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为导论。本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主题、背景和意义;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方法及结构框架,以及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主要创新点。该章给出了本研究的主体框架。
第二章是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失业率概念及统计方法,以及我国失业率统计的现状。国内外学者对失业率研究的背景和现状,以及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失业的类型、失业率产生的原因等。本章还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失业率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及失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是中国失业率测量问题研究综述。本章从失业率统计的角度,讨论了失业率的统计口径,两种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学者们对“真实”失业率的估算情况,以及对失业率测算文献的述评。
第四章是关于中国调查失业率若干问题的思考。在本章中,针对社会各界对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诟病,以及将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混为一谈的观点,提出了“城镇登记失业率可以取代城镇调查失业率吗?”“我国的调查失业率到底有多高?”“实施调查失业率存在哪些困难?”等一系列比较尖锐的问题并展开了分析。
第五章是关于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失真现象的分析。在第五章中,我们根据长期认真细致的理论分析和参与失业率抽样调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存在着严重失真现象的重要观点,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了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被严重夸大,同时调查失业率被低估的奇怪现象,并找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规范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工作,并进一步实施城镇调查失业率进行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第六章是中国城镇真实失业率的数据构成。前述的各种方法,多以计量经济模型的分析为主。在本章中,我们通过对失业率计算公式的分解,广泛收集多方面的统计数据,根据统计数据之间的客观联系,对中国真实的失业率进行了测量和数据构成的分解,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第七章是关于失业预警若干问题的研究。本章介绍了失业预警的概况和研究现状,提出了用扩散指数法预警模型对中国失业率进行预警分析、建立中国失业率预警系统的设想。在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中国失业率预警模型,又结合四川省成都市的失业率实际调查数据,对以后的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八章是中国城镇失业率水平的调控目标区间研究。本章首先论证了适度失业的概念,提出了对失业率进行区间控制的重要意义。针对国内目前对失业率的研究基本上都是进行上限研究,很少进行区间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最优适度失业率区间控制的构想,并选择了非线性的双门限回归分析模型,对中国失业率进行了适度区间估计,找出了中国失业率最优适度控制的上下限,对提高中国失业率分析的研究水平做出了贡献。
第九章是马克思失业理论现实意义的实证计量研究。本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学术界对我国失业现象的认识发展过程,并回顾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经典论述。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近期的现实经济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验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理论,得出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仍是影响我国失业率的主要因素的重要结论。此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建议。
第十章是关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失业率关系的研究。在本章中,我们首先阐述了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然后,通过相关理论推导与分析,对失业率与居民收入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导致城镇失业率升高的直接原因的结论。之后提出了关于失业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问题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第十一章是对“奥肯定律”的再认识。“奥肯定律”是反映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的重要定律,但学术界对“奥肯定律”是否适用于中国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也对此做了必要的分析和研究。
第十二章是《成都市2010年社会失业率抽样调查》的案例分析。在本章中,我们根据本课题负责人亲身参与主持成都市2010年社会失业率抽样调查的调研方案设计、跟进调研执行、主持数据处理和调研分析报告的撰写的全过程,利用大量详实的调研数据,结合关于失业率理论和统计方法,揭示出中国失业率统计调查的诸多问题,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珍贵的数据,为中国失业率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