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第十一届会计学院院长论坛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以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为抓手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

——以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

杨志强

(广东财经大学510320)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以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抓手,按照专业认证的“五个度”(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贯彻“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从课程体系重构、专业方向细分、教学方式重构以及优化师资队伍素质和结构、协同创新等方面着手,针对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标”建设,可以实现会计学专业的内涵式发展,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关键词】专业评估 专业认证 会计学专业 人才培养

一、引言

高等教育认证(Accreditation)最早起源于美国,是一种资格认证。该认证可对达到或超过既定教育质量标准的高校或专业给予认可,协助院校和专业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专业认证已在国际上行之多年,是得到广泛采纳的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与途径。2015年12月,我国首批经管类专业认证试点启动,44名教育界、行业企业专家对西南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等7个专业点开展了现场考查。2016年12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接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第三级)暨全国首家中俄联合国际专业认证,并在2017年顺利通过。这标志着中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建设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涵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万多个专业点,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了标准才能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问责。”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下一步将依据《标准》做好“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工作,这为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是广东财经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自办学以来,会计学专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建设成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ACCA)实验班是广东省唯一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也是经过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全球总部认证的华南地区唯一的黄金级培训结构。

但是,随着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智能化趋势凸显,管理会计、财务共享、信息系统审计(IT审计)等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培养手段越来越受到挑战。另外,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为广东财经大学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专业认证是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的“组合拳”之一,以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为抓手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状分析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高校履行职能的基础平台,属于改革最关键、最迫切、最受关注的环节。从专业建设切入抓改革,既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提纲挈领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作用,又不会产生抓手太大、太空而难以落地的弊端,可以以此为“牛鼻子”。在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学科分布体系中,由于学科分布很细,时下会计学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点管理会计归属于财务管理专业,IT审计归属于审计学专业。这两个专业已经发展成为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和广东省综合改革示范专业,取得了很多专业建设的成果。但是,作为广东财经大学的名牌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会计学专业就新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来说,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亟须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会计的第三次变革在悄然而至,在“大智移云”和新技术革命下,会计职业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会计环境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财务机器人已成为未来趋势。我们不能让学生和机器人争饭碗,就要在课程体系中体现这种转型,提高学生竞争力。二是大型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已成常态。共享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把财务的基础业务转换成流水线,对财务基础工作的人员的需求量将大大将少,我们必须在专业课题体系和教育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从低层级财务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向高层级管理会计工作转型。三是小企业会计外包已是必然选择。小企业不再设专职会计,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又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专业性。我国众多小微企业需要会计服务。这种供给的结构性过剩和需求缺口的矛盾在互联网时代将有机会得到解决,因为互联网可以为建设会计服务外包模式提供平台。基于以上会计环境的改变,未来会计学专业边界将越来越模糊,专业融合是一种趋势;传统财务会计将逐渐缩小比重,重在助力企业“创造价值”的管理会计将成为主流。

回顾会计学专业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专业口径太窄,无法满足跨界融合的要求。当前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就会计论会计,课程结构不合理和教学内容陈旧滞后导致学生无法适应会计实务不断发展的需要。例如,课程之间相互孤立,过分强调与会计相关,专业太窄,划分太细。二是教学手段落后,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四通八达,课堂已不是唯一渠道。我们应借助互联网,整合全国优秀的教学资源,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综上所述,我们亟须在当前的环境下对专业教育进行对标重构。

三、会计教育教学优化目标

专业既要考虑学科基础又要适应社会用人的需要,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融合的结果。会计学专业作为社会职业,必须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并紧跟科技发展对会计技术与方法革新的驱动。

(一)传统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的对标重构

在当今的“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社会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要求已经发生改变,传统的会计学专业面临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重构,因此必须调整课程体系,促进“跨界”培养。具体来说,我们应在原来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审计学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加入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以及战略管理、投资金融、商业模式、国际法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培养能够将大数据理论和分析技术用于搜集与分析各类财务数据并能够准确有效地展示和诠释数据处理结果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二)传统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对标优化

我们要努力实现传统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优化。在教学方式方面,我们要实现理论与实务交叉,线上与线下结合,师生联通,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同时,我们可以整合全国的优秀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先做相关知识的准备。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多媒体、交互式、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要紧密结合经济环境和商业逻辑,讲深讲透基本原理;使专业知识与时俱进,不局限于课本;使课堂案例能够反映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

(三)细分专业方向

我们要努力实现因材施教,专业方向细化为注册会计师(CPA)、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大数据与信息化会计、税务会计、政府会计等。其中,大数据与信息化会计涉及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财务软件、数据库等相关课程。

(四)提升和优化师资队伍素质与结构

我们要努力通过引进新生力量和持续培育现有师资队伍两条路径,使教师角色实现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输者到多维的开阔视野、激发思维、启迪心智、培养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的引导者、组织者、编导者的转变;通过不断引入校外实务界专家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兼职教师和实践导师,打造一支适应会计学专业培养需求的校内专职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五)协同创新和协作育人同步协调发展

我们要努力通过与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推动建立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平台与机制,减少会计学专业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实务工作的差距,进一步推动“订单”合作模式、教学见习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双师制”等的落地和实施,并建设和完善平台自评估机制。

四、会计教育教学优化“对标”路径探索

(一)会计学专业办学定位与目标的对标方法

1.加强社会调研,适时优化专业建设方案

为了提高专业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我们将通过三种途径加强与实务部门的对接:一是深入实务部门开展调研,详细了解实务部门对“财会审”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二是邀请实务部门专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人才培养方案能更好地体现社会需求;三是邀请实务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体现需求导向。

2.强化师资培训,增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我们必须加强专任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培训专业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会计学院为师资培训提供资助,建立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在有条件的实务部门建立教师社会实践基地,促进教师实践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化。

3.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我们要加大“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力度,以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创新实验区为基础,引入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高校合作项目,使平台建设水平得以提升。我们要积极与国外高校建立联系,争取与条件成熟的国外高校合作办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我们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国外访学进修,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促进办学的国际化。

4.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创新学科专业建设

我们要加大力度引进具有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的教师,开设信息化相关专业(方向)。我们要根据信息技术发展优化已有专业(方向),对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信息化改造。我们要加大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大力提倡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和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将教师从繁重的琐碎工作中解放出来,释放创新活力。

5.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与实务部门的协同创新力度

我们要细化已有协同创新平台的具体工作方式和内容,形成制度,强化落实。我们要多方面联系实务部门,新增若干协同创新平台,切实开展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我们要拓展协同创新的路径,开展引进会计师事务所进校园的工作,加大创新创业和实践实习的力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努力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和产教融合,实现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实务部门多方共赢。

6.加大办学投入,为全面实现办学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要多方面筹措办学经费投入,提高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一是通过争取项目立项的形式获得财政资金支持;二是利用合作办学、协同育人途径获得社会资金投入;三是营造良好的捐资助学氛围,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形成良好的捐资助学文化氛围。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对标方法

1.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校院两级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是会计学院未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会计学院应确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思路,提高对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完善人才引进的程序,加大对引进人才的管理与考核。人才引进应坚持优势专业与紧缺方向优先、个人素质与教研业绩并重、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并重的原则,通过有效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进一步优化会计学院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推动会计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开展。

2.培训和引进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知识结构

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会计学院需要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加强复合型、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增加会计信息化实验人员比例,以适应专业改造的需求。

3.多渠道增加教师海外研修机会

会计学院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科研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国际化交流,支持教师参与海外进修培训和会议交流,支持教师与海外交流单位形成协同合作关系。

4.努力推进创新创业和实践培训工程

为配合“双师型”教师和实践型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既要关注“硬指标”,也要关注“软指标”建设。具体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在“硬指标”方面,从评聘、考核等方面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考核、鉴定等途径获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

(2)在“软指标”方面,制定了一个包括教学、实践实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双师型”考评制度,激励教师向“双师型”方面转化,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3)不断创造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定期安排教师到实践基地调研学习。

(4)鼓励教师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引进会计师事务所进校园,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其他行业、职业组织(如ACCA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认证等)的协同合作等。

5.努力推进本专业科研能力水平提升工程

为进一步推进科研能力水平提升工程,以科研促教学水平提升、以科研促业务水平提升,我们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相关研究平台和科研团队的辐射效应,带动专业教师科研水平再上台阶。

(2)做好科研项目的培育工程。

(3)大力搭建校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对此,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学术会议、拓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等。

(4)推动会计学院中青年领军人才的科研带动作用,鼓励按照研究方向、学术梯队、年龄与职称结构等标准,自愿形成互相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氛围。

(三)教学资源供给的对标方法

1.教学经费问题的解决措施

(1)根据内外部环境,拓展增收渠道,保证教学经费稳步增长。

(2)建立教学经费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定期开展绩效评价,促进教学经费使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2.教学设施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教学设施和资源建设,包括会计系办公室、研讨室、实验室、图书、数据库、软件等,提高教学设施利用效率。

(2)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制度,硬性约束与激励相结合,促进教学信息资源建设。

3.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快专业设置改革步伐,面向实务部门和其他高校开展广泛调研,优化专业设置,适应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

(2)形成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和执行的制度,提高培养方案的前沿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4.课程和教材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1)重点培育基础好的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共享课程、示范课程、慕课等课程资源的建设,激励有条件的课程全面建设信息资源。

(2)修订教材建设规划,优化教材编写团队,形成合理分工机制,调动教师教材编写的积极性。

5.利用社会资源问题的解决措施

(1)细化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具体工作方式内容,形成制度,强化落实;积极拓展社会资源渠道,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2)加大接受社会捐赠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捐资助学氛围,逐渐形成捐资助学的文化。

(3)加强与广东省内高校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资源的共享力度,积极参与校际活动,提高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教学改革的对标方法

1.针对核心课程建设滞后的改进措施

(1)注重师资培训,持续提升教师的核心专业课程建设能力。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大力鼓励教师在国内外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教师对核心课程的把握能力。例如,针对近年来会计准则经常发生变动的情况,我们邀请暨南大学石本仁教授到学校做了“金融工具”“收入”等准则的培训,做到尽管课程不能及时更新,但教师给学生讲授的内容都是最新的。

(2)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做到课程建设落实到人。课程建设一定要有专人负责,这样才能落到实处。对于各个专业的主干课程,我们都确定了相应的责任人,负责课程的建设、教材的编写、教研活动的开展等。

2.针对教学管理环节的改进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我们制定了合理的排课制度,统筹考虑会计学院教师的课时负荷和特定需求,做到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2)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议,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态,将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教学管理要求及时传达给各位教师。

3.针对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

(1)通过相应机制建设,加大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2)多渠道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反馈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引起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视和理解。

4.针对教学实习实践环节的改进措施

(1)加强对实习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我们针对实习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实习现场检查,使教师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实习实践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的指导和监督。

(2)完善实习实践教学工作机制,以保证实习实践教学的效果。学习实践教学工作涉及多方面的配合,我们加强实习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和检查工作,协调和完善沟通机制、观察和考察机制等,使实习实践教学顺利进行,产生真实的效果,并且可以记录和鉴别其真伪。

5.针对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水平的改进措施

(1)建设慕课课程,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如目前已经开始了“会计学”课程的慕课录制工作,未来进一步增加相关课程建设。

(2)引进和使用最新的代表信息化发展方向的教学管理软件。例如,有些在微信中使用的应用程序具有在移动终端中进行点名、答疑、布置作业、考勤、讨论等功能,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已经开始计划在教师中进行介绍和使用。

6.针对第二课堂的改进措施

(1)针对以前都是以学生为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不足,我们通过邀请校内外的教师及专家,介绍专业领域和实践中的最新动态,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2)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赛事活动。我们加大对比赛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措施,让师生都有动力积极参与到比赛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教学质量保障的对标方法

1.实施“教学模式优化工程”,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方法保障

(1)开展分类教学改革。

(2)建立科研与教学互动的常态化教学模式。

(3)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互动式教学方法改革。

(4)启动“教授日”活动,建立业界和学界的互动。

2.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工程”,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条件保障

(1)构建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遵循“基础知识-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创新实践”的顺序,将实践教学贯彻在本科教育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

(2)继续建设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完善校外实践活动。

(3)内外兼修,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

(4)以“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为抓手,落实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

3.启动“教学管理改革工程”,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证

(1)充分发挥会计学院教学督导组的作用,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推行“360度绩效评估”机制,构建教师多元评价制度。

(3)启动“末位戒勉机制”和“教学激励机制”,构建教师教学奖惩体系。

(4)“三大课堂”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构建学生自主管理和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结论

本文认为,现阶段会计学专业应当以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为抓手,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开展专业认证,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贯彻“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五个度”进行对标建设:第一,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第二,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第三,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第四,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第五,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对标“五个度”的目的是引领会计学专业发展方向、确立专业质量标杆,根据“一追求、二突出、三提高”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以评促强,追求卓越;突出学生中心,突出持续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质量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