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财务管理的原则

财务管理的原则是指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管理的基本准则。财务管理的原则是对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规范,体现了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从财务管理具体实施的角度来讲,其主要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资金合理配置原则

资金合理配置是指通过资金活动的组织和调节来保证各项物质资源具有最优化的结构比例关系。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围绕企业全部资金的运用而展开的,通过对资金的管理,形成企业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源,其目标是使得各种物质资源具有最优化的比例关系。从资金的占用形态来看,资金先从货币资金开始,然后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的形态,它的每一次转化都是一种形态的结束和另一种形态的开始。因此,资金的运动具有继起性的特点。从资金的占用形态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上来看,各种形态的资金同时分布在供、产、销各个生产经营过程中,这是由生产经营的连续不断决定的,由此可知,资金的运动又具有并存性的特点。

如上所述,资金在占用形态上和空间上体现出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重要规律。只有将企业的资金按合理的比例配置在不同的生产经营环节,才能保证资金运动的继起和并存,才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企业的银行存款过多、库存产品滞销、应收账款迟迟不能收回,而企业又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那么企业的生产经营必然不能顺利进行,企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因此,通过资金的合理运用,实现企业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成本效益原则

财务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是指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花费与所得进行比较分析,对经济行为的得失进行衡量,使成本与收益成正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即经营活动需要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要为这个目的服务,必然要讲求成本效益,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所谓成本效益观念,就是财务管理要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考察成本高低的标准是产出(收入)与投入(成本)之比。该比值越大,说明成本效益越高;反之,说明成本效益越低。考察成本应不应当发生的标准是产出(收入)是否大于为此发生的成本支出,如果大于,则该项成本是有效益的,应该发生;否则,不应该发生。举例来说,企业在筹资活动中,有资本成本大小的比较问题;企业在投资决策中,有投资报酬率的对此分析问题;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有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的对比分析问题。企业的一切成本、费用的发生,最终都是希望获得收益,通过它们的对比分析,从而进行财务决策。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广为应用。

三、收益风险均衡原则

收益风险均衡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对每一项具体的财务活动都应全面分析其收益性和安全性,按照风险和收益适当均衡的要求制订财务方案,在实践中趋利避害,力争做到将风险降低的同时能取得较多的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活动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一般而言,低风险只能获得低收益,高风险则往往可能得到高收益。例如,在流动资金管理方面,持有较多的现金可以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减少债务风险,但银行存款的利息很低,基本上是没有收益;在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中,投资债券要比投资股票的风险低,但投资债券取得的收益往往低于投资股票取得的收益。因此,不管是对投资者还是对受资者来说,都要求收益与风险对等,即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也越高。企业财务管理中应对决策项目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权衡,以便选择最有利的方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密不可分。不同的财务活动中存在着不同的财务关系,如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可能涉及与投资者或债权人的利益关系;在投资活动中,涉及与受资者的利益关系;在经营活动中,涉及与经营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因此,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应当协调好投资者、债权人、债务人、经营者等的经济利益关系,在维护有关方合理权益的同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各方步调一致地为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而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好各利益相关方的经济利益关系时,一定要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顺利、高效地运行,同时还要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政策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