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照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環

上環為傳統的華人商業區,按四環九約劃分,東面由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開始。因開埠初期華人大部分集中聚居於太平山區一帶,從而帶動了皇后大道中和西沿途的商業活動。及至一八五〇年代中區的一場大火,大量樓宇被毀,港督般咸因利成便,決定將廢物轉化為填海材料,開展了上環首次填海工程,所得土地建成了文咸街、永樂街一帶,並在新海岸線上,開闢了一列通往國內的碼頭,如省港澳、元安、平安、永樂碼頭等等。由於大量人流往來,上環亦漸發展成貨物貿易中轉站,外通金山以至東南亞各地,而對內則連接廣州以至華南各埠,客商雲集,同時亦衍生了旅館和倉庫業務,加上自十九世紀末起已有不少金舖滙莊在此區開設,促使一九二〇至三〇年代永安、先施、大新三大百貨公司在此建成總部,更進一步鞏固了上環華人商業中心地位,當日的上環興盛就如今天的銅鑼灣,早晚均遊人如鯽;情況一直延續至二戰後,因隨着國內政治情況急劇改變,中港自由往來中斷,碼頭結束營業,商業重心亦漸次東移,上環區始由一片繁華而慢慢步向衰落。

二十世紀初

海上眺望港島上環一帶。近鏡可見專為接待往來國內水客而設的客棧和金山莊。所見半山樓宇仍相對疏落,最高的街道似乎只有羅便臣道而未見干讀道(今稱干德道)建有樓宇,故相信此照片拍攝於一九一○年之前,實屬稀見之品。

約一九○○年

皇后大道中和文咸東街交界。當年這裏是華人金融商業活動中心,圖中可見一片繁榮景象。右面可見得雲茶居,以水滾茶靚和老婆餅馳名,一直經營至一九九二年才因市區重建而拆卸,今天成為了新紀元廣場的一部分。

約一九一五年

上環平安碼頭。碼頭位於干諾道與急庇利街交界,為往來內地各埠的主要樞紐之一。由於乘客頗眾,附近海旁和德輔道遂開設不少旅館和客棧。鄰近永樂街同時亦開設有大量金山莊(貿易行)和銀號,形成了最活躍的華人金融貿易中心。二戰後,鑒於內地政權更替,中區填海,碼頭拆遷,商業重心東移,此處才漸趨於平淡。

一九二八年

皇后大道中近孖沙街口向東望。圖左可見第一代的陳意齋老舖,經營乾果零食至今已近百年,今天仍在附近繼續經營,為難得倖存的真正老字號。

一九三○年

皇后大道中約一九八至二二○號路段。照片中許福生玉器是廣州同名支店;天福金舖是由三藩巿歸僑伍氏開辦的分店;大興金舖是戰後名西醫陳德廣醫生的家族生意,二天堂韋基舜家族即為其姻親。對面的區建公是當年有名的書法家,今天仍有不少老字號的牌匾是出自其手!

一九二○年代

皇后大道中近急庇利街西望。自十九世紀末此段大馬路即為金舖集中地,圖中所見包括天茂、北盛、何廣記、寶興祥等,其中天茂老舖更一直經營至一九七○年代末期。照片中右面盡頭是舊南面上環街市,今天改建成了上環文娛中心。

一九二五年

德輔道中西望摩利臣街。圖右為四大百貨公司之首永安公司,由澳洲歸僑,於雪梨經營果欄的中山人郭泉、郭樂兄弟創辦,以不二價為賣點,經售環球百貨。除永安外,附近另有大新和先施公司,分列四大公司的二三位,皆由中山鄉里經營。除百貨公司外,照片中兩旁均見中式酒店和旅館,由於鄰近有多個碼頭,故客商雲集,晚上亦成為塘西禁娼後的主要風月區。

一九二○年代

上環海旁近急庇利街。左面為來往國內各埠的碼頭,包括元安、平安等。右面的一列樓宇大部分為客棧與貿易行,專為往來旅客提供商貿和住宿服務,這裏為戰前最繁忙的華人商業區域。圖中兩部電車正分別向堅尼地城和銅鑼灣進發。

約一九三○年

德輔道中近急庇利街東望。左面一列低級旅館,供往來各埠水客居住。電車所在處為禧利街口,其右面可見老字號新紀元酒家。

一九二○年代

由堅道俯視樓梯街。照片中間為第二代公理堂,國父孫中山先生即於附近必列啫士街的第一代公理堂受洗成基督徒。其下方可見男青年會,設有室內游泳池,屬本港首創。下方的荷李活道排檔林立,正是傳統的舊貨市塲,如今已發展成了名聞中外的古董街。

一九三九年

由皇后大道中近百步梯向西望,圖正中的廣州綢緞莊,刺繡手工於當年首屈一指,此店一直經營至約二○○○年才告光榮結業。其東旁的李錦記蠔油莊,不獨是照片裏一眾老字號中的僅存者,經歷幾十年的大力擴展,今天更已打造成中港著名品牌,成就另一香港商業傳奇。

一九二○年代

蘇杭街(原名乍畏街)。由於該處靠近往來國內各埠的碼頭,故早年已成為絲綢和雜貨布疋的集散地,加上這裏於戰前至一九五○年代為重要華人商業區,此街亦發展成疋頭業中心,至近年隨着大部分行家改遷深水埗經營,才漸趨式微。

一九二○年代

乍畏街上的攤販,售賣家居雜貨,供附近店舖和居民使用。

一九二○年代末期

乍畏街的年宵攤檔,是本港最早期的攤檔。早年華人的商業活動全集中於上環一帶,每年新春,店舖按照傳統均插桃花以祈求未來一年生意興旺、大展鴻圖。自始以後,每至歲末,由年廿七開始,花檔即雲集此區,漸成墟市,熱鬧非凡,就如照片中所見。近年隨着商業重心東遷,年宵市場遂不復昔日光輝,如今更是消失得無影無踪了。

約一九三○年

上環左方最高樓宇為皇后大酒店,其旁一列均為當年的華人旅館,包括位處中間天台標誌清晰可見的陸海通。西邊則有當日的上環街市,即今日的西港城。

一九一○年代

皇后大道中近威靈頓街口向東望。照片中所見的車仔仍用大轆,為較早期的人力車。此段大道中當年是華人商業中心,一九一○至二○年代人流極其興旺,猶如今日銅鑼灣商業區,店舖至少營業至晚上九時以後。一九二八年,著名商人利希慎在照片右方樓宇後面的安和里(二奶行)口當街被行刺身亡,事件至今已過九十年,仍屬懸案一宗。

一九二四年

荷李活道文武廟。開埠初年,這裏除了是宗教場所外,更是華人解決糾紛的仲裁中心。廟內的中醫義診亭,是一八七○年成立的東華醫院前身,故兩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更是早年本地華人社區的兩大支柱。時至今天,東華三院每屆新總理上任,必先到文武廟祭祀,祈求順利平安。

一九三○年

上環磅巷與太平山街交界。此處附近有觀音廟和福德宮等廟宇,照片中可見販賣香燭衣紙的攤販。

一九三○年代

干諾道中。照片中的皇后酒店,座落於上環街市旁邊,由於外型像堡壘,故成為該區地標。戰前,這裏為華人商業活動重心,加上海旁一列通往國內各埠碼頭,如平安、元安、厚德等,客貨運輸均十分繁忙,華人旅店中皇后可算首屈一指,能與之匹敵就只有電車路上的陸海通。隨着國內政治局勢改變,加上後來的填海工程,一九五○年代起漸趨淡靜,晚上更發展成為紅燈區,一眾旅館亦步向沒落了。

一九三○年代

皇后街近德輔道西和干諾道三角碼頭。照片中工人正在搬運竹筐。這裏一帶的店舖多是經營洋雜貨,大量供應國內各埠。

上環省港輪船碼頭,當年往來粵港汽船航線多由英國輪船公司經營,相比之下較其他公司更受旅客歡迎。

一九三○年代

干諾道西近機利文街西望。照片右面可見一列往來國內各埠船隻停泊的碼頭,最近鏡的是省港澳碼頭。這裏的碼頭,亦是本港商人與華南城市進行商貿的地方。因旅客雲集,附近多設旅館,圖左即見其一。每當華燈初上,這裏更是煙花之地,鶯鶯燕燕穿梭其中,亦屬當年特色。

一九六六年

上環海旁。右面是簡陋的港澳碼頭。圖左干諾道上見永安公司舊貌,圖右仍有不少舊式客棧。半山高樓大廈不多,正中為半山西摩道美麗台,為當年少見的大型屋苑,至今依然存在。

一九五○年代

上環摩利臣街與文咸街交界。照片中人頭湧湧,熱鬧非常。左方是當時上環街市的南座入口,即今日的上環文娛中心所在位置。

一九三○年代

嚤囉上街一景。兩旁盡是售賣舊物雜貨的排檔,相比今天,當年熱鬧多了。自一九七○年代嚤囉下街改建成樂古道後,此街便漸趨冷清。

一九五七年

上環皇后大道中近安和里。圖中金舖慶祝喬遷而燃放炮仗。一九五○至六○年代中期,香港仍准許燒炮仗,不少賓客亦喜以此為賀禮。當年這裏為金舖集中的區域,總數約達二三十間,幾十年過去碩果僅存的只有相中老店,但已搬到較東的地域繼續營業。

一九五○年代

皇后大道中近安和里的一間珠寶行。

約一九五二年

禧利街口西望皇后大道中。照片左面見中央戲院,為二戰前的著名粵劇演出場地,後亦同時播放中外電影。一九七○年代初拆卸,改建成今天的中央大廈。戲院旁邊的黎翰庭為有名中醫,每日門庭若市,深受中西區街坊擁戴。

前方見江蘇酒家,屬當年此區較高級食肆。每天中午,附近金舖老闆喜歡在此聚集,暢談生意,交換資訊。其對面泰豐大押乃由當舖大王羅裕積創辦,家族繁衍,經歷數十年的發展,成為今天著名的財務和地產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