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戏院搜记·影画争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寫在前

與戲院結緣,繼而撰寫相關的文字,若問緣起,往往視2006年7月底發表第一篇網誌為起點。但想深一層,那千絲萬縷的關係又豈止這麼一段短程路能概括。

在戲院觀看電影的最早記憶,是七十年代初在澳門平安戲院看《兩小無猜》。那時大概4歲,它的個別畫面深印腦海。晃眼40年過去,聽利雅博憶述父親利章當年做西片宣傳和發行工作時,陌生中卻生起熟悉感。1971年,利老先生經營的恩培羅影片公司正正發行了《兩小無猜》,片名亦是他的譯作。言猶在耳,剎那間恍若打通了時光隧道,把幾十年前一些游離的人與事連起來,繼而開闢另一些時空管道,再往深處探,把昔日的片段逐步整合,戲院銀幕以外的畫面,同樣精彩。

要不是那個網誌,或許無法接觸到利雅博。從建立網誌那個起點走過來,幾年間,由於撰寫戲院,因緣際會下接觸到幾位業界從業員,如崔顯威,以及畫師姜志名和吳達元,並在他們介紹下,認識到甄卓岩和前輩畫師黃金。至於放映師羅錦存和戲院經理,則是冒昧的叩門,邀約話當年。

作為尋常市民,不代表任何學術機構或研究組織,如此趨前請教,實屬唐突,猶幸他們沒有距人千里之外,更願意翻動舊憶,由繪畫戲院大牌、西片宣傳、電影放映到戲院管理,娓娓細述多年來與戲院交臂同行的經驗,實在感激。

筆者與家人從未和戲院工作沾上邊,難以結識院人,走進業界內部的橋樑可說是無從建築,對其運作僅有從旁窺探的掠影浮光。這次聽幾位受訪者侃侃暢談,縱然他們工作的戲院早已清拆,憑藉仔細的憶述,恍若領筆者回到昨天,走進戲院的每個角落,為平日翻閱的文字資料加入一闋闋活見證。

進戲院看電影,無法越界闖入票房、機房或辦公室,能近距離接觸的,就是外牆廣告大牌,還有大堂的畫片和美術裝飾,以及通過戲院派發或銷售的電影宣傳品。基於筆者對戲院大牌的鍾愛,書本闢出一定篇幅重塑當天「影」「畫」爭鳴的熱鬧歲月。同時,亦為電影宣傳品略作考證,期望添上點滴紮實而富趣味的文字。至於當天無法闖進的票房、機房和辦公室,在第三部分的訪談中,能略探一二。

本集子的文章均為全新撰寫,記下近年與戲院中人的訪談,亦把歷年來蒐集的圖文資料整理,目的源於分享。因此,文章適量加入附註,一來把部分內容釐清,二來可與同道中人分享資料來源,大家循此路進,或會找到另一片天地。

源於家人是影迷,筆者自幼已進戲院,但歷來只有一個身份─觀眾。對戲院及電影業,觀眾都是重要的,但以這個身份回溯觀影經驗,僅有一個角度。這次藉着從業員的故事,讓我突破了撰寫個人經驗,能透過業界中人的縱向發掘,為戲院書寫提供更多角度。

坊間關注戲院的朋友不少,更不乏專家,筆者以淺陋的知識與閱歷,斗膽持續撰寫戲院文字,既是興趣,亦是分享,更不自量力地希望為行業的進程理出個初步概略,當中難免有錯漏,懇請賜正。

鳴謝/Acknowledgement(排名不分先後)

感謝黃金、姜志名、甄卓岩、吳達元、利雅博、羅錦存、崔顯威及戲院經理接受訪問,並借出圖片。

另外,感謝以下人士提供圖片及戲票供刊登:

李榮樂、辻村憲章(Noriaki Tsujimura)、許日彤、鄭寶鴻

同時,亦感謝以下機構和院校,提供其館藏圖片:

大公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澳門藝術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Librar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Libr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