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协调发展研究”(15BJY110)的阶段性成果,是在我指导的2015级产业经济学研究生杨荷硕士学位论文《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人口-空间协调发展研究》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杨荷的硕士学位论文获评重庆工商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17年,本书作者杨荷获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科研标兵”荣誉称号。2018年,杨荷考取了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曾蓼获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考取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14年3月,国家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导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
商贸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在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在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中,在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建设中,其作用不可或缺。商贸流通产业是否能够与人口、空间协调发展,直接决定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率高达54.24%,但是商贸流通产业增加值仅为4.47万亿元,占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的15.7%,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发展的高速度明显不匹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人口与空间如何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在分析2002—2015年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商贸流通产业、人口(指“人口集聚”)与空间(指“土地环境资源承载力”)三个系统的包含12个准则层、32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进而得到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商贸流通产业、人口与空间的综合发展指数。本书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为研究对象,将商贸流通产业、人口与空间的综合发展指数引入耦合协调模型,计算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人口与空间两两间的耦合协调度以及三者的综合耦合协调度,总结三者耦合协调的时序特征和空间特征。本书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为研究对象,以人口、空间与商贸流通产业综合发展指数及其二级指标作为研究数据,分别构建面板数据一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省(市)人口、空间的发展与商贸流通产业的相互静态影响效应。本书以长江经济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人口、空间与商贸流通产业综合发展指数及其二级指标作为研究数据,分别构建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整体人口、空间的发展与商贸流通产业的相互静态影响效应。本书以长江经济带整体人口、空间综合发展指数作为研究对象,构建面板VAR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整体人口、空间的发展与商贸流通产业的相互动态影响。
结论表明,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人口与空间综合发展水平都在不断提升。从时序特征上看,商贸流通产业-人口-空间在2002—2005年、2006—2009年、2010—2015年三个阶段的协调演进以人口的发展为主导力量;从空间特征上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商贸流通产业-人口-空间的协调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形成了以长三角地区为“中心”,以上游成渝经济区、中游城市群为“外围”的阶梯式高水平协调发展带。长江经济带人口、空间的发展基本上对商贸流通产业产生正向促进作用,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对人口、空间发展也基本上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人口、空间的发展对长江经济带不同省(市)商贸流通产业的影响是不同的,长江经济带不同省(市)商贸流通产业对人口、空间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反映人口、空间发展水平的不同因素对长江经济带整体商贸流通产业的影响不同,反映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同因素对长江经济带整体人口、空间发展的影响不同;人口、空间的发展对商贸流通产业的影响是一个动态过程;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人口与空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不只表现为三者的耦合协调程度,还表现为三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关系。本书从商贸流通产业与人口协调、商贸流通产业与空间协调、人口与空间协调三个方面,提出路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
学无止境,愿她们在学术的道路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孜孜以求!
本书获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商贸流通团队资助项目(CJSYTD201701)的资助。
曾庆均
2019年5月1日
于重庆工商大学厚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