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统计资料的收集
第一节 统计资料收集的要求和种类
一、统计资料收集的意义
统计资料收集也称为统计调查,是指根据统计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统计资料的活动过程。
通过收集过程收集到的统计资料有两种:一是原始资料,也称为初级资料,是直接向调查单位收集的未经加工、整理的资料;二是次级资料,或称为第二手资料,是收集到的经过初步加工、整理过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的资料。由于各种次级资料是从原始资料过渡来的,所以统计资料收集过程中主要收集的是原始资料,但有时也需要对次级资料进行收集。
统计资料收集是统计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和基础环节,是认识现象的起点,是统计资料整理、计算汇总和分析研究的前提。它在整个统计工作中担负着提供基础资料的任务,是决定整个统计工作质量的基本环节。因此,统计资料收集的工作质量、取得的数据的正确与完整,将直接影响以后各个阶段工作的质量,影响整个统计工作任务的完成。如果收集的原始资料不真实、数据不准确或残缺不全,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的结果,就不能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相,甚至还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统计调查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调查。统计调查主要着眼于数字资料的收集,并且收集的数字资料不是个别的,而是能够通过汇总计算形成综合数据的大量数字资料。
二、统计资料收集的基本要求
只有保证了收集统计资料的质量,才能保证统计工作完成对现象规律性的认识,才能保证以后的统计工作过程顺利进行。因此,统计资料收集必须符合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经济性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收集的统计资料必须符合实际、真实可靠、准确无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没有准确性,统计也就失去了认识客观现实的作用。在统计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准确性要求从统计调查的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来保证。
从统计调查的主体看,准确性要求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必须实事求是,严肃统计纪律,执行统计法规;统计人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把统计差错率降低到最低程度;统计人员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调查、收集资料,决不弄虚作假、伪造篡改,也不能随意取舍数据;不能凭主观意志搞实用主义的调查,不搞迎合式、剪裁式、歪曲式的调查等。
从统计调查的客体即对象看,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统计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必须保证所提供统计资料的准确性。
(二)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统计资料的收集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如期完成并及时上报,从时间上满足各方面对统计资料的需要。
统计资料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即使统计资料是准确无误的,但如果提供不及时,也将降低其时效性,降低其使用价值。所以,统计资料的收集必须按期进行并如期完成。
(三)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必须按照统计调查的目的和要求收集到完整、全面、系统的统计资料,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调查的单位和项目的资料全部收集起来,不得遗漏。
统计资料的完整性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础,如果资料不完整、不全面、不系统,就无法反映现象全貌,就会给以后的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带来困难,以至于达不到统计的目的。
(四)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统计资料的收集要根据统计调查主体和客体的需要和可能性,注重现实条件,以尽量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耗费,收集到符合统计要求的高质量的统计资料。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根据统计调查的目的、任务和调查对象特点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和方法。所以,统计调查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统计标志,有不同的分类。
(一)按统计的主体及作用不同分类
按统计的主体不同及发挥的作用不同,统计调查分为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和其他统计调查。
1.国家统计调查
国家统计调查,是指全国性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包括国家统计局单独拟订的和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拟订的统计调查项目。国家统计调查计划中新的、重大的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家统计局报国务院审批;经常性的、一般性的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家统计局审批,比如,全国工业普查、全国人口普查、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等。
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统计调查方案实施国家统计调查。
2.部门统计调查
部门统计调查,是指国家各部门的专业性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调查方案,由该部门的统计机构组织本部门各有关职能机构编制。其中,统计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由本部门领导人审批,报国家统计局或者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统计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或者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其中重要的,报国务院或者本级地方人民政府审批。各部门统计调查管辖系统的划分办法,由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3.地方统计调查
地方统计调查,是指地方人民政府需要的地方性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调查方案的报批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规定,报国家统计局备案。
部门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不得与国家统计调查重复、矛盾。
国家统计调查与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的分工,由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具体商定。
4.其他统计调查
其他统计调查,是指各级政府之外的统计主体进行的统计调查,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经济组织进行的有关统计调查,比如,企业进行的产品市场调查、消费者协会进行的调查等。
(二)按调查对象包含的范围不同分类
按调查对象包含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1.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对被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都进行调查、登记的调查方法。全面调查的范围包括统计主体的全部主体单位,其目的是取得全面、系统的基本资料。普查就是典型的全面调查。全国人口普查的调查范围是全国范围内所有的人口;某企业进行的财产全面清查,也是一种全面调查,其范围就是本企业内部的所有财产。
2.非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被调查对象的部分主体单位进行的调查。调查涉及的范围只是总体的部分个体单位,如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由于非全面调查所调查的单位较少,因此可以集中力量做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项目也可以多一些,调查周期较短,有利于提高统计资料的时效性,节约统计工作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三)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分类
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统计调查可分为一次性调查和经常性调查。
1.一次性调查
一次性调查,也称为非连续调查,是对被调查对象在一定时点(期)上的状态进行一次性登记的调查方式,其目的在于取得该对象在特定时点(期)上的水平、状态的资料,其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的长短没有直接关系,如人口普查、耕地数量调查、库存商品调查等。
2.经常性调查
经常性调查,也称为连续调查,是随着调查对象的变化情况,按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不断的登记的调查方式。其目的是观察调查对象在一段时期内数量变化的累计结果。这类数量变化与时间的长短有直接关系,如产品产量调查、能源消耗调查、市场商品零售情况调查、企业的利润调查等。
(四)按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分类
按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统计报表调查和专门调查。
1.统计报表调查
统计报表调查,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报送时间、报送程序和计算方法,由填报单位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这种方式最突出地应用于国家统计系统和各个业务部门定期取得全面、系统的基本统计资料。
2.专门调查
专门调查是针对调查对象的特点,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组织的一种收集统计资料的调查方式,比如,为了研究某单位的先进经验而组织的典型调查。专门调查包括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