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率若干理论与应用问题研究:以成都市失业率抽样调查实证分析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国内外关于失业率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

(一)国外的研究情况

失业的产生原因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率问题的研究基本可分为以下派别,不同派别的研究各有所长,其理论有着自身的特色。

(1)古典经济学派。19世纪初,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派失业理论的基石。马歇尔和庇古等人则认为市场的供求状况可以对产品价格和工资进行调整。这些学者认为,不管是经济繁荣还是经济衰退,市场都能够自由地调整产品的价格和劳动力价格,进而影响就业,使得在长期就业方面总能够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因此,不需要政府参与到社会经济中来。

(2)凯恩斯学派。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西方发生了空前规模的失业,古典学派的理论被怀疑。凯恩斯假定“工资刚性”,提出了“充分就业”和“非自愿失业”的概念,在解释失业时采用了“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三个心理规律。他认为市场力量自身无法提供足够的需求,主张国家干预,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以减少失业。

(3)发展经济学派。发展经济学派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就业理论。刘易斯以农业中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为前提,提出二元经济结构,认为工业化是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唯一途径,故而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而托达罗则侧重劳动力转移下的就业问题,强调要通过发展农业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真正改善农民的生活。

(4)新古典综合学派。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困难,相继陷入了“滞涨”困境,凯恩斯的理论已经无法继续主导各经济流派。以托宾、杜贝生等经济学家为代表,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结构失业”问题。托宾宣称,单单靠财政和货币政策解决复杂的失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用劳动力市场和各种人力政策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充分就业。

(5)新凯恩斯主义学派。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最大化原则和理性预期假设,以复兴原有凯恩斯主义为信条,着力研究各类市场问题。该学派认为政府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必要的。

(6)反古典经济学派。20世纪90年代,以物布莱茵达和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反古典经济学派在就业问题上强调:在保证企业自有用人和求职者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在保持企业活力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国家应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世界各国在失业问题研究中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平衡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在2004年,Claire Harasty在《欧洲与亚洲和太平洋国家就业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成功经验》中对各国就业政策成功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很多成功的经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2003年的工作报告中指出了成功的就业政策应当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性政策。2006年的《经合组织就业展望:促进就业与收入(2006)》报告进一步指出,改善各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必须以以下四大支柱为基础:①制定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②消除劳动力市场参与和谋职方面存在的障碍;③调整就业法规和工资制定方法;④改进职工技能。

(二)国内的研究情况

1.有关奥肯定律的研究

奥肯定律已经成为研究失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它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的,是描述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经验关系的规律。即当实际GDP的增长率相对于潜在GDP(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将会上升大约1%;当实际GDP的增长率相对于潜在GDP上升2%时,失业率将会下降大约1%。潜在GDP的概念也是由奥肯首先提出的,是指在保持物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国的经济所能生产出的最大产值,也可以称其为充分就业GDP。吴宏洛(2003)分析,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时期,各种特殊的因素导致了奥肯定律在我国失灵。常云昆等(2004)分析,中国企业的有效失业率过低,导致奥肯定律在我国失效。解本友(2005)认为“奥肯悖论”不断延续的原因是,政绩导向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对于许多官员来说,他们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而是为了完成上级政府对自己的政绩考核,有些甚至是为了给自己牟私利。

有些学者认为:失业率统计口径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奥肯定律的理论应用在中国出现了偏差,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邹薇(2003)用就业人口总数去代替城镇登记失业率,构造出中国式的“奥肯定律”,得到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奥肯定律存在的结论。龚玉泉和袁志刚(2002)通过分析社会有效失业量,得到以下结论:较高的经济增长可以带来相应的就业量的增长,他们指出加快经济增长对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李俊峰(2005)研究的角度是有效就业,他通过建立奥肯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动机制在我国也是存在的。孙立(2006)引入就业人口指数,认为隐性失业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经过拓展的奥肯模型去解释,并得出了相应的拓展奥肯系数。

2.有关自然失业率问题的研究

在国内,对自然失业率问题的研究较少,文献中对自然失业率的概念使用较为笼统,但已有的研究肯定了对自然失业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蔡昉等人(2004)认为,对失业率的分解和对自然失业率的量化,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分析中国失业率变动的构成及其性质的变化,因而对治理失业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穆熙和肖宏华(2000)认为,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自然失业率实际在发挥着某种“预警”的控制作用,是指导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指标,其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治理失业;自然失业水平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成本和效果,也是实施货币政策的前提和关键,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通货膨胀的控制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因此要建立起科学的失业率预警体系,首先必须做好对自然失业率的研究,算出一个国家的自然失业率,以此为标准来设置预警。穆熙和肖宏华(2000)曾尝试着采用国际比较法对中国的自然失业率做出估计。他们选择美国作为比较的对象,近似地推算出中国的自然失业率。蔡昉、都阳和高文书(2004)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三角模型(Staiger, Stock和Watson,1997),利用动态回归方法估计出了自然失业率的稳定值。

3.目前我国关于真实失业率测度方法的研究

一是周天勇的适度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推算法。周天勇根据数据算出我国平均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然后根据相关公式推算出真实城镇失业率。

二是富余劳动力估算法。王诚在《经济增长中的失业及其治理》中介绍在失业规模的计算上,应当将估算的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城镇失业人员直接加总。由于对两类富余人员的估算方法和调查数据的来源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的差距,最高的失业率达到20%以上。

三是采用抽样调查和利用人口普查资料推算我国真实失业率数据。张车伟对失业及失业率的定义、测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他认为,我国在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基本遵循了ILO推荐的就业和失业标准。

四是德尔菲调查法。姚裕群和莫荣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的《我国城镇失业率已进入风险区》中首先用德尔菲调查法,在2000年7月到2001年6月期间,对50位来自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城镇失业率已达到7%,预计此后一两年将有小幅度的增加。

4.失业率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不同程度的失业率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不同,国家和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也完全不同,所以要清晰地认识失业率对社会的影响。下面主要讨论高失业率和适度失业率的影响:

(1)高失业率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高失业率的存在必须要引起人们的警惕,因为它的存在会给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是高失业率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根据奥肯定律,当经济增长率上升(下降)时,失业率就会下降(上升),失业率的变动方向刚好与经济增长率相反。这种关系具体化为数字:当GDP下降3%时,失业率就会增加1%;反之,当GDP增加3%时,失业率就会减少1%。二是高失业率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很多调查显示,犯罪率和失业率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失业问题经常会发生在相对稳定的小部分人身上,这些人由于经受不住打击,容易产生心理严重失衡、越轨、犯罪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次出现失业率高峰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批知青返城造成城镇沉重的就业压力,很多有能力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次失业率高峰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在80年代犯罪率大增。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批农民成为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城务工,形成了民工潮,导致第二次失业高峰出现,犯罪的主体也由青少年变成了成年人,而且犯罪率长期居高不下。而90年代以来,职工下岗现象频繁出现,大批职工失业,又出现了第三次失业高峰,社会犯罪问题也更加严重。三是高失业率会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增加贫困人数。近年来,我国的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自从2001年开始统计局就没公布过基尼系数,而联合国数据估测2011年中国基尼系数将突破0.55。在我国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有些破产、停产的企业的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只能领到很低的失业保险金或者救济金,只能勉强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2)适度失业率对经济和社会的正面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率过高是有害的,零失业率也是不现实的,适度的失业率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适度的失业率可以使单位的部分过剩人员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进而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组。当前我国也正在积极鼓励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和一些新兴产业来吸收部分过剩人员,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形式、多渠道地逐步把大量下岗人员转移到那些劳动力短缺的行业和新兴的行业。适度的失业率还能让在业人员和失业人员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使他们不断地提升自己,从而促进社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业人员为了能够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会不断加强对技能的训练,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可能会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样,失业人员为了能够找到新的工作,更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能力。而劳动力资源的重组更新也能够更加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和资源,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二是适度的失业率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实现经营机制的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和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必然会导致以前存在的大量隐性失业现象显性化,从而消除企业内部很多不必要的资源和劳动力的浪费,节约各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将会使企业不断发展扩大,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来吸收社会劳动力,使得更多的失业人员能够重新上岗,更多在寻找工作的人能够尽快安定下来好好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我们的社会经济能够实现良性循环。

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调整就业形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可是我国的现状是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而自然资源却相对匮乏,整体经济还不够发达。因而把失业率降到过低点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太低的失业率也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结果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可以大致参考发达国家提出的失业率标准,制定自己的适度失业率标准。

为了达到保持适度失业率的目标,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失业监控预警指标体系,即通过一系列对失业率变化具有灵敏反应能力的指标进行对失业率的监控,以便能在风险因素加剧但还未产生明显危害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使得政府能够及时掌握风险信息,尽快采取预防措施,使风险因素在还未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实际损失前消失,从而避免对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