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一、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在当今经济社会中,货币无处不在。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企业,每个经济主体都不可避免地要和货币打交道。家庭和个人的收入,以货币的形式取得。而当他们需要商品和服务时,又必须用货币去购买。企业的生产流通过程更是伴随着货币的收支。甚至政府部门的存在也不能脱离货币: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无不依赖于货币。与货币相关联的经济变量与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它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很多经济现象“都是货币惹的祸”。

(一)货币与商业周期

商业周期又称经济循环或经济周期,是指一个社会体中或者是全体社会体中,包含物价、股价、存货量等相关的经济趋势,呈现周期性循环变动的情况。商业周期的过程可以分为复苏、繁荣、萧条、衰退四个阶段。商业周期的周期长度没有定论,认为约40个月、11年、20年、50年等的都有。很多实证分析表明,货币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作用非常大。例如,在20世纪,美国经济的每次衰退前,货币的增长率都是下降的,这说明货币变化可能也是商业周期波动的一个原动力。然而,并非每次货币增长率下降之后都必然会出现经济衰退。

(二)货币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明显持续的上涨。它影响着经济社会中的各个经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家庭(个人)。通货膨胀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各国政治家和决策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了解它形成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很多数据表明,货币供给的持续增加可能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个著名论断:“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即低货币增长低通胀;高货币增长高通胀。

(三)货币与利率

货币在利率的波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率波动与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密切相关。货币供给持续增加时,利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反之,货币供给持续减少时,利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四)货币政策

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都十分关注货币政策的实施,即对货币和利率的管理。中央银行负责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二、货币的起源

人类社会在地球上已有百万余年或更长的历史,货币却只不过是几千年以前才开始出现在人类社会中的。货币的出现总是与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的。自有商品交换开始,就出现了货币。货币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经济学家,都看到了与货币的起源与交换发展的联系,人们普遍认可是由于商品交易的发展,从而导致货币的出现。

(一)先王制币说

先王制币说,即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创造出来的。传说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欲废小钱铸大钱,单穆公劝谏景王说:“不可。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赈救百姓。”另见《管子·国蓄》:先王为了进行统治而选定某些难得的、贵重的物品为货币。先王制币说在先秦时代十分盛行,后来的许多思想家大都继承了这一观点,但这样的论点并不能否定交换发展的背景。

(二)马克思货币起源说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价值形态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货币成为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即价值形式。而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的长期演变,最终演变产生了货币。

1.简单的和偶然的价值形式

最初,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刚刚有点剩余产品时,偶然会发生个别的剩余产品的交换行为,一种商品价值简单地、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这就是简单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产生了货币的胚胎。

2.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交换变得经常而丰富,参加交换的商品逐渐增多。一种商品不再是偶然的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和一系列商品相交换,由更多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称为扩大价值形式。此时,货币的胚胎虽开始发育、成长,但是还没有分离出一种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一般价值形式

当商品交换在更广泛、更经常的条件下发展时,人们在商品世界的共同活动中,从众多商品里分离出一种市场上最常见、大家最乐意接受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所有商品都由这一种商品表现价值的价值形式,即一般价值形式。这里,某一种商品被分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作为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统一的一般的材料,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的直接物物交换,变成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一般等价物已经具有了货币的一般性质。但一般等价物在初期是非固定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商品充当,妨碍了商品交换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的进一步发展。

4.货币形式

经过长期的商品交换活动的演变,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金属身上,由贵金属来固定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这就是货币价值形式。货币形式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晶。由于金银的自然属性适合于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因此自然地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就产生了。至此,商品内在矛盾对立完全转变为外部对立,价值在这里获得了独立的表现形式。

当人们选择贵金属做一般等价物时,即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时,一般价值形式则成了货币形式,货币由此诞生。

三、货币形态的演变

纵观货币的发展历史,它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对货币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认识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货币的形态也经历了一个从自发演化到人为掌握的不断发展过程。几千年来,货币大体经历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几种基本类型。

(一)实物货币

最原始的货币是以实物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实物货币(Commodity Money)是指有特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作为等价物充当货币的表现形式。在物物交换时代,人们在进行交换时,某些商品能够广泛而普遍地被人们接受和使用。一旦某种商品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里得到人们的认可,开始充当交换的中介,那么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这就是实物货币或商品货币。

早期的实物货币形态多种多样。根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最早充当货币的实物是贝。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文字中得到印证。汉字中许多以“贝”作为偏旁部首的文字,其涵义都和财富相关,如“财”“货”“贸”“贫”等都是这样。日本、东印度群岛以及美洲、非洲的一些地方也有用贝充当货币的历史。而在古波斯、古印度、古罗马等地,人们选择用牛、羊充当货币。埃塞俄比亚曾以盐作为货币,美洲曾经选择烟草、可可豆等作为货币。

早期的实物货币,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不同商品发展而来的,在充当货币时,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自然形态,虽然能够代表财富,但并不是理想的货币材料,因此在使用中暴露了很多缺点,阻碍了交易的进行。比如,牛、羊等牲畜的价值较高,也便于转移,但是分割后的牲畜,其部分价值的总和会大大低于整体。这样,一些价值较低的商品的交易就无法使用牛、羊作为交易的中介了。

随着交换的发展,早期实物货币的缺点越来越明显。此时,人们发现贵金属具有充当货币的特殊性能:可多次分割、可按不同比例任意分割、分割后可冶炼还原;金属易于保存,不易腐蚀变质。于是,在世界各地,金属逐渐取代了其他商品的地位,开始固定地充当货币。

货币并不是由自然界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而货币一旦产生,并进入经济生活之后,就逐渐找到了金银这类最适合的贵金属充当自己的载体。马克思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这一现象: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历史上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铁充当货币的现象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人类社会冶炼技术的发展,铁的冶炼变得比较容易,和金、银、铜比较起来,铁的价值比较低,而且容易锈蚀,不利于保存。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货币是金和铜。东汉以后,黄金的数量急剧减少,到宋代时,白银取代黄金的地位,成了主币的币材。白银的流通在中国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而在西欧,最初银币的数量多于金币的数量,自13世纪以来,金币的数量逐渐增多,到18世纪、19世纪,金币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20世纪初期,世界主要的工业化国家均使用黄金作为币材。

(二)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又称为表征货币(Representative Money),是指货币面值与币材价值不等,但可以兑换的货币,并可以代表实质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一般来说,代用货币主要是指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纸质货币。这种纸币之所以能在市场上流通,从形式上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是因为它有十足的贵金属准备,而且也可以自由地向发行单位兑换金属或金属货币。它们是顺应扩大的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的。

代用货币较实物货币的优越性主要有:①印刷纸币的成本较之铸造金属要低;②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甚至有意磨削,可以节约贵金属货币;②克服了运送货币的成本与风险;③优化了复杂而不便的等价物交换交易方式;④便于携带、使用。当然代用货币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易损坏、易伪造等。

代用货币最早出现在英国。在中世纪之后,英国的金匠为顾客保管金银货币,他们所开出的本票形式的收据,可以在流通领域进行流通;在顾客需要时,这些收据随时可以得到兑换。这是原始的代用货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特性是充当交换媒介,是交换的手段,而不是交换的目的。对于交易者来说,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流通手段本身有无价值或价值量的大小,而是能否起到交易媒介作用。典型代用货币是政府或银行发行的银行券(Banknote)。

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是中国,但是我国历史上的纸币大多不能兑现成金属货币。早在北宋年间,即10世纪末期,中国四川就开始使用纸印刷的货币——“交子”。此后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纸钞流通制度,明朝也发行了“大明宝钞”。欧洲的纸币则发源于银行券。最初,一般商业银行都可以发行银行券。发行银行券的银行保证银行券可以随时按面额兑换成金币、银币。到了19世纪,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后禁止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券,银行券的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专有。

(三)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Credit Money)又称为不兑现纸币,是指货币本身价值低于货币价值,而且不能兑换成贵金属的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指以货币符号等信用工具作为货币的表现形式。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这种货币形式。比如美国的美元、日本的日元、中国的人民币等都是信用货币。对于信用货币的票面价值而言,印刷这些货币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既然信用货币本身的价值远远低于货币的价值,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愿意接受这些信用货币呢?信用货币产生的机理就在于信心和信用。人们接受、储存信用货币,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信用货币能够交换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而人们对信用货币的信心,则来源于法律和传统。各国法律都对本国货币在本国国境内的使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从历史的角度看,信用货币的出现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只有在战时或是经济震荡时期,部分国家才会停止兑现银行券,由国家法令来支持银行券的流通。但是,由于战争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接踵而至,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银行券都普遍停止兑现金属货币。既然纸币不再能兑换成金属货币,那么纸币也就不再是代用货币了。此时纸币的发行由中央银行垄断,完全转变为信用货币了。

除了上述直接的历史原因之外,信用货币的诞生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和金融机构根据长期的发行经验发现,只要银行券的发行量控制得当,社会大众对银行券和发行机构保持信心,那么银行券并不需要十足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银行券不再需要拥有足额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银行券之所以能够按照面值在市场上流通,其原因自然在于人们对银行券发行机构的信任。这样,纸币就由代用货币转变成了信用货币——依靠发行机构的信用流通的货币。

当然,信用货币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发行机构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行货币。货币发行机构要想维持货币币值稳定,就必须保证社会大众对发行机构的信誉具有信心,因此也就不得不对信用货币的发行数量有所控制,以免货币贬值。

目前我们使用的信用货币主要有下述几种:

1.辅币

在进行小额或是零星交易时使用的货币就是辅币(Fractional Money)。辅币一般采用主币的形式,用铜、镍等贱金属铸造,其本身含金属价值低于其货币价值。目前,世界各国辅币的铸造权都由政府或中央银行掌握。

2.钞票或纸币

钞票或纸币(Paper Money)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说的现金。其发行机关各国不同,但多数国家都规定发行权归中央银行专有。

3.银行存款

现代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就是为客户开立支票存款账户,客户可以据此向银行签发支票。所谓支票,就是银行存款户根据协议向银行签发的即期无条件支付命令。客户拥有了支票存款账户之后,就可以用支票来代替现金进行交易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通过支票转账进行的交易数量远远多于通过现金进行的交易数量。

此外,不能签发支票的存款如企业的定期存款和居民的储蓄存款等,也是现代信用货币的一种。只不过这些存款不能签发支票,因此也就不能直接流动,不能直接用于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的职能。

4.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是指以电子化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流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以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电子计算机在银行的应用催生了电子货币,网络发展极大地加速了电子货币的成长,货币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金融业全面迈向虚拟化时期。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电子化支付方式,其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①“储值卡型”电子货币。如万事达卡、邮政卡、IC卡等。②“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如因特网购物网络ISN、虚拟因特网支付系统、安全电子交易SET等。③“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如网络支票、微软货币、电子钱包等。④“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如Mondex、e现金、网络现金等。

目前电子货币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流通中广泛使用的支付工具。在我国,以银行卡、IC卡、电子钱包等为代表的电子货币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全球金融巨头英国巴克莱银行将推出bPay智能腕带,可以利用NFC非接触支付在英国30多万家商户收款台上完成支付,兼容现有的商家收款设备。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银行卡在用卡数量66.93亿张,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2592.60万户,联网POS机3118.86万台,ATM 96.06万台。2017年,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1494.31亿笔,金额761.65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