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国际经济学的产生

本节内容提要:

由于世界地理连成了一个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形成并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之间长期的经济交往实践成为国际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全球性的贸易制度、世界性的货币体系使国际经济学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学科。

本节关键术语:

地理大发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经济关系


公元100年前后,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中东的帕提亚帝国、印度的贵霜帝国以及中国的汉王朝分别发展成为各地区最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在这些实体之间交换的主要物品有罗马的亚麻布、金银铜锡、玻璃,印度的香料、宝石以及中国的丝绸。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正如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所研究的那样,在公元1500年前,整个国际贸易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按自愿交换的原则进行。虽有贸易现象,但贸易在自然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只是经济生活中的互通有无,仅仅作为经济生活的补充,由于技术、运输、交换媒介的限制,各国各洲之间的贸易常处于不连续、不稳定的状态。

通过一系列地理大发现,世界逐步成为一个地理整体。地理整体的世界使贸易在交换物品的规模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交换的范围也逐步扩大,贸易已从单纯的互通有无演变成为有谋利目的的商业行为。

经过工业革命,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经济整体的世界使国际贸易飞速发展,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与货币的研究随着贸易现象的出现而产生,但真正系统的研究是随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的出现而开始的。进入19世纪后,经济学家们又围绕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研究。

理论是对现实和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国际经济学亦不例外。在国际分工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没有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时;在既没有全球性的贸易制度,也没有世界性的货币体系时;在国际贸易与国际货币交换的规模都很小时,当然不可能形成、也没有必要建立一门专门的经济学来对各国间的贸易与货币交换问题展开研究。当今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在当时只不过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而存在,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论述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些重要的理论片段,还不可能从经济学中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学科。

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在地理上形成空间整体,世界“由小变大”,而由国际贸易牵引的国际经济行为使世界日益形成一个经济整体,尤其是后来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形成(如19世纪后期以英国为首的金本位的建立)、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更是如此。不断涌现的大量的国际经济整体行为,为国际经济学的形成和独立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前提条件。

两次世界大战和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的经济危机,既严重破坏了国际经济关系,又在破坏的基础上重新推动了国际经济的大发展,不断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并推动着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929年美国的大萧条把全世界卷入经济危机的漩涡,经济崩溃与极端的民族主义导致了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还未结束,国际社会就决定设计一个有助于战后经济繁荣与和平发展的新国际经济体系。在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所以,后来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被认为是支撑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目的在于保持国际货币的稳定;世界银行的目的是促进用于重建和发展目的的长期贷款的流动,以取代大萧条年代消失的国际资本市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目的是促进全球自由贸易,以避免再度出现“二战”前那样的商战。

“二战”后,在新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下,西方国家的经济迅速恢复,国际金融稳定,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大大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迅猛发展。因此,必须有一门单独的经济学科来研究日益膨胀的国际经济活动,国际经济学由此而形成。

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更有力说明,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的发展和国际间的货币流动,国家间的经济往来与联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同时,世界经济也显得比以往更加不稳定。因此,国际经济学研究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