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中国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内外学者不乏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研究,有从宏观的角度对风险管理机制的思考,也有从微观角度包括对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的研究,值得借鉴。

一、国外前期研究及主要观点

在流动性风险宏观管理研究方面,本特·霍姆斯特罗姆、让·梯若尔(2017)基于内部流动性与外部流动性,对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流动性的需求和供给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指出企业的收入可分为保证性收入和非保证性收入,正是由于后者的存在导致企业有时缺乏足够的资金继续有利可图的项目。同时提供了偏离完全市场和一般均衡的相对完整的流动性短缺模型,具有开创性。乔治·查科、卡洛琳·L.埃文斯、汉斯·谷纳温、安德森·舍曼(2016)研究了流动性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指出银行、对冲基金、保险、中央银行、金融市场等在管理流动性风险时无意中将流动性冲击通过金融系统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安东尼·桑德斯、马西娅·米伦·科尼特(Anthony Saunders、Marcia Millon Cornett, 2012)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金融机构管理者面临的风险,以及管理这些风险的方法和市场做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包括流动性风险、负债和流动性管理,指出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某种程度的负债提现或流动性风险,风险大小取决于向负债持有者出售的债权凭证的种类。凯文·瓦什(Kevin Warsh, 2007)强调产生市场流动性的根源,并将流动性高度凝练为“信心”。埃里克·班克斯(2005)对企业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和筹资流动性风险及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指出虽然流动性问题的最初原因也许完全是内生的,但是促进生成旋涡运动的是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的混合,失去了利益相关人的信任和对危机反应的管理无能,二者都是重要的基本原因。珀森德(Avinash D. Persaud, 2007)对如何理解、量化与管理金融流动性风险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通过对美国市场流动性风险和大规模金融危机实例的剖析,为市场流动性的监管提供了很好的问题解决方法和框架。

在具体行业的研究方面,纪尧姆·普来丁、让·夏尔·罗歇(2017)通过对危机中保险公司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分析和实际案例记录与深析,指出当盈利状况恶化时,管理者倾向于承担过度的风险,同时这些过度的风险有可能后来会发生,从而进一步造成盈利状况的恶化。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整个保险行业进行审慎监管的作用以及相应的政策、制度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引出了保险审慎监管的逻辑出发点与理论基础。Moorad Choudhry(2012)基于银行业务的经营原理,脱离传统的宏观研究和微观计量模型和工具,探讨了银行流动性风险与资产负债管理,指出表外资产是资产负债表的构成。

二、国内前期研究及主要观点

在流动性风险宏观管理研究方面,刘晓星(2018)着重研究了全球化条件下流动性冲击金融系统稳定的多渠道传导扩散机制及其风险监控体系,构建了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控体系。杨海平(2016)对流动性周期视角下的金融风险传染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基于资产负债表连接的风险传染逻辑,揭示了风险传染的贸易途径、投资途径、心理渠道等,提供了风险传染的全景图。彭江波(2015)对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差别化金融调控进行了探索。万志宏(2012)对流动性的本源和内涵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如何管理流动性提出了相关看法,指出对于流动性风险的有效管理没有惟一的“正确解决方法”,但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概念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并提供了积极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以及通过宏观审慎性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思路。邢天才、袁野(2012)基于金融机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对美国金融机构融资流动性风险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影响美国金融机构融资流动性风险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期限不匹配、资产负债表效应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邢天才、田蕊(2011)对我国中央银行及相关决策部门如何应对流动性冲击,维护金融稳定提出相应的政策框架。李国民(2010)基于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流动性快速紧缩的视角,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和教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会计估值、保证金和折扣、杠杆累积、不当评级等因素,单独或相互交织对流动性的快速恶化施加了影响。

在具体行业的研究方面,银行业有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8)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度量方法的研究,杨有振(2017)对流动性风险约束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的研究,梁枫、杨有振(2017)在宏观审慎视角下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研究,季敩民(2008)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度量方法的研究,李洪斌(2007)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安国勇(2006)对银行业流动性危机生成机制的研究。证券业有罗文钦(2018)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制度约束与风险管理的研究,杨朝军、姚亚伟、万孝园(2017)基于理论与实证技术对证券市场流动性价值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王建平(2016)对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实务的研究,王晓翌(2016)基于中国公司债券对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的研究,王灵芝、吴忠(2013)对中国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测度与控制的研究,储小俊(2013)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研究,佟孟华(2011)对中国证券市场流动性溢价及其稳定性和效应计量的研究,杨朝军(2008)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理论与中国实证的研究,刘海龙、仲黎明(2006)对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

相对于对银行业、证券业流动性风险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保险业流动性风险的研究较少。李海涛(2014)从退保的角度对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进行了研究,指出虽然寿险公司保户退保并非一定会引发风险,但当退保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突发性的出现大规模的群体性退保时,就会使寿险公司面临流动性风险。段文静(2014)将压力测试运用到现金流量法中,观察寿险公司在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状况,根据压力测试的结果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张华(2002)从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出发,落脚于通过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来防范化解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潘锲(2004)从寿险公司现金流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寿险公司现金流风险的预警和化解进行了研究,包括对现金流风险的精算和财务角度的预警、运用现金流动制会计管理和化解现金流风险等。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和探索更多倾向于微观层面。

综上所述,由于流动性的重要性,国际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相比国际上对流动性风险更多维度的研究和思考,国内学者针对流动性风险的相关行为研究较少,更多的是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忽略了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管理者甚少继承经济学家的思维模式。国内学者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研究方面,更多偏向于银行业、证券业,对保险业流动性风险的研究较少。在仅有的一些对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研究方面,国内学者更倾向于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思考,以流动性风险某一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忽略了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组织文化和内部环境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系统性的。

为此,如何在分析我国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特点及其管理方法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如何更全面地剖析寿险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及其原理?当前我国寿险公司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具有哪些独有的行为特征,而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从风险管理的视角管理这些风险,搭建我国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框架?这些问题都为进一步探讨本专题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本专题研究也将力图回答这些问题,以期对我国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完善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