狗(食狗肉)架步、賭檔林立,紅(紅丸)黑(鴉片)白(白粉)毒品供應不斷,還有龍城、龍華、龍鳳及龍門等上演色情電影及「真人表演」的戲院有二十多間。警方編有「龍城隊」不時入內巡查。一九八七年,中英政府議決將寨城清拆,闢建九龍寨城公園,工程於一九九二年開始。

約一九八五年的九龍城區,左方的地盤正重建東頭邨,右中部為美東邨。正中為「三不管」及「神秘地帶」的九龍寨城,又寫作「城砦」或「城寨」。


紅磡區,由佛光街一帶望漆咸道北,約一九四七年。港九市民當時仍視這一帶為市郊,居民多為黃埔船塢的工人和家眷。在路中心踱步行人的左方為蕪湖街及現時平治街一帶。中部多座天線架所在稍後建成香港工業專門學校(香港理工大學的前身)。右中部的山段於一九六四年建成山谷邨廉租屋(現何文田港鐵站所在)及樂都戲院。正中的一段漆咸道,因為興築海底隧道,於一九六○年代中,進行一翻天覆地的重整和改建。

一九五五年,在九龍塘又一村會堂前留影的四位男士,三位穿着當時流行的「唐裝衫褲」,中間一位則穿西式的「夏老威」(夏威夷恤)。背景為一九五四年十二月開始入伙、由糖薑大王余達之牽頭倡建、位於界限街花墟旁的又一村別墅式樓宇。

約一九二二年的灣仔海旁東(莊士敦道)。左方的堤岸正進行填海工程,這一帶日後為修頓球場。正中介乎大王東、西街至船街之間有三組四幢相連、風格相同的樓宇,大量非洲、菲律賓、葡萄牙及日籍人士在這一帶居住。而最左的一組後來有「和昌大押」者現仍存在。左方帆船旁為著名「大冧巴(No.)娼院區」的春園街。一九一三年,這一帶曾發生一宗電車與帆船(實為帆船上被風吹側至岸上的風帆)相撞,以致車頭玻璃盡毀的趣怪新聞。
大冧巴(No.)娼院區
是指灣仔春園街的華娼及洋娼區,以及三板街的日本娼妓區,兩者皆以外籍嫖客為對象。為吸引「食回頭草」的嫖客,每間妓院的門前,皆有一斗大的門牌號碼(冧巴No.),故妓女及妓院皆被稱為「大冧巴」。

在一九二八年剛開業之半島酒店背後,中間道望訊號山上的天文台設施,以及第二代時球台。這一帶當時仍為外籍人士的花園別墅區,充滿一片悠閒和寧靜。左方為第一代九龍酒店的圍牆。

位於司徒拔道四十三號、聶高信山一帶的聖多明哥教會——玫瑰崗,約一九三九年。一九六○年代中,這地段被改建為玫瑰崗學校,以及高尚住宅「玫瑰新邨」。當時,二千多呎的豪宅售六、七萬元,因尚未有往山頂的十五號巴士,令買家猶豫。一九六七年中曾跌價一半,現時卻已為市價數千萬元的豪華府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