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改革目标与实施路径
【摘要】本文在对广东省会计人才供求情况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对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进行了系统设计,在此基础上对会计教学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展开全面研究。
【关键词】民办高校 会计学专业 综合改革
一、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必须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以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为导向,促进会计学研究生教育逐步向以应用型专业学位教育为主转变。财政部出台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各类高级会计人才总量将增长50%,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着力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同时,重视会计从业人员、会计初中级人才的培养,促进会计人才资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队伍。
民办高校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弥补了公办高等教育的不足,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办学方式。一般而言,民办高校设立的时间都比较短,在管理制度、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基本上都是复制母体院校的相关制度而形成。民办高校必须紧盯市场需求等办学特点决定了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和社会基层组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
会计学专业作为当今社会需求最旺盛的专业之一,其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在各民办高校通常都是最大的,因此也是办学规模和培养质量矛盾最为突出的一个专业。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应用性、复合型会计人才,增强本科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是民办高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这些素质应通过什么手段来培养和提高,当前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应具备什么样的办学特点,都是摆在独立学院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办学特点及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全面推进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全面优化会计学专业教育模式,进而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会计人才。
二、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教育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分析
为推进会计学专业教育综合改革,深入了解华商学院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课题组设计了两组调查表,并面向华商学院2017届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及毕业生所在单位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44份,回收有效问卷1220份,回收率98.07%。问卷内容主要围绕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情况展开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毕业生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师素质满意度分析表 单位:%
1.对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认可度分析
数据显示,只有6.72%的毕业生完全认可现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64.13%的毕业生基本认可,23.75%的毕业生部分认可,另有5.4%的毕业生不认可现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其原因主要是现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公办院校或研究型院校的培养目标高度相似。
2.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的认可度分析
数据显示,只有1.22%的毕业生完全认可现行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47.12%的毕业生基本认可,44.29%的毕业生部分认可,另有7.37%的毕业生不认可现行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认可和不认可的学生超过半数。其中,大多数毕业生认为现行课程体系同类课程占比过高;专业课程中无实践意义的课程占比较高;此外,实践类课程的课时也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3.对教学内容的有用性认可度分析
数据显示,只有2.37%的毕业生完全认可现行教学内容都具有有用性,52.34%的毕业生基本认可,36.76%的毕业生部分认可,另有8.53%毕业生不认可现行教学内容具有有用性,部分认可和不认可的学生超过半数。
4.对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认可度分析
数据显示,只有5.47%的毕业生完全认可现行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的先进性,54.12%的毕业生基本认可,34.17%的毕业生部分认可,另有6.24%的毕业生不认可现行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部分认可或不认可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准则变化太快,教材和教学内容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此外,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现实中用到的不多也是一个原因。
5.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先进性认可度分析
数据显示,仅有0.01%的毕业生完全认可现行会计学专业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先进性,45.12%的毕业生基本认可,51.72%的毕业生部分认可,另有3.15%的毕业生不认可现行会计学专业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先进性,部分认可和不认可的学生超过半数。其中,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没有与时俱进,未能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以及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6.对仿真模拟教学条件认可度分析
数据显示,高达25.20%的毕业生完全认可学校的仿真模拟教学条件,63.15%的毕业生基本认可,10.75%的毕业生部分认可,另有0.90%的毕业生不认可学校的仿真模拟教学条件。原因是学校的跨专业仿真实习条件在国内相对领先。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仿真实习软件与实际工作场景的模拟程度不高。
7.对实践基地认可度分析
数据显示,只有4.22%的毕业生完全认可现行实习基地的作用,43.18%的毕业生基本认可,47.22%的毕业生部分认可,另有5.38%的毕业生不认可现行实习基地的作用。原因主要是实习基地数量有限,接纳的实习生远远达不到要求。
8.对教师专业素质认可度分析
数据显示,有17.20%的毕业生完全认可现行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57.20%的毕业生基本认可,19.80%的毕业生部分认可,另有5.80%的毕业生认为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相对而言,认为教师专业素质较高的学生高达74.4%。原因在于现行教师队伍中,聘用的来自公办高校的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发挥了重要作用。
9.对教师上课质量认可度分析
数据显示,只有19.30%的毕业生对教师的上课质量评价较高,51.02%的毕业生基本认可,24.7%的毕业生部分认可,另有4.96%的毕业生认为教师上课质量不高。总体来讲,被调查学生的绝大部分(70.34%)认为教师的教学质量较高。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质量不能满足其要求。原因是教师队伍中,教学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居多。
10.对教学条件、教学资源认可度分析
数据显示,只有11.20%的毕业生对教学条件、教学资源认可度较高,59.10%的毕业生基本认可,25.20%的毕业生部分认可,另有4.50%的毕业生对教学条件、教学资源认可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学校的上网条件较差,学生较难利用手机或在教室利用互联网获取学习资料。
(二)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会计学专业是民办高校招生人数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专业之一,但在专业建设上却迟迟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难以满足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民办高校属于本科教学较为基础的层次,学生的入学分数相对较低,培养的人才以应用型为主,教学模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大多数民办高校创建时间短、发展速度快,很多民办高校基本上都是照搬照抄母体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往往偏重理论教学,强调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未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导致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民办高校属企业序列,教师待遇不高而工作量大,并且选址大多远离市中心,交通不便,导致民办高校的教师力量整体偏弱。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由于民办高校的选址一般都远离市中心,交通不便,加之工资待遇没有优势,很多教师选择独立学院就业只是权宜之计,当有新的选择或工资待遇更好的工作时,都会选择离开。二是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人居多,缺乏经验,没有高等学校的文化传承。三是民办高校具有的企业性质使追求稳定和体面工作的高学历年轻教师不愿意进入此类高校任职。从目前的情况看,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由“本校年轻教师+外聘教师”及“退休的老教师+刚毕业的新教师”构成。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上失衡,没有承上启下的中间力量。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教学中的随意性大,能够沉下心来进行教研、教改的教师人数偏少。
3.教学内容脱离社会需求
民办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基本上是模仿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而教材要求选择教育部统编教材,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责任心、道德感的培养,使得学生职业道德水准普遍低下。
4.教学质量相对较低
由于民办高校招生规模增长过快,专业方向调整过快,而师资培养、学科建设方面严重滞后,影响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很多民办高校的情况是该开的课能开就行,忽视教学流程的严格监控。由此也出现了外聘教师的管理问题、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的关系问题、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待遇的比较问题、外聘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问题等。学校教研活动较少,潜心研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的人少,教研活动走过场的人多,由此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很多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教学实验、实践环节不能满足要求
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多的仿真模拟实验条件和较多的社会实践锻炼。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民办高校的仿真模拟实习条件相对较差,学生实习时间短,且大部分是走过场、搞形式,甚至是假实习、真放假。即使学生在实习单位工作也会因其保密的需要而得不到实际的锻炼。
6.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民办高校在学生来源与去向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既是由生源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也是社会分工要求需要的。因此,民办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应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各民办高校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模仿普通高等院校而建立的,办学层次单一,未能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设计,未能形成自身的特色。
三、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设计
(一)民办高校会计教育的劣势与优势分析
民办高校与同类公办院校相比,办学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生层级固化。民办高校属三本院校,在现有招生体制下,其招生分数相对固定,所招学生文化素质差异性降低。
(2)自费教育,学生学费相对较高。以华商学院为例,学生每年学费高达23500元,是同类公办院校的5~6倍。高收费的最终结果就是阻碍优质生源,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优质生源。
(3)营利性办学性质导致学校投资人不愿将办学盈余过多地用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无法比肩公办院校。
(4)照搬公办院校模式,教学管理、专业设置照搬同类公办院校,难以形成特色。
(5)民办教育较少到得到国家资金,在课题申报方面缺少财政支持。
然而,世界上最著名的高校很多都是民办高校,因此民办高校也必然有其自身优势。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规划自由度高,可尽早明确战略发展方向。
(2)可迅速集中力量发展重点学科、重点专业。
(3)可依据市场规律,调整专业和招生规模。
(4)学生转专业自由度大,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5)管理效率高,院系领导和优质师资的选聘不需要太复杂的程序。
(二)华商学院会计学专业建设基础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于2006年设立会计系并开设会计学专业。会计学专业成立当年,招收本科生人数374人。2007年,会计学专业增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2012年,会计学专业又增设金融会计方向。2013年年底,华商学院初步形成了以会计学专业为主体,下设会计学、注册会计师、金融会计三个专业方向的会计学专业学科体系。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会计学专业已经组建了一支理论水平较高、热爱教学工作、改革意识较强、结构较为合理、教学质量较高的教师队伍。截至2013年年底,会计学专业有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中级职称教师34人,其他29人;教师中有博士6人,硕士26人,其中在读硕士8人,其他48人。教师队伍治学严谨,教学、科研能力较强,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会计学专业于2012年已完成中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院级重点课程建设,于2013年完成高级财务会计学院级重点课程建设。2012年,财务管理学获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立项。2012年,会计学专业通过广东省教育厅的学位授权评估,并于2013年通过教学状态评估。2013年,华商学院将会计学专业正式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前期所做的工作及其积累的经验,为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华商学院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企业对会计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层次的具体要求的调研。
(2)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应如何构建?
(3)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4)校内学生仿真模拟实验基地建设的方式及效果评价。
(5)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6)专业特色与优势的选择和培育。
(7)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方式与运行机制的设定。
(四)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
基于以上条件和思路,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确立的改革总目标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中小型企业和社会基层组织,通过广泛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创新实验,全面推进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全面优化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既定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一个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形成广东省内一流的教学保障条件和实验实践条件,力争在五年内将华商学院会计学院建成广东省民办高校特色鲜明、教学水平一流的会计学专业院系。
(五)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具体目标
为了实现以上总体建设目标,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将围绕以下几个具体建设目标展开工作:
1.确立适当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为基本目标,依据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力素养的基本标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制订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会计学专业力求建立一支建制内和外聘教师相结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队伍,注重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培养,要求任课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从而为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提供师资保障。
3.构建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系
会计学专业要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根据确立的人才培养规格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注重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建设,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体系。
4.形成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会计学专业要建立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模拟实验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参与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资格考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建立先进的仿真模拟实验室
会计学专业要构建将实验与实训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教师与实验员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队伍,将教室与实验室融为一体的实验教学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建成充足的校外实践基地
会计学专业与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形成充足的校外实训基地。在传统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会计学专业积极开展与企业共同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共同开发实验课程、共同开展实践教学研究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7.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平台
会计学专业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在校内与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在校外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兄弟院校,尤其是母体院校密切合作,构建由多方参与的、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协同育人平台。
四、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实施路径
(一)教学体系建设
在现有会计学专业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完善专业教育体系。未来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创新班、特色班和基础班。
1.创新班
创新班主要包括国际会计(ACCA)创新实验班、澳洲注册会计师(CPAA)实验班以及管理会计师(GAMA)实验班。设立创新实验班的目的主要是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并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精尖会计人才的需要。
2.特色班
特色班主要包括中小企业管理型会计人才实验班、金融会计创新实验班、互联网+会计一体化改革创新实验班、中小企业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等。设立特色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特殊人才,并探索特殊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3.基础班
基础班主要包括现有的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班。未来的主要工作是如何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模式,符合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本培养目标。
(二)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基础,也是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及具体措施如下:
1.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比例
教师队伍的构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编制内教师与外聘教师的比例。编制内教师是专业建设的骨干力量。其优势是稳定,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缺点是聘用、培养费用高,聘用编制内教师,不仅要支付正常的工资费用,还要支付各种社会保险,不仅要支付工作期间的工资,还要负担放假期间的工资,整体费用偏高。由于编制内的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导致晋升困难,职称相对偏低。外聘教师的优点是福利费用和培养费用低,固定负担轻,同时职称高、授课经验丰富;缺点是不稳定,不能形成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科研成果。因此,二者应保持恰当的结构比例。建设期内我们力争使二者的比例达到7 ∶ 3,即编制内的教师占比70%,外聘教师占比30%。
(2)单证教师与双证教师的比例。单证教师是指仅拥有教师序列职称证书的教师;双证教师是指除拥有教师序列职称证书外,还拥有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从本次改革确立的目标看,我们应逐步增加双证教师,最终使其比例达到80%以上。
(3)年轻教师与退休老教师的比例。在现有师资队伍中,存在部分退休的老教师。从本次改革确立的目标看,我们应逐步增加青年教师的比例,减少老年外聘教师的比例,最终使年轻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以便提高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
2.建设若干个学有专长的教学研究团队
我们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重点,组建若干教学研究团队,在学院确立的重点教学领域,如农村“财会审”人才培养、国际会计人才培养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若干个水平较高的会计人才培养团队。我们鼓励和引导教师在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体系科学化、教学内容更新动态化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将教研成果应用于实践,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重点,形成教研互相促进的局面。我们以课程组为依托,整合教研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组建若干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互补、具有一定科学研究水平与较强实干能力的教研团队。我们力争在教研课题统筹、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等方面努力形成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的教学、研究机制,整体提升教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
3.推行专业导师和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导师制度
我们建立教师和学生长期有效指导、沟通的渠道,打造师生交互融合的专业教学体系。我们鼓励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和实践导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学生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思想政治、专业学习、社会活动以及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教师可以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调整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相长。
(三)培养方案改进
1.明确培养目标
我们明确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养”“宽基础”“应用型”“适应性”四个基本目标。“高素养”,即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富有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会计人才;“宽基础”,即培养具有扎实的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和能力,同时具备管理、经济、咨询、法律、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的会计人才;“应用型”,即培养具有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实践性会计人才;“适应性”,即培养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多种类型的中小型企业和社会基层组织的要求,适应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2.优化课程体系
我们围绕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原有的课程进行分类和整合,在突出专业性、应用性、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调整课程结构及课时,平衡课程类别,提升原有课程的建设水平。例如,我们根据“应用型”要求,适当增加仿真模拟实验课程的课时,增加社会实践的考核要求等;根据国际化人才、中小企业管理型人才、农村“财会审”人才培养的需要,调整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根据相关资格考试的内容增加相应的课程,以满足“适应性”的需要。
(四)教学模式改革
1.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既能针对全体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又能区别学生个性给予特殊指导,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与潜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废止“注入式”,实施“启发式”,同时实行师生互动、课内外结合。
2.引入丰富的教学手段
我们鼓励采用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模拟实验、企业实习、实践课堂等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既掌握会计学基本理论,又具有处理各种会计实务的能力。
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手工模拟实践教学-专业课教学-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企业行为模拟实践教学-实地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思路。
(五)仿真模拟实验室建设
(1)加大“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投入力度,将该平台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民办高校仿真教学实验平台。
(2)加大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实现主干课程实验室的全覆盖,配备必要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保证实验条件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最终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形成特色。
(3)加强实验实训课程的教材建设,编写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实践基地和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1)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未来三年内,我们力争使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扩充到50个以上,确保实习基地能够保证学生的实习需要。
(2)进一步丰富校外实践基地的类型,使其能够涵盖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多个行业类型。
(3)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力度。我们要加强协同育人单位运作体制和机制的建设,明确指定进入协同育人平台的班级和条件,制定完善学校与核心协同育人单位的各项合作制度,适当增加非核心协同育人单位的数量。
五、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本文以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对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展开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1)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中小型企业和社会基层组织,通过广泛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创新实验,全面推进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全面优化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根据社会需求的不同,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应实施分层教育。分层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可以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为社会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分层教育具体包括:以探索会计教育模式改革,并满足社会对高端会计人才需要的创新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特色教育;以培养通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3)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个核心,全面梳理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计划,适当增加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课程和学习内容,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4)仿真模拟实验教学、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以及“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先进的实验实施、合理的运作机制、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充足的实验岗位和实习基地是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与条件。
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尤其是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是一个牵涉面极为广泛的建设项目,既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对会计教育的影响,也涉及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点对会计教育的要求;既涉及教学理念的确立,也涉及教学方式的选择;既涉及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层次,也涉及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是一个难以一蹴而就的复杂问题,有待于通过今后持续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玉红.地方本科高校会计专业综合改革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2):132-134.
[2]于水英.高职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改革探讨[J].现代教育,2014(6):38-39.
[3]张艳萍.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改革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222-224.
[4]郑军,林钟高.会计专业教学综合改革: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14(3):116-120.
[5]王全在.特色鲜明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研究——基于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实践[J].会计之友,2014(27):109-112.
[6]申屠新飞,赵海鹰.会计专业毕业综合实训改革思考[J].财会月刊,2011(10):110-112.
[7]姜泽,刘健,张曦元,等.独立学院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初探——基于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会计学特色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6(6Z):137-138.
[8]滕晓梅.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月刊,2010(4):107-109.
[9]徐晓俊.试论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在自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构建[J].经营管理者,2013(27):359.
[10]郭红,李巍巍,朱越.近10年我国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的综合可视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6):406-407.
[11]苗晴,石盈芳,彭宏华.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2015(4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