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后税收体系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5年前的秋天,一个西南山区的学子负笈北上,在辽海边度过了四年税收学专业的学习生涯。那一年的春天,国家刚刚进行了工商税制改革和会计制度改革,很多专业课的内容都随之做了调整。在学习生涯的前两年,由于出版社还来不及组织编写、印刷新的教材,学生只能用老师油印的资料。记得在上“税收原理”课时,马国强老师讲税制结构,说到中国现在还处于以商品税为主的阶段,总有一天会进入双主体的时代。在“财政学”课程的讲授中,赵志耘老师总是强调,同学们要掌握财政学的思维方式,因为制度变得很快,今天学的内容说不定还没有毕业就过时了。在“中国税制”的课堂上,安福仁老师讲解增值税类型时说,现在的生产型增值税只是一个过渡,总有一天会和西方国家一样彻底抵免。上“纳税会计”课时朱晓波老师也讲,会计制度是跟着国家的税制变的,说不定哪天营业税就没有了,同学们要掌握记账的原理。在“国家预算”课学财政算账时,包丽萍老师抱歉地对大家说,目前讲的还是包干制的算法,等国家的分税制慢慢地稳定了,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了就好了……

老师们的话还在耳边,可是一眨眼25年就过去了。25年里,老师们说过的有些话变成了现实,有些话还没有完全应验。我们身处的就是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25年里,我也成了老师,也给我的学生说过类似的话,有些话学生还记得,有时还会和我提起我课上说过的话哪些说对了哪些没说对。25年里,我也做过财税实务部门的操盘手,在给我的同事说起我的判断时,他们有的相信,有的只是点点头,心里可能觉得我在瞎说。25年里,我也写过一些严肃的或者活泼的文章,发表在专业或者不那么专业的报刊上,不管对不对,总是可以回过头来验证的……

25年,不算长也不算短,对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可能很长,对一个国家而言不过就是一瞬间。我见证了这些年中国财税改革的过程和结果,有的很顺利,有的很坎坷,有的走了弯路,有的甚至无疾而终。不管成败如何,社会总是要继续向前发展的,这就是历史。在发生的当时,我也有过参与者的“与有荣焉”。过去以后,静下心来想想,偶然性有时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事前想得再周到,最后结果并不一定尽如人意,认可并尊重已经发生了的历史可能才是最豁达、最明智的态度。

说到“营改增”,其实就是历史长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以后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后浪。随着时间的推移,营业税会慢慢被遗忘,以后的教科书上也不会再提到。就像我们当年不懂“利改税”,现在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农业税”,因为在今天,这些税种已成为历史名词了。早在读大学时,我们就知道营业税长久不了,总有一天要被增值税取代,就像瓜熟了就会蒂落,这不过是一个专业常识,没有什么玄机。只是中国向来有“书生不问政”的传统,所以很多年来我充其量就在学术刊物上写点不咸不淡的文章,没有在意这一天来得早或者迟。就算是后来看到国家推出增值税转型政策,也觉得自有人会去操心,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跟自己扯上关系。

我一直安安心心地过着自己喜欢的教书的日子,就这样过了好多年,直到有天晚上接到一个电话。上海一位在政策研究部门工作的友人问我什么是增值税,为什么有的行业收有的行业不收,我才知道有大领导在过问这个小问题。到今天也不清楚这位朋友对我当时的回答满意不,不过这个电话倒是刺激我随后给有关部门提了一个与此相关的改革提案,后来也得到了还算正面的答复。然后就是第二年国家领导人到上海调研,然后就是在上海部分行业试点,再是八省市试点,再是全国试点……再然后就是全国全行业推行。

从当年提出提案到今天,马上十年了。十年间我就此专门申报课题立项,到处调研走访,带学生写论文,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现在回忆起来,颇有躬逢盛事的热闹。其实我心里有数,这些不过是不虞之誉。当然,难免有人有事把我和这项改革联系在一起,出了问题的时候总是责怪书生多事,清谈误国。刚开始我还自责,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人间到处有乘除,好坏都随人说去。

不过,既然课题立了项,对人对己总得有个交代。虽然和当初申报课题时的“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相比,如今已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但能留点历史的印记下来,将来再遇到求全之毁,也就不用自辩了。

付志宇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