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相关理论概述
1.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1)金融发展理论
麦金农和肖都提出过金融发展理论,对金融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认为,经济发展应该相信市场,政府不应干预太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社会资源更合理的配置。
约瑟夫·熊彼特也强调过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对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指出了银行的重要性。他认为,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增加资源流动性、降低金融投资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率及回报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20世纪中叶,货币和货币信用逐步被金融工具取代,货币运行已让步于金融运行,金融发展全方位地影响了经济发展。
(2)金融机构理论
金融机构理论的产生是为了研究金融机构是否影响经济增长以及何种金融机构最适合经济增长。
R.戈德斯密斯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发展》指出,金融发展是一个国家金融结构的关键。他指出,研究金融发展实质上就是研究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他还指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是基础,它们的现状构成了特定的金融机构;他通过对35个国家的研究得出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经济飞速增长时期也是金融快速发展时期。
R.戈德斯密斯的研究,为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确立了一个基本研究框架和初步的指标体系。但他的研究还存在研究对象限于35个国家、将经济增长简单化、没有分析影响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其他因素以及没有确定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间的因果关系等方面的不足。
(3)金融深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前,人们认为较低的利率有利于生产者获得资金,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1973年麦金农和肖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对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标志着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这两种理论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殊性,都认为政府不应对金融活动进行过分干预,否则将导致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间的制衡。对此,他们提出:应建立有组织、有效率的金融组织,完善储蓄和投资机制,刺激储蓄和投资,放松利率管制,使金融得以深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金融深化论指出了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间的正相关关系,但没有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也缺乏相关的理论证明。
(4)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抑制的经历是令人痛苦的,而金融自由化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赫尔曼、穆尔多克、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金融约束理论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在民间创造租金机会。他们认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均衡条件的前提很难实现,且资金很难得到有效配置,并认为政府的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该理论提出了利率控制和资产替代等政策。
赫尔曼和斯蒂格利茨主张:政府应控制存贷利率,降低银行成本,减少银行的道德风险,使之有长期持续发展经营的能力。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控制后进者的准入门槛,限制银行竞争。该理论还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证券市场尚不规范,基础条件差,资金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率低,因此政府更应进行控制。
金融约束理论也存在不足,它过分强调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该理论对银行的扶持主张,极有可能造成银行垄断经营,从而导致银行缺乏创新动力,以至于银行难以持续发展。金融约束的政策存在诸多不现实性,很可能造成价格信号和信息的失真。金融约束只是一种政策工具,最终会向具有竞争性的“金融自由化”过渡。
(5)金融功能理论
由于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多样性,基于金融结构的角度对金融发展进行衡量,不具有说服力。由此,产生了金融功能理论,从“金融功能”角度出发衡量金融发展。
20世纪90年代,博迪和莫顿提出了金融功能理论,他们将金融系统划分为六个核心功能。这六种功能相互联系:第一,聚集和分配资源;第二,金融系统能在不同时间、地点和行业之间提供资源转移;第三,提供清算和结算支付方式的途径;第四,提供风险管理的方法;第五,信息揭示,协调经济部门间的决策,提供价格信息;第六,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Levine也划分了金融系统的功能,他认为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各个金融功能都能影响经济增长,要发挥金融系统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消除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市场摩擦,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结构和金融深化理论产生在信用经济不发达时期,而金融功能论产生时期具有社会经济基础,其更具有适应现代的能力。
Levine根据对80个国家的研究,指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他指出,金融发展是因,经济增长是果。之后许多实证研究也证明这一结果。
Gupta采用不同的指标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因果研究,他指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间既存在供给引导现象又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已有的实证及理论研究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许多研究都是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单向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并且这种关系会随着研究方法和时间的不停而发生变化。
1.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1)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0世纪80年代前,农业信贷补贴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居于主导地位。该理论认为,农村地区资金短缺,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居民储蓄能力弱,这些原因导致国内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资金不充分的现象。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投资期限长、低收益、高风险以及收入不确定等特殊性,与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相符,决定了农业难以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格融资对象,导致许多投资人不愿投资农村地区,即使商业资本被引入农村地区,商业资本也存在动力欠缺的现象。
对此,农业信贷补贴理论提出了两种对策:第一,建立政府主导的非营利性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分配,以缓解农村金融资金短缺的问题,减缓农村资金压力,为农业生产输入外部资金;第二,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正规金融机构。因民间存在高利贷性质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其会制约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所以,应向农村地区发放低息政策性贷款,以降低农业的融资成本,将具有高利贷性质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彻底消除,对农户的利益进行最大化的保护。
从某种角度上讲,农业信贷补贴理论是较为契合农业融资论的政策观点的,是金融抑制论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农业信贷补贴被认为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对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缓解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但在实践中,其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农民过度依赖外部资金和较低的融资利率,降低了农业经营者的融资需求和储蓄动力,导致农村自有资金难以创造储蓄动力,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第二,补贴被用到别的用途,并非用于发展农业生产,低息贷款没有做到精准发放,甚至被经济富足的农民以特殊的手段占有,加上贷款机构因低利率无法得到利益补偿,更偏向于将资金贷给大农户,并没有真正落到贫困阶层的手中,也没有真正帮助贫困农户脱贫;第三,政府和信贷机构缺少对政策性资金、借款者以及偿债行为的有效监督,导致投资人丧失动力,市场信用缺失,触发借款拖欠和投资失效的危机。贷款机构的不良资金率高,造成补贴行为难以持续。贷款的多元性决定了低息贷款的作用会受到限制。
(2)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逐步取代了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在农村金融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该理论极力反对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干预,认为应完全发挥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机制才是激活农村金融的关键所在,同时应放开利率管制,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该理论指出:第一,农村居民都有着一定的储蓄能力,资金不应完全从外部注入。第二,政府的低利率贷款政策会制约当地的金融发展。农户过度依赖外部资金,容易形成无偿补助的观念,从而影响低利率贷款的回收率。第三,非正规金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农业信贷具有风险高、成本高、回收难等特点,其高利率符合市场特征。
该理论提出三种对策:第一,逐步建立利率市场化,促进资金的供需平衡,使农村金融机构能补偿其经营成本,真实反映该地区的资金需求,增加储蓄值,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第二,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使其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鼓励金融中介动员农村储蓄,而不完全依赖外部资金来源。理论上,农村金融市场论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同,但在实践中并未取得相应的功效。
(3)不完全竞争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0世纪90年代普遍发生金融危机,人们认识到非市场的社会要素的重要性,人们开始深思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中的弊病。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容易使人们形成对政策性资金的依赖,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现象,稳健的金融体系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不完全竞争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由此产生。
该理论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逆向选择可能会长期出现在信贷配给中,贷款者无法有效了解借款者的资金用途,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会出现失灵情况,政府应介入金融市场,进行适当干预,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该理论提出了五个市场失灵的情况:第一,金融市场体制不完全和市场不完全竞争;第二,公共品的监控问题;第三,外部性问题;第四,投资者信息不完整;第五,帕累托无效在竞争市场中存在问题。
该理论也提出了解决对策:第一,政府进行适当干预,增加内生动力,逐步取消补贴,保持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持续稳定;第二,搞好制度和机构建设,有效保护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第三,确保相关部门的融资成效和贷款的顺利收回;第四,提高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市场效率;第五,建立互助小组和联保责任制度,有效解决逆向选择问题,降低道德风险,有效解决高成本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可能存在完全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因此需发挥政府的作用。过分依赖市场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所以政府需引导金融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加强金融监管,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维护市场秩序。
1.2.3 农村经济增长理论
(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罗伯特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劳动数量既定。但该模型也存在一些缺陷:没有投资预期,没有考虑实际增长率。最后得出储蓄率的上升或下降和经济的长期均衡不存在关系,经济是稳定增长的结论。
(2)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在该理论下,其设计出了许多经济增长模型,从完全竞争假设条件到垄断竞争体制假设条件,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不断完善,促进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能得到持续的阶段性的发展,金融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也逐渐显著。
1.2.4 农村金融促进农业发展理论
(1)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
农村金融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可集中农村地区的闲置资金,有效促进投资,同时用一定量的外部资金予以补充,对农村资源和主体进行合理的调整。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可实现农户的资金融通,满足其资金需求,从而促进农业发展。
(2)农村金融与农村消费
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村资金的流通,农村金融部门可有效地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在此种优势下,农村金融部门可规范农村的消费,促进农业发展。
(3)农村金融与农民增收
农村金融的发展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农村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和农村农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刺激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