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失业率的基本概念及统计方法
国际劳工组织定义的失业者主要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一般是达到工作年龄以上),有意愿工作并且能够立即工作的人,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找到工作(或过去一周内从事了少于一个小时的具备有效收入的工作)。失业率就是失业人员数占经济活动人口数的比重;其中经济活动人口是指那些在过去一周内从事了一个小时以上有偿的劳动或者是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的人口,以及失业人口。失业率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由于失业者是指一段时间内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这样失业率的数据其实是指在过去某段时间的指标,有一定的滞后性,属滞后指标范畴。失业率可以表现经济的发展状况,作为某些行业或个人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失业率增加表示劳动力总需求下降,经济有所疲软,政府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刺激经济增长;相反失业率下降,说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较高的增长速度会带来通货膨胀,央行不得不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来收紧银根,减少货币投放。在美国,市场上的投资者对失业率非常关注。
目前,大多数国家主要采用了两种失业率统计方法。一种是行政登记失业率——比如在我国采取登记失业的方式得到的失业率,另一种是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得到的调查失业率。两种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情况,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数据支持。由于获取登记失业率比抽样调查失业率更容易,这样我国在较早的时期设置了登记失业制度,而抽样调查在1996年以后正式开始,并且至今没有公布调查失业数据。另外,由于它们采用了不同的统计方法,在形式和数据结果上,表现出了很多不同的性质。登记失业率的统计需要失业者主动去劳动就业保障部门登记,去登记的人员一般是具有当地城镇户口,或者能够在当地就业保障部门领取失业保障金的人员,这部分人员首先必须知道有这个制度,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人不知道,即便知道了也不明白登记失业对自身是否有利,因此自愿去登记的人就更加少了。抽样调查的优点就是可以尽量使得调查数据接近真实数据。缺点就是成本太高,开展一次调查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失业率对各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就越大,公布真实的失业数据能够辅助政府及时提出有效的措施,这是登记失业率较难达到的。
长期以来我国都采用登记失业率作为衡量失业的标准,定义失业人口为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男60岁以下,女55岁以下),没有工作(或过去一周内从事了少于一个小时的具备有效收入的工作),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工作,能够立即参与工作的人。登记失业率主要针对具有城镇户口的经济活动人口,当时城镇制定登记失业率政策仅仅考虑到了“城镇”二字,于是用“具有城镇户口的失业人员”作为失业者。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很多有农村户口的经济活动人口加入城镇这个“大家庭”,很多人在城镇长期居住,虽没有城镇户口和城镇社保,但一切工作、生活和消费都在城镇,并且与城镇人员一起找工作,他们应该被视为城镇的一分子,在统计城镇失业率时也应该被考虑进去。而登记的失业人员中有一些已经通过各种形式找到了工作并成功上岗,还有很多符合登记条件的失业人员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甚至没有去劳动部门登记。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的登记失业率和实际失业率数据悬殊,普查无疑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是其成本过大,每年花费如此大的财力在这方面是种得不偿失的举措。只要能采用合理的抽样调查方法,遵循科学的理论,抽样调查可以成为一种最优的选择。
与登记方式得到的失业率不同,调查失业率根据统计学原理采取了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按照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的科学定义,分析并确认样本的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调查失业率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案,对住户进行抽样调查从而得到失业人数和从业人数,用来计算失业率。相比我国,西方发达国家多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还经常公布失业率数据。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一年公布一次。对比而言,发达国家公布数据的频率与我国公布消费指数的频率一致,会一个季度或者一个月做个调查,然后公布调查数据。这样,民众就可以根据包括失业率在内的宏观数据变动来决定投资和消费等。研究者还以很长的历史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使得他们关于失业率研究的结果往往比我国的更科学。我国很多学者进行失业率研究时,会受到数据的影响,因此得不到有效的分析结果。事实上,我国的调查失业率数据的发布也并非毫无基础,国家统计局关于调查失业率的试点工作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之后每半年就要进行一次调查统计,而且每次调查都把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包括在其中,这充分说明我国已经在关注调查失业率的情况了,只是鉴于研究技术或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所以才一直没有公布该数据。
由于目前的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只考虑了常驻城镇的人口中主动去登记的失业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广受社会各方面的诟病。事实上,世界各国都主要采用调查失业率来计量社会的失业现象。而对于失业现象的认定标准,各国基本上都采用了1982年10月召开的第13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上通过的就业人口定义,即在一定的年龄以上,在某一特定的短时期内,从事一个小时以上有薪就业或自主就业的所有人。此次大会对失业的具体定义是:在一定的年龄以上,在考查期内,可以工作而没有工作可做,并在一定的时期内积极地去寻找有薪工作或自主就业的所有人。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社会调查失业率的计算公式:

由上述概念和分析可知,要做好社会调查失业率的工作,就必须认真科学地处理好以下几个指标:
适龄人口——在国际劳工统计大会的决议里并没有准确地规定统计调查中有关就业的年龄界限。这是因为各国的就业和退休的年龄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决议只是给出了概念的框架而没有给出具体的年龄。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劳动就业统计的相关口径,将适龄人口的年龄规定为:女性年龄在16~49岁(机关事业单位及管理工作岗位16~54岁),男性在16~59岁,平均每周在常住地居住五天以上的人口。并且,我们根据统计的惯例,要求适龄劳动人口还应当是本地的常住人口(否则不同地区就会产生交叉计算或漏算)。
就业人口——在某一特定的短时期内,居于就业年龄下限和就业年龄上限之间的经济活动人口,从事了一个小时以上的工作并且获得劳动报酬的所有人员。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就业统计的相关口径,首先把就业人口具体定义为在常住地的适龄人口中,在一周的时间内,从事一个小时以上有薪就业或自主就业的所有人。应当说明,对于“在一周的时间内,从事一个小时以上工作”即为就业的这个概念,我国学术界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很多学者认为这个就业的概念会夸大我国的就业人数,使调查失业率比实际情况偏低。因为我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实行的是低标准的工作制,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各发达国家。一周时间工作一个小时甚至都无法维持劳动者自身的基本生活水平(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失业率调查就采用了每周15小时的标准,但由此得出的失业率数据就会很高,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者能得出20%的调查失业率数据)。对此笔者认为一个比较合理也是我们在失业率课题中采取的处理方法是:一方面在问卷调查时给出“每周一小时以上有合法收入的偶尔工作”的选项,另一方面在确认失业的时候,并不将其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参照另一个问题“您目前的首要生活来源”的选项情况做交叉分析才最终确定其就业的状态。当然了,这只是一种解决方法,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出现。
失业人口——根据国际劳工统计大会的决议,统计中“失业”的概念与人们通常对“失业”的理解是有一定差异的。人们通常理解的失业概念大致可以表示为:“没有工作就是失业”。但什么情况叫“没有工作”,通常人们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有些自认为或被认为失业的人未必没有符合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就业收入。事实上,根据国际劳工统计大会的决议,结合我国的劳动统计口径和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将“适龄人口”的“就业”和“失业”的概念进一步划分为如下几个更详细的分类:①完全就业或充分就业——这与我们通常所称的“全日制工作”或“全职工作”的概念基本一致,当然无论是有薪就业还是自主就业都包括在内。②不完全就业或不充分就业——这种状态包括“非全日制工作”“不饱和的工作”或指“在某一特定的短时期内,从事一个小时以上”的“偶尔工作”。③自愿失业——即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非劳动力。根据前述,失业不仅是指没有工作的人员,而且必须是同时具有以下两个条件:正在“积极寻找”工作和“当前可以”参加工作的人员。而在实际情况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人员,他们“没有工作”但并不是“积极寻找”工作和“当前可以”参加工作的人员。实际上,这部分人员就可以划入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非劳动力范畴。虽然在实际调查中,这部分人往往也会根据通常的理解自报“没有工作”,但在我们课题的问卷中,专门对此设计了“您没有工作的主要原因”的问题,对于那些回答“体弱多病”“怀孕或带小孩”“工资太低”“工作太辛苦”“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员,我们就直接划入了“自愿失业”的范畴。应当指出,这部分“自愿失业”的人员,既不是真正的失业人员,也不是就业人员,他们实际上不参加失业率的计算(即既不算失业人员也不算就业人员)。④“真实”的失业——指具有一定的年龄条件,没有工作(包括有薪就业和自主就业)、正在寻求工作并且当前就可以工作的所有人。
注意在上述的“完全就业或充分就业”和“不完全就业或不充分就业”的范围内,从事一定的有合法收入的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就业的状态,譬如从事或具有某种形式的投资行为,取得“投资或利息收入”“房租收入”或者具有“其他的收入”即是。在实际调查中,这部分人往往会根据通常的理解自称“没有工作”,但在我们课题设计的问卷中,是可以将这部分人员提取出来的。可能很多学者或研究人员和我们的研究思路有些不同,但我们的研究是有足够的科学根据的,相关的数据研究也是基于这个思路进行的。为了以下分析的方便,我们需要厘清一些相关的概念。
(一)失业的类型
(1)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从字面意思来看,周期性失业源于经济周期的变动。当经济周期达到衰退(萧条)阶段,社会总需求下降,失业增加。所以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当经济周期达到快速上升(繁荣)阶段时,面对大好的经济形势,企业便会增加投资,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失业减少。
(2)自然失业(Natural Unemployment):自然失业是指某些难以避免的经济原因所引起的失业,现实中为2%~3%的失业率,很多研究资料对各个国家的自然失业率进行了测算,其测算值大多在4%以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不超过自然失业率,那么这个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自然失业率的意义在于,测算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达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当周期性失业不存在时,这个国家或者地区达到了充分就业,而达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
(3)隐性失业(Hidden Unemployment):在很多统计中,隐性失业者没有被定义为失业人员。虽然他们从事了劳动并且获得了劳动报酬,但实际上他们一周(一个月)得到的报酬很少,不能维持个人的正常生计或者是不能达到一个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这部分人是大量存在的。他们或者从事兼职劳动,这种劳动往往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不管是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还是经济衰退阶段,都会有这样的企业,为了尽力压低成本而雇佣一些没有劳动竞争力的人员,给予其的工资达不到法定水平。这样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或者当地的劳动力价格低于固定资本价格,当地的技术发展水平较低。
(二)失业产生的原因
造成失业的原因很多,因此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根据失业产生的不同原因,失业可分为:
(1)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因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是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使失业者能确实掌握就业机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率。
(2)结构性失业(Structual Unemployment):结构性失业是指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不一致所导致的失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存在失业的市场和存在岗位空缺的市场同时并存,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通常较摩擦性失业持久,因为结构性失业常表示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节性失业(Seasonal Unemployment):由某些部门的间歇性生产特征造成的失业叫作“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的失业。它通过影响某些产业的生产或影响某些消费需求而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农业、营建业与旅游业特别容易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4)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周期性失业的原因主要是整体经济水平的衰退;由于它是可以避免的,因而周期性失业也是人们最不想看见的。与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等失业状况不同,周期性失业的失业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是经济发展最严峻的后果,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所恢复。
(5)非自愿性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如果工资品(Wage-Goods)的价格相对货币稍有上升,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劳动总供给量和在此工资水平下的劳动总需求量都将大于现有就业量,那么劳动者就处于非自愿性失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