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戏院搜记·岁月钩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國語片院線

戰後至五十年代中,國語片的發行量較粵語片少,一直沒有組成固定的院線。放映量雖少,但製作質素卻比粵語片高,一般都排在首輪西片戲院公映。

1948年,永華影業公司成立,並先後推出《國魂》和《清宮秘史》,均排在首輪西片戲院娛樂首映;翌年,張善琨離開永華,成立長城影業公司,推出《蕩婦心》和《血染海棠紅》,同樣選在首輪西片戲院聯映。優質的戲院,與理想的檔期,往往是電影票房成敗的關鍵,為了更有效的控制戲院,張善琨曾投資20萬到快樂百老匯,讓長城的電影在兩院公映。[15]查看他經營長城期間所攝製的8齣電影,全部以港九各一院的組合首映,戲院包括快樂娛樂樂聲百老匯,以快樂放映該公司出品的次數最多,而百老匯則最少。

1948年8月,位於灣仔的中華戲院開幕,開業初年以推廣國語片為己任,惟一年後亦轉映粵語片。該院於1952年6月結束,由邵氏父子有限公司經營,易名麗都,於同年11月重開,開始放映邵氏製片廠出品的國語片。

戰後,香港的國語片製作翻開新一頁,製作水準普遍高於粵語片,發行上亦另闢新徑。1949年長城影業公司成立,早期出品均排在首輪西片戲院公映,像1950年5月19日首映的《花街》,便安排在兩家落成約一年的西片戲院百老匯和樂聲聯映。該片的編(秦陶)、導(岳楓)、演(周璇、嚴俊),皆為上海南下的知名影人,宣傳上亦突出其優秀的創作、製作與演出。

五十年代初,排映國語片的戲院較分散,包括麗都都城娛樂京華快樂樂宮大華等,多屬放映首輪西片的戲院,以港九各一院的形式聯線,如娛樂配搭快樂京華配搭樂宮,屬游離的排片,並不固定,排片上備受制肘。

無分政治背景組聯線

1956年初,國語片無院可排的「僵局」得以突破。「國際影片公司總經理歐德爾氏,為協助國語製片業打開發行僵局,特於月前聯合同業,與璇宮金城仙樂等三家戲院,成立聯映陣線,從農曆新年起,長期上映國語片。」此聯線號稱「是香港國語片壇從未有過的創舉……倘使成績卓越,今後國片在香港多了一條出路」。當時參與的製片公司包括永華、自由、邵氏、國泰、國際、新華等。首四齣推出的影片為邵氏的《喜臨門》及《紅塵》、國泰的《菊子姑娘》、新華的《桃花江》。各公司更達成協議:「四張片子的映期,限定五天,無論收入情況好與壞,五天以後,一定要抽下來,讓別的片子上去。」[16]

不過,當中在1951年12月22日啟業的金城戲院,經營一波三折,曾經歷拍賣易主,而上述新院線運作了約一個月,便餘下仙樂璇宮仙樂往後輾轉與麗都都城聯線,可說放映國語片的骨幹戲院。

1957年1月30日,仙樂麗都組成嶄新的國語片線,以破格手法經營,同時放映四家機構的國語片:邵氏父子有限公司、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南方影業公司及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一望而知,幾家機構的政治背景有別,於此冷戰時期,左右陣營壁壘分明,但在香港的放映市場,卻達成合作。為隆重其事,更舉行憑戲票票根抽獎的遊戲活動,結果由一位在麗都購入前座票的觀眾得到頭獎,獲贈價值8000多元的福特汽車一輛。[17]

國語片一直未能建立穩定的院線,直至1956年2月,璇宮、仙樂和金城首次組成恆常的國語片院線,「三院聯映國片第一炮」,乃邵氏製片廠出品的《喜臨門》,但該院線僅運作了數月便得變陣。

1957年,仙樂與麗都組成聯線,放映四家政治背景有別的影片公司的出品。開線時預告公映《窈窕淑女》(邵氏父子)、《鸞鳳和鳴》(長城)、《喜迎春》(南方發行)及《金蓮花》(電懋)。

這條嶄新的國語片線大概運作至1961年,戲院的組合略有變動,當時由仙樂都城聯線,放映電懋及左派陣營的影片,而邵氏的電影則排在麗都快樂聯線。跨過六十年代,無論邵氏、電懋和左派陣營公司,在院線的組合上也翻開新一章。

邵氏電懋院線較量

1958年,邵逸夫回港發展製片業務,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與兄長邵邨人在業務上有明確分工,邵邨人的邵氏父子有限公司專注戲院業務,不涉影片製作。[18]1961年12月,位於清水灣的邵氏製片廠啟用,該年度已計劃生產30部國語片和15部粵語片,[19]其後產量續增,必須拓展院線。該年11月,位於深水埗的黃金戲院開幕,與京華樂都組成早期的邵氏院線,其後不斷吸納戲院壯大。

那邊廂,電懋亦持續發展,與邵氏爭一日之長短。1963年3月,位於北角的國賓戲院啟業,開幕獻映電懋和東寶合製的《香港之星》。往後兩年,國賓夥拍倫敦百老匯,主力放映電懋的影片。

當時兩家公司租用戲院組線,為求旺區的理想戲院,每掀爭奪戰。

1964年底,他們租用的部分戲院行將約滿,曾有消息指互為對壘的兩家公司試圖組成聯線,在邵氏原有的京華線基礎上,加入倫敦百老匯國賓,組成更強的院線。不過,李翰祥在台灣成立的國聯公司,每年替電懋拍攝影片,並發行到香港公映,由於他過往與邵氏鬧過意見,該院線若要排映他的電影,邵氏無法接納,合作告吹。[20]

兩家公司無法合作,往後走上不同的路。1965年,電懋曾短暫組成以樂聲新聲為首的院線。該公司其後改組為國泰機構,發展停滯,電影間竭於雙麗線等國語片院線放映。1970年,國泰機構組成包括金陵金華域多利新都等九院的新院線,已是在港業務的最後一章。

邵氏隨着影片產量增加,院線規模快速增長,1967年2月,已拓展為雙院線:其一包括倫敦京華等六院;另一則包括娛樂荷李活等六院,同一檔期放映兩部不同的影片。1968年初,兩線合併為共十院的聯線。1969年12月,邵氏兄弟有限公司的首家戲院翡翠開幕,成為院線的龍頭。

踏進七十年代,國泰淡退,邵氏的競爭對手一變而成嘉禾。1971年1月,嘉禾電影(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公告「港九十大戲院匯流,組成堅強新線」,包括皇后皇都樂聲文華新聲等。當時嘉禾主要製作和發行國語電影。

在邵氏、電懋熱烈競爭的當兒,左派陣營亦發展本身的戲院,自組院線。1963及1964年,銀都珠江戲院先後落成,與普慶國泰等聯成「珠普線」,放映長城、鳳凰及內地的電影,其後,南華南洋相繼啟業,合組成「雙南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