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体育的历史与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体育亦随之出现,从世界各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和希腊、罗马等,都可找到体育的源头,看到它的最初状态,近代体育便是从那里发展而来的。本节我们主要以介绍中国体育活动的发展历程,来展示体育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轨迹。
一、过去
(一)近代体育活动的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恢复
1.近代体育的发展与传播
近代体育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而逐渐萌芽与兴起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欧洲出现和确立,因此近代体育的发源地主要在欧洲,其传播路径见图1-4。
图1-4 近代体育的传播路径
18世纪前后,英国和法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斗争。这一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反对封建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了近代教育,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自然主义的教育家还进行了近代教育、体育的试验,学校体育的体系开始确立。这一切为近代体育的普遍实施创造了条件。
2.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恢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研究,曾唤起人们对古代奥运会的憧憬,而近代体育的兴起则进一步促使希腊人首先产生恢复奥运会的念头和行动。1859—1889年,希腊曾经举行过四届奥运会。在此期间,德国一批建筑家和考古学家对古代奥林匹亚遗址进行了为时多年的发掘,使人们对古代奥运会有了更多的了解。19世纪80年代,恢复奥运会已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因此,1888年当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1863—1937年)提议恢复奥运会之后,立即得到一些国家的响应。1894年6月,在顾拜旦的主持下,于巴黎召开了一次国际体育会议,与会的12国代表一致同意在国际范围恢复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议决定于1896年举行第一届国际奥运会,并委托希腊筹办。这届运动会在雅典举行,从而揭开了近代奥运会史的新篇章。奥运会的恢复,对于促进近代体育运动的国际化、规范化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起了巨大的作用。
知识窗:
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
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Citius, Altius, Fortius)
——《奥林匹克宪章》(国际奥委会,1999年12月在瑞士洛桑由国际奥委会第110次全会通过的,1999年12月12日开始生效。)
(二)中国近代体育活动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中国在体育运动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欧美国家的体育制度、方法及运动项目随着西方的学校教育渐渐传入中国,且经数十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另一方面,以中国武术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活动虽仍在民间的广大地区流行,甚至在农民革命和起义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已退居次要地位。外国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中国不同社会时期体育的发展形态见表1-1。
表1-1 中国不同社会时期体育的发展形态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以后,清朝统治集团中产生了“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近代体育的某些内容被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而首先引进中国。从1862年起,清朝政府开始对部分军队实行西式编练。如曾国藩湘军中的水师、李鸿章的淮军和清廷的禁卫军等先后聘请外国人担任教练,兵佣改习“洋枪”“洋炮”“洋操”。当时的兵操,主要来自英、美等国,内容包括列队、刺杀、战阵与战术等。洋务派的武装力量在1894年的中日战争中损失殆尽。因此,战后清廷又重新组织新军,并改聘德国人为教练。如张之洞的“自强军”及袁世凯的“新建陆军”等,都先后以德国军官为教习。这些德国人除了把本国的军事理论和技能介绍到中国外,也把德国体操的许多内容直接传播到中国。洋务派从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些以军事学堂为主的新式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等)。这些近代第一批“新学堂”,也都聘请外国人担任教师或军事教练,其中尤以德、日教师居多。这些学堂从军事训练目的出发,开始设置体育课。当时北洋水师学堂体育活动的内容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跳栏、足球、爬桅、游泳、滑冰、平台、木马、单杠、双杠及爬山等。上述项目,一些属于德国体操内容,一些是日本式的赛跑游戏,这与当时所聘用的多为德、日教师是分不开的。
19世纪70年代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纷纷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由此逐步形成一种改良主义思潮。在改良派所提倡的新学中,包括了近代体育的思想内容。康有为(1858—1927年)在其所著的《大同书》“小学院”一章中说:“以人方幼童,尤重养身,少年身体强健则长大亦强健,少年脑气舒展则长大益舒展……体操场、游步场无不广大适宜,秋千、跳木、沿竿无不具备……”康有为还在长兴里自办学堂,并规定“枪”(兵操)、“体操”及“游历”为教学内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严复(1853—1921年)根据进化论原理,阐明了运动强身的道理,他在《原强》(修订稿)中写道,身体“逸则弱,劳则强”“劳心劳力之事,均非体气强健者不为功”。资产阶级改良派是中国最早接受近代教育与体育思想的人物。他们宣传近代体育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在社会上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耻文弱”的风气。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清政府为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于1901年开始宣布实行“新政”。此后数年内对文化、教育、军事等进行了一些改革。在教育方面,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不仅规定了中国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的学制(通常称为“癸卯学制”,它是仿效日本学制而制定出来的),而且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均应开设“体操科”(体育课),并要求从小学到高等学堂,师范及职业学堂每周“体操科”时间为2或3小时。《奏定学堂章程》还强调,高等小学以上的学校体操科“宜以兵式体操”为主。1906年的《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更明确提出,“凡中小学堂各种教科书,必寓军国民主义”“体操一科,幼稚者以游戏体操发育其身体,稍长则以兵式体操严整其纪律”。足见“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对当时学校教育和体育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军国民主义”影响,清末至民初,各级学校的“体操科”内容,除一些徒手体操和轻器械体操外,多半是“立正”“稍息”“托枪”“开步走”之类的兵式体操。因此人们把上体育课叫作“下操”。这种“体操科”呆板枯燥,锻炼身体的价值很小,不能适应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因而曾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派遣传教士到中国建立教会。教会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美、英等国各教派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一般无正式的体育课,只在课外开展田径、球类等活动,并组织运动代表队和运动竞赛。中国比较正规的田径、球类等运动及其竞赛活动,首先是由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开展起来的。这些运动的初期开展都受到外国人的控制,并服务于他们的目的。1890年前后,上海圣约翰书院开展了田径运动,并举办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这是中国最早的近代运动会。1900年以后,一些教会学校较早地组织了以田径、球类为主的校际运动会。有的教会学校还与外国驻军进行球类比赛。
基督教青年会本是英、美等国对青年进行宗教宣传的组织。19世纪末叶以后,这个组织由北美向世界各地发展。从1885年起,在外国传教士的活动下,中国一些学校及学校之间开始组织青年会。至20世纪初期,该组织已遍布中国许多大、中城市。青年会在它的活动中,比较注重青年的兴趣、爱好及特点。在体育方面,青年会在传播近代体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896年前后,有美国人在天津介绍了筐球(篮球)运动。1904—1908年,天津青年会干事C. H.罗伯逊曾到京、津各校讲演,以“西洋体育”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
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先后经历了北洋军阀政府与国民党政府近四十年的统治。在此期间,开展体育运动受到种种限制与束缚。但是,时代在前进,体育运动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在各个时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20年代是旧式体操体系(包括德国式体操、瑞典式体操、日本式普通体操及兵式体操等)在中国由盛而衰,英美竞赛性运动、游戏在中国逐渐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田径、球类等运动进一步开展,学校体育得以更新的时期。20世纪30年代是体育运动相对高涨,体育体系的形成时期,20世纪40年代是体育运动的低潮时期。
1910年以后,随着竞赛性运动的盛行,各种体育团体相继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精武体育会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精武体育会是一个庞大的群众性体育团体,它的前身是上海精武体操学校。精武体育会以研究武术,提倡近代体育为宗旨,除推广武术外,还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各种近代运动项目。1911年秋成立女子部。1920年后,又向华南及南洋一带发展,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等华侨聚居区相继设立分会。至1928年,共成立总分会42个,会员约40万人。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体育组织。其第一任(1924年8月—1933年9月)名誉会长是王正廷、张伯苓,名誉主任干事是沈嗣良。该组织先后于南京、上海、重庆等地设办事机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自己规定的主要会务是:进行国际间有关体育问题的通信交往,引进及审编各种业余运动规则;主办分区足球赛和轮值在中国举行的远东运动会,选拔出席远东运动会、奥运会及戴维斯杯网球赛的选手,审订每年全国田径及游泳运动最高纪录;出版《体育季刊》杂志,协助各地组织进行活动并解答有关各地关于运动裁判及疑难问题。此外,还参与筹办了旧中国第四、五、六、七届全国运动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从1927年起,代表中国陆续参加了田径、游泳、体操、网球、举重、拳击等单项运动的国际协会。
1922年,中国开始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发生关系。这一年,中国体育界人士、远东运动会的赞助者王正廷以个人身份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时,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派宋如海出席参观开幕式。1932年8月,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国民党政府原不打算派代表出席,后因日本帝国主义者声称要派两名中国选手代表伪“满洲国”参加这届奥运会,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在此压力下,全国体育协进会才募资派遣田径选手刘长春和教练员宋君复前往洛杉矶参加比赛。1936年8月,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派了140人的代表团出席。比赛结果,除符保卢的撑竿跳高以3.80米的成绩取得决赛权外,其余各项均在初赛中被淘汰。
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先后在全国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在这些革命根据地里,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注意开展体育运动。革命根据地的体育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军事斗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社会主义体育积累了经验,准备了干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赣南闽西根据地,即通常所称中央苏区,这里的体育运动最为活跃。在中央苏区,无论工厂、机关、学校、连队,都普遍建立了“列宁俱乐部”(亦称“列宁室”),这种组织在工会和青年团的具体领导下负责筹办、组织各单位的文化体育活动。当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注意带头参加体育锻炼。如毛泽东曾坚持冷水浴、做体操、跑步、爬山、打篮球、踢足球。毛泽东还和徐特立等领导人修建了瑞金沙洲坝的大运动场。朱德、邓发、张爱萍、杨勇等经常打篮球、排球,任弼时当时是苏区中央局篮球队的中锋,邓小平、聂荣臻经常跑步,红军女子大学校长康克清曾带领学员在双清桥下游泳。
除中央苏区外,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开展了不同规模的体育运动。如在方志敏领导下创建的赣东北苏区,于1931年曾在列宁公园附近修建游泳池,平整大操场。这里常开展田径、球类、游泳、军事体育以及秋千、举石担、爬山、武术等民间体育活动。每逢春、秋两季还召开“赤色运动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从全国各地涌入延安和许多干部学校在延安建立,延安体坛出现了新的局面。1937年秋,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延安工作科下设青年俱乐部,开始筹办延安全市性的体育比赛,并组织群众在延安北门外的大砭沟修建青年运动场。1939—1942年,延安的体育运动形成高潮。为加强对群众性体育运动的领导,1940年5月4日成立了根据地著名的体育组织——延安体育会,由李富春任名誉会长。体育会在延安曾提倡每天“10分钟运动”,组织示范表演和体育照片展览,利用节假日组织全市性运动会和各种比赛。1941年春,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军体部领导下,在延安青年干部学校办了一个体育训练班。同年9月,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和青干校合并为延安大学,体育训练班就扩大为延安大学体育系。1942年1月25日,延安还成立了一个体育学术机构——“延安新体育学会”,朱德被选为名誉会长。会上决议要求就体育、卫生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倡议在延安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运动会(即同年召开的“九一”扩大运动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新四军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和人民解放军各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在战争频繁的空隙,仍然结合练兵开展了各种体育运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体育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人民参加体育运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体育事业的性质起了根本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把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体育,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新体育。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培训优秀运动员,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攀登世界体育高峰,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现代体育事业,是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服务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的指示》,强调开展体育运动是改善人民健康状况的一种最积极有效的方法,要求加强领导,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首先在厂矿、学校、部队和机关中切实地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的题词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大力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经常化,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始终被放在战略地位予以重视,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
1959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体育工作中,应当贯彻执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逐步提高我国体育水平。”1954年,中共中央指出,体育运动“是培养人民勇敢、坚毅、集体主义精神和向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1958年,刘少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倡体育,移风易俗,振奋民族精神。1979年,叶剑英同志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明确地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列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并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体育运动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振奋精神,促进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表现良好的精神面貌,能够为祖国争取荣誉,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鼓舞士气的精神力量。近几年来,中国乒乓球、排球、体操、跳水等项目的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夺得世界冠军,在全国人民中,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激起了一股股爱国主义热流,就是鲜明的例子。
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它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由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在指导思想上产生过一些错误,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更使社会主义事业包括体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未能取得本应取得的更大成就。
1949年10月,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部一级政府机构),任命贺龙兼任体委主任。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建立了体委,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青年团中央、军队等系统也建立了体育工作机构。同时,还建立了铁路系统等产业体育协会和基层体育协会,以及先后在北京、上海、沈阳、成都、西安和武汉创办了6所体育学院,在全国开办了11所体育学校和体育专科学校,恢复了38个师范院校的体育系科。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第一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
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通知》,正式规定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各抽出10分钟做工间操,并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1954—1956年,又编制推行了两套少年和儿童广播体操。1953年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和1956年十二单位武术表演大会,推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武术和各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1953—1956年就举办了6000多次县以上的运动会,其中全国性竞赛有87次。1955年举行了全国竞赛规模最大的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参加选拔的职工达到125万人。在国际比赛中,中国体育健儿也开始取得好成绩,游泳选手吴传玉1953年在第一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为中国夺得国际比赛中的第一枚金质奖章。
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的3名队员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1961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由中国第一次举办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第26届),中国运动员夺得男子团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3项世界冠军和4个项目的亚军。这些胜利,对当时中国人民战胜暂时困难,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在此期间,体育工作也发生过高指标、浮夸风等错误。
1963年前后,在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体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于中国实际情况的方针和政策。在群众体育方面,强调要根据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考虑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安排工作,提倡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原则。在运动训练工作方面,试行《运动队伍工作条例》《运动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等,明确了运动队坚持思想领先,以训练为中心的原则。同时,还制定了有关的政策措施,包括按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给创造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条例、政策和措施尽管尚有不尽完善之处,但都是比较成功的经验总结。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人民遭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就进行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他们全盘否定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巨大成就,诬蔑国家体委系统脱离党的领导,脱离无产阶级政治,钻进了不少坏人,成了独立王国等。国务院副总理兼体委主任贺龙被残酷迫害致死。体育战线的大批老干部、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也备受摧残,著名乒乓球教练傅其芳、容国团、姜永宁含冤去世。体育设施被捣毁,体育报被迫停办,体育院校停止招生,体育工作濒于停顿,运动技术水平急剧下降,国际体育活动也几乎被取消。
1971年,周恩来总理肯定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体育工作成绩是主要的。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决定派中国乒乓球队去日本参加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并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打开了中国与美国之间关闭了二十多年的大门,成为中美两国复交的起点。体育作为外交的工具,起到了先行作用。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大部分体育工作者回到了原工作岗位,先后恢复了体育报刊的出版、体育院校的招生工作。到1973年,群众体育活动和运动技术水平都逐渐有所恢复和回升。1974年初,在所谓“批林批孔”运动中,江青、王洪文直接插手国家体委,制造混乱,体育事业又一次受到干扰和破坏。但是,由于有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斗争,关怀体育战线,也由于广大干部、运动员、教练员对“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因而体育工作的某些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个时期中国参加了第七届亚洲运动会,举办了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等。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革命,使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体育事业在拨乱反正中得到了逐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1978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体育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要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要开展体育运动竞赛,要迅速攀登体育运动技术高峰,要开展国际体育交往,还要坚持合理的规章制度,要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等方针原则,对分清大是大非,明确前进方向,调动广大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现在
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外吹来两股强劲的东风,国内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神州大地处处生机勃勃;国外是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地位,世界大门已向中国敞开。在两股强风吹送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体育,全面登上了世界舞台。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体育战线也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上来,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国际体育方面打开了新的局面,1979年11月恢复了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不少单项国际体育组织相继承认或恢复中国有关项目协会的会籍,中国体育健儿全面登上了世界体育舞台。竞技体育的发展得益于业余和专业训练体系的建立健全、体育场地设施的大量增加和改善、科学选材和训练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外交往的频繁。20世纪80年代,运动员一再打破世界纪录,获世界冠军394个,是此前总数42个的9倍多!1982年,中国健儿第三次出征亚运会,金牌总数以61 ∶ 57压倒称霸亚洲半世纪之久的日本,开创了亚洲体育史上中国称雄的新纪元。1986年第十届亚运会日本尽遣精英,欲报“一箭之仇”,韩国借东道主之利谋取金牌,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争夺,中国终于击败韩国卫冕,日本则退居韩国之后。
1984年,新中国首次全面进军奥运会,不但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而且以15枚金牌坐上第四把交椅。使世界体坛为之震惊,中华儿女扬眉吐气。
改革开放的大潮改变了国家包办体育的一统局面,民办体育和外资赞助体育推动着公办体育迅猛前进。群众性的武术热、长跑热、健美热、排球热、围棋热……一浪接一浪;少数民族运动会、青少年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城市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犹如雨后春笋。与此同时,中国女排创造了世界大赛“五连冠”的奇迹,乒乓球队建立了包揽世锦赛7项锦标和女团“十连冠”的殊勋,羽毛球队捧起象征世界团体最高荣誉的汤姆斯杯、尤伯杯;体操选手完成了由个人冠军到团体冠军的飞跃,跳水超越苏联、美国而成为跳水新盟主,女子举重一时全球无敌,男子举重也跃上世界第三、第四位;女子竞走、中长跑和铅球结束了中国田径没有世界冠军的历史;技巧登上了世界巅峰,国际象棋选手谢军荣获世界棋后之称;围棋连挫“黑白王国”日本;射击、跳伞、航海模型、航空模型、女子柔道、帆板、赛艇、射箭、速滑纷纷在世界冠军册上留名;垒球赢得世界亚军,女篮跻身世界三强;连文革中滑到谷底的游泳,也获得3枚奥运银牌。
然而,人们高估了首次参加奥运的胜利,低估了东道主的突进,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届缺席的苏联、民主德国及其他东欧国家参与角逐,我国仅以5枚金牌降到第十一位,奖牌总数居第七位。这虽然基本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实际水平,却被期望值过高的一些人指为惨败,怀疑亚洲盟主地位已为韩国取代,从而给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体育带来了悬念。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两个文明建设成绩喜人。这十年间的体育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水平最高。
1990年秋天,我国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洲际综合性运动会——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其规模(亚奥理事会成员除暂停会籍的伊拉克外全部参加)、比赛项目和运动员数量都是空前的;优异的成绩和杰出的组织工作,特别是多达1.8亿人参加的“火炬接力”活动,获得各方称赞;尤其惹人注目的是,中国健儿一举拿下183枚金牌,比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总和还多,令原来以为亚洲盟主易帜的人大跌眼镜。
四年后的广岛亚运会,华夏健儿获得125枚金牌,几乎等于日、韩两国之和。1998年第十三届亚运会上,中国又以129枚金牌的优势卫冕,从而巩固了中国竞技体育在亚洲的盟主地位。
在世界体育舞台上,我国也交出了漂亮的答卷。1992年奥运会,我国金牌数仅次于苏联、美国、德国而居第四,证明了洛杉矶的辉煌并非是昙花一现。1996年在奥运大家庭首次团圆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又以16枚金牌坐稳第四把交椅,而且大大缩小了与“第一集团(美、俄、德)”的距离。
这十年,我国体育健儿打破世界纪录的次数和获得世界冠军的总数,都超过此前40年的总和。
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举重、游泳、跳水等项目继续保持强劲的势头,其他项目也不甘示弱,你追我赶,涌现出许多优秀运动员和群体,显示出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中国体育健儿雄厚的实力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我国女排在郎平的率领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走出低谷,再次闯入世界强队行列;辽宁女子中长跑队从1993年起,曾取得多个项目的世界冠军,并打破多项世界纪录,后虽因多种原因盛极而衰,但他们痴心不改,意欲东山再起;冰坛“常青树”叶乔波代表我国征战世界二十年,创下辉煌战果,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感动;体操小将桑兰面对伤残,顽强乐观,谱写了一曲新中国体育运动的强者之歌;中国女足1996年获奥运会亚军,1999年7月,在第三届世界杯女足大赛中美两强的决战中以点球惜败,终获亚军,她们所展现的中华儿女自立自信、奋发图强的民族志气和同心同德、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激励和鼓舞;1999年8月,中国乒乓球队在第四十五届世乒赛中包揽全部五个单项冠军,尤其是一批新星的崛起给本来就天下无敌的中国乒乓球队赋予了生机和实力。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体育能形成这种腾飞之势,重要原因是,随着整个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体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体育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开始形成国家办体育与社会办体育相结合的新格局,大大增强了体育事业的活力。体育队伍待遇的改善,竞争机制的引进,也极大地释放了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体育产业的蓬勃兴起,体育市场的培育形成,场地建设和设备更新的速度加快,以及国际人才和技术交流的力度加大等,都给中国体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条件和机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体育再上台阶,还得益于实施了正确的发展方略。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使体育事业纳入法治轨道。同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项国家体育基本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群众性体育运动普及化,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人们科学健身,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花钱买健康”,已成为社会时尚。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增强了人民体质,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氛围。同时,为了加强竞技体育的基础和后续力量,国家又制定并实施了《奥运争光计划》(一般称为当代中国体育的“两大计划”),收缩了战线,突出了重点,加大了投入,加速了奥运项目水平的提高,科技兴体战略的实施,更为中国体育的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知识窗:
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身体素质,2009年8月19日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全民健身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60号
1990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在此基础上,北京市于1991年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举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的申请,可惜以两票之差未获成功。但通过申办奥运使世界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也使中国进一步了解了世界。1999年,北京市政府再次提出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经中国奥委会同意后,由市长亲自前往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正式递交了申请书。经过激烈的申办竞争,最终于2001年7月13日,中国北京击败了另外四个申办城市,在第二轮投票中以56票胜出,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2004年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再次获得辉煌成绩,进入世界竞技体坛的“第一军团”。尤其是,中国代表队在过去一直是弱势体育的项目中(如网球等)取得了历史性成绩(网球女双首次在奥运会上夺冠),表现出了中国体育的强劲发展动力和潜力。2010年,亚运会再度来到中国广州,中国以199金的成绩,在金牌榜与奖牌榜上都高居第一。除了举办亚运会外,中国还在2008年成功举办了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也圆了国人百年的奥运梦。中国代表团以51金的成绩,第一次登上了金牌榜首。北京奥运会是一次无与伦比的盛会,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中国开始了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跨越。
北京奥运会后,国家规定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群众性体育的发展。
进入“后北京奥运时代”,中国奥运军团没有减缓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脚步,伦敦奥运会和索契冬奥会均见证了中国代表团创造历史的时刻。游泳、田径等基础大项接连迎来突破,网球、台球、拳击等项目也硕果累累。广受关注的男足虽然鲜有亮点,但国务院46号文件、《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等政策的出台,使足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民健身计划(2015—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使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草根体育生机勃勃,南京青奥会等大型赛事举办、北京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杭州成为2022年亚运会举办城市……中国体育为奥林匹克运动和世界体育做出了新的贡献。中国成就,体育事业突飞猛进;中国改革,体育政策亮点频频;中国贡献,世界见证中国担当。
三、未来
从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体育活动已经成为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了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窗口。从当年所谓的“东亚病夫”到现在申办奥运会的成功,中国已经通过体育活动的振兴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成功。北京申奥成功、中国男足冲击世界杯成功、大运会和九运会举办成功,中国体坛近年有太多的成功,每个人都沉浸在这些成功的喜悦中。在喜悦中,我们也逐渐看到了中国体育的美好未来。
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将与其他WTO成员一样,享受它的权利和义务。体育活动作为现代化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必将显示其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从20世纪后半叶起,体育运动已向全球纵深发展。运动体系随人们当代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全球化的体育运动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时至今日,每年全世界有约10亿人加入体育活动中来。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积极推行“全民健身”活动,它所形成的良好的健身习惯必将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同时它也必将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变化
工作已经主导人类生活数千年,然而现代科技和经济生产及销售已经不再需要大量劳动力,出现了伴随着大量空闲时间的呈萎缩趋势的就业现状。
在传统社会,工作和休闲时间的合理分配从未引起过足够的重视。总有忙不完的事情等待着人们去处理,人们无暇考虑如何度过“休闲时光”。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现象:工作的大幅减少并未满足人们逃逸体力劳动自主安排休闲时间的古老梦想。
许多失业人员认为没有工作就意味着社会地位的降低和个人机会的减少。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技术和经济的进步都是导致工作量骤减的主要原因。从1880年到2000年人们工时的减少是惊人的:我们的曾祖父平均每周工作60个小时,而我们只需从周一到周五工作40个小时。让我们来看看我们这一生中的空闲时间:工作外时间、职责外时间、失业时间、从少年到青年的受教育时间,以及越来越长的退休后的时间——“第三年纪”。社会学家预言,在未来社会,人们的工作比例为“三七比”:30%的人工作,70%的人赋闲。很显然人们需要通过参与各种感兴趣的社会活动来填补空闲的时间,必将有更多的人选择体育活动来填补这样的空闲时间。
(二)日益延长的人均寿命
我们已从传统的由青年人占主导的社会转向了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社会。
无论是工业国还是后工业国,人均寿命的增长都呈惊人态势,而据世界卫生组织观察,其增长速度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十分显著。人类肌体的可训练性已经较40年前有很大提高,40年前,60岁以上的人的肌体可训练性已被否定。而现代研究表明,人的肌肉力量及肺活量到八九十岁仍是可训练的,而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也可以通过良好的运动习惯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大量研究表明,接近三分之二的疾病都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预防的,这并非遥不可及。
据统计,青年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关系正在发生替换,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的主体人群将成为40多岁的中年人。
社会居民年龄结构的变更将对经济、社会关系及文化带来重大影响。毫无疑问,要减少进入老年后疾病的发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就需要减少青年时代的经济负担。体育运动能通过怎样的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使上千万人们的老年生活充满活力而又有意义呢?体育运动如何才能成为减少全球医疗花费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呢?
2002年,德国用于医疗的总支出高达5500亿马克。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意味着德国约有六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治疗疾病。类似的情况在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以及大部分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甚至是在发展中国家用于医疗的支出也数额巨大。要减少投入大量资金用来治病,改变这种状况,那么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究竟是哪些疾病在困扰我们。
现代社会传染病已经大大减少。当今社会,我们食用了太多脂类和糖类,摄入了太多酒精,我们的压力太重,我们抽烟太多,我们总是坐着不运动。纵观历史,人类曾经是猎手,是采伐者,是农民,是工人,是徒步行走者,然而今天,却有相当数量的人变成了高血压、高胆固醇、低运动量的“电视懒虫”和超重肥胖人类。
据估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医疗花销可以通过运动减少。人们可以通过改善我们的不良习惯确保健康,从而节省资金。那么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停止吸烟,减少饮酒量,降低脂类和糖类食品的摄入,缓解自身压力。
体育活动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的活动,提供强健的肌肉和有氧运动,同样也可以提供竞赛、社交活动、体能自测、探险和良好的情绪。体育活动给人们带来了更多选择和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
(三)体育活动将更加平等地接受其参与者,将给更多人以参加机会
通过比赛,体育活动能大大减少社会危害和暴力行为。体育活动能把许多年轻人引向运动和竞赛,人们对共同参与体育竞赛而非互相打架的休闲方式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在对青年人的再教育中,体育活动将成为重要手段,以告知青年人冲突的解决方式是统一的规则而非枪杆。
(四)增长迅速的虚拟现实文化,将对体育活动的参加者产生冲击
21世纪是知识世纪,也是我们常说的信息社会、数字化时代,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通过互联网,人类第一次可以不必四处活动就满足生活的各种需求。这样,人们的运动就越来越少了。
电子工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大量放弃了体育活动而改换成简单的指法活动。穿着各自的衣服,带着特殊手套及头盔,通过互联网你可以遨游各国。因此,将有很多成年人、儿童成为电脑的“俘虏”,成为“坐着运动的人”(指坐在电脑前玩体育游戏的人)。
当我们越来越多地获取智能化的生活时,人们将失去对自己身体及其功能的高度重视,给生理上、心理上及社会上带来伤害和消极作用。
事实是许多体育活动已被当今的主流电子生活方式所取代。比如观看全球化的音乐文化,体验全球化的时尚,欣赏全球化的好莱坞影片,坐在电脑前玩电子竞技游戏。在全球沟通语言的压力下,许多俚语及成语即将在数十年内消失。现代体育活动也是全球化的代表之一——奥运会是全球文化一体化的第一媒介,比电影早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
毫无疑问,全球化的进步在生产、信息、商品价格及早期获得优惠待遇方面影响深远。但我们同样应当注意到在此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放弃了事物、创意及人性的多样化。
(五)体育活动将在全球化及地方社团生活的平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互相沟通和交流已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除家庭外,邻居、兴趣小组、工作团队、体育团队、俱乐部、比赛竞争对手等都是人们与社会不断联系沟通的必要平台。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体育活动在社团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将更加突显,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方式。伴随着来自工作量减少、生活多样化、医疗费用增加、经济及种族差异、虚拟化现实的剧增及全球一体化的方方面面的挑战,体育活动必将接受新挑战,同时开拓新机遇。
在这样一个以体育活动为导向的未来社会里,城市中将建立更多的运动场、步行街、单车路线网,等等。间歇性的体育锻炼活动将被引入工厂和办公室,医生将更多地从保持健康而非医疗的角度给病人看病,每日30分钟的体育活动将如同每日30分钟的网上冲浪一样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未来社会是建立在现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因此,它仍将带有商品社会的烙印,如竞争性、求利性、开放性和平等性;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全球化加速,国际间、区域间合作加强,广阔的空间性、快速的时效性也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体育活动,因其能满足人类对身体活动这一基本的需要,符合人类的攻击天性,是“民族战斗热情”恰当的疏泄口;同时又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吻合了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人们较好的社会化途径之一。因此,无论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体育活动仍将蓬勃发展,并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相应变化。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中国体育事业在振奋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必将做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四、发展趋势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这不仅表现为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日益增加,而且体现在人们体育意识的全面增强,学者们将之称为“社会的体育化”。这种体育化的说法是有依据的。例如在许多国家,体育活动的种类和体育实践的途径不断增多,“户外运动”一词的普及化,体育的市场手段和作用日趋强化,旅游者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大增,等等。
与此同时,体育自身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变革的影响,从而带动了许多“体育模式”的发展。除了高水平体育继续向更高、更难、更新、更美层次发展以外,也产生了一批可供选择的体育实践活动,它们以娱乐、休闲、嬉戏为主要特征,进而发展成为体育的不同形式。诸如休闲体育、极限体育和健身体育。这些可供选择的新的体育形式就如同非体育的“体育”,即“体育的非体育化”,同时表明在这些可供选择的体育形式中,体育的传统概念正在丢失。这一演变的结果,一般意义上体育的真实内容和含义变得不再清晰。这与过去传统体育的明确界定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两种关系与体育在社会中的特征和作用的演变,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发生了变化。
但是,无论怎样变化,现代体育作为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已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加强,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根据现代体育的变化和未来社会的发展特征,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化
一般认为,现代体育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当在欧洲兴起时,欧洲大陆矛盾交错,各国笼罩着浓厚的民主主义和国家主义情绪,各国都很注意军事效能,强调体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因此,各国体操比较盛行,而英国则由于文化传统和“绅士体育”的影响,以及海外贸易和其霸权主义在全球的不断扩张的需要,户外游戏和竞技运动开始兴起。19世纪50年代,英国流行的竞技运动,越过大洋传至美国和加拿大。到了19世纪后半叶,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民族间壁垒被打破,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
于是,体育也随之超越了国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而广为传播,特别是通过殖民者——主要是商人、军人、传教士和各种文化人等向世界传播,形成了东西方体育以及其他不同类型体育的交流融合的体育国际化大趋势的雏形,出现了国际间的交流和比赛。如1851年伦敦的第一届世界国际象棋锦标赛、1858年澳大利亚的国际游泳锦标赛、1871年布德的国际射箭比赛等。
不过,这些早期的国际比赛由于没有公认的权威性组织和统一的比赛规则,秩序混乱,水平较低。在这些非正式的比赛中,一些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陆续诞生。如1881年,国际体操联合会成立。这样,使一些运动项目在国际范围内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也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规则,从而使运动竞赛渐渐摆脱了地方传统,具有了真正的国际性。在此基础上,西方贵族为了激发民族精神而被挖掘出来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复兴了。
跨入20世纪,体育运动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大,不断向拉美、亚洲、非洲辐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夺取了世界霸权,这样导致了美式的体育运动,如棒球、篮球、排球在全世界风行。至此,全球化初期的体育运动国际化趋势初具规模。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原因,国际运动组织几乎被少数国家如美国、英国等所垄断,从而显示出全球化过程中体育运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的趋向。
1.现代竞技体育的全球化
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全球化的产物,又是推动体育进一步全球化的动力。奥林匹克逐步扩展到全世界的过程,就是体育运动全球化的最好的例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与奥林匹克发生正式联系的国家仅限于少数欧美国家。两次大战期间和之后,各大洲一些国家陆续加入了奥林匹克运动,使奥林匹克大家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现代竞技体育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中表现出的全球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现代竞技体育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国际体育合作新格局的出现。这主要表现为:
(1)区域性体育合作。如中、日、菲三国组织的远东运动会、巴尔干运动会、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运动会、东亚运动会、南亚运动会、阿拉伯运动会等。
(2)大洲体育合作。1910年第一个南美洲体育组织成立;欧洲的体育合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而亚洲、大洋洲和非洲各自的体育合作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今天,各大洲都已建立了基于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新的大洲体育组织。
(3)洲际体育合作。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和非洲国家间的地中海运动会,阿拉伯地区亚洲、非洲国家间的阿拉伯运动会等。
(4)共同体的体育合作。如大英帝国运动会,后改为“英联邦运动会”,有54个参赛国;另一个是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的合作。
(5)特殊领域内的国际体育合作。在特定的领域内,如工人、学生、军队、残疾人、妇女等领域内的体育合作。如1974年第一次国际中学生运动会,两年一次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军事运动会,曾成功举办过四届的世界妇女运动会等。
现代竞技体育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形式之二是奥运会蓬勃发展。这主要表现为:
(1)比赛规模越来越大。1896雅典奥运会,有3个国家295名运动员参加9个大项43个小项的比赛;到了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共设26个大项,总计300个小项的比赛。太大的规模、太快的发展,不得不使国际奥委会考虑要限制奥运会的规模。
(2)项目越来越多。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标准是:“至少在四大洲和75个国家的男子中,以及至少在三大洲和40个国家的女子中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才可以列入夏季奥运会。”从这一标准可看出竞技体育全球化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
(3)女性参与越来越普及。顾拜旦在创立现代奥运会运动时犯下的错误,莫过于忽视了妇女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和权利,致使占世界人口51%的女性被排除在第一届奥运会之外。在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上,就有4国11名女运动员勇敢地冲破了陈规,参加了高尔夫和网球比赛。但是女性进入奥运会的进程是缓慢而艰难的。就以象征西方民主自由的选举权来说,瑞典从1921年,希腊从1952年,瑞士从1971年,葡萄牙从1976年,妇女才有了选举权。20世纪80年代,女性开始全面参与奥运会,在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女性运动员达3626名,占运动员总数的35%,参赛项目占总项目的40%。在近几届奥运会上,不但增设了女子项目,还出现了女子独有的项目,如艺术体操和花样游泳。竞技运动的全球化,女性的普遍参与也是一个重要体现。
(4)高水平的职业选手参加奥运会。关于“业余选手”和“职业选手”的概念,最早见诸1823年英国牛津举行的划船比赛。当时,报名参赛的选手戴维斯是船夫,被列为职业选手而被禁赛。早期奥林匹克的非政治化、非商业化、非女性化原则,致使一些职业选手(网球)在1988年才参加第一次奥运会。这标志着奥运会对职业运动员的开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现代大众体育的全球化
奥林匹克运动对大众体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多年来,奥林匹克运动在促进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在顾拜旦的思想中,竞技运动与大众体育是统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分野越来越明显。国际奥委会逐渐感到需要用特别的努力来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1964年,国际运动与体育理事会发表《体育运动宣言》,提出“每个人都有从事体育运动的权利”。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政府间体育运动委员会”,1978年通过并宣布《体育运动国际宪章》,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大众体育”。国际奥委会1985年成立“大众体育委员会”,并从1986年开始举行两年一届的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第五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的主题是“群众体育与健康”。第六届大会主题是“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提出奥林匹克运动在空间的普遍性、时间的持久性的全球化战略。无怪乎,根据世界上10个不同类型国家的抽样调查,一般群众对五环标志的辨认率甚至超过了红十字标志。
20世纪80年代前,许多国家规定了体育节。一些国家还颁布了一些体育法案,如加拿大的《C—131法案》(1961年)、日本的《体育运动振兴法》(1961年)、法国的《马佐法案》(1975年)、美国的《业余体育法》(1978年)等。
20世纪80年代初,在澳大利亚推行“找30分钟”活动,号召每人每天抽30分钟进行积极性体育。瑞典在疗养地和夏令营推行“增强体质运动”。法国推出“为心脏健康而锻炼”的口号,推行“3个8运动”,即自由泳80米,跑步800米,步行8000米。比利时推行“每家1公里”,即每个家庭成员都参加不少于1公里的跑步活动,等等。
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国政府也纷纷推出本国的大众体育发展计划,以运动会、体育节、文化节、民俗活动、运动俱乐部、健身活动等形式开展活动。如美国的“90年代体育战略规划”“2000年健康计划”“美国跑步与健康日”(10月9日),日本的“迈向21世纪体育振兴计划”,澳大利亚的“国家体育娱乐计划的实施”,中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等。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公布了自己的大众体育发展计划,“终生体育”和“休闲体育”思想已对世界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各国的政府在推出本国的大众体育发展计划的同时,大力加强了体育设施的配置。充裕的体育设施,不但为大众体育打下了基础,推动了体育的大众化、全球化,而且使各国的体育人口大幅度上升。目前,美国体育人口达77%,德国体育人口达67%,日本体育人口达68%,加拿大体育人口超过50%,俄罗斯体育人口也超过50%,中国体育人口达37%。
另外,体育的全球化还在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日益加强,国际体育学术活动日趋频繁。一些主要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体育情报学和比较体育学等均有国际组织。
(二)社会化
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体育的社会功能已大大超出增强人民体质的范围,成为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内容。
体育社会化的目的不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而在于提高民族的总体身体素质水平。提高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盛,也关系到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昌盛以及人们从沉重和繁忙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也关系到社会形态的进步。因此体育社会化,不仅有助于改善全民族的体质,提高人口质量,而且能振奋人们精神,增加创造新生活的活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其次,体育社会化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者的健康程度和受教育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生产的发展。据美国商界统计,美国一年中因为职工的健康问题而损失了近30亿美元。“付钱给职工锻炼身体也比因他们缺席、迟到、肢体障碍所造成的损失少”。健身投资“是一种可以期望换回更多东西的投资”,因此,美国一些大公司花几千万美元的巨资来为职工营造高级体育场及健身室,进行身体锻炼。可见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
竞技体育的社会化主要是以俱乐部形式来实现,各运动项目均由俱乐部来开展训练和竞赛,然后由各种单项或综合性运动协会来领导。俱乐部广招会员,通过竞赛进行选拔。
社会体育本身就是社会性活动,不同年龄性别和阶层,甚至千家万户都离不开体育。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把兴办体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
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在于许多国家的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社会上的体育设施。此外,学校可利用所在地区的工厂企业来帮助学生开展业余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
(三)科学化
现代体育必须在一切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体育的决策、管理、教学、训练和科研。
(1)体育管理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领导决策方法的科学化和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制定政策,进行体育各项工作的管理。
(2)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在于教学思想的科学化。
(3)在群众性体育锻炼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运动处方”来指导群众体育锻炼。
(4)现代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可以认为,在当今竞技水平已经很高的情况下,运动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没有科学训练,不可能达到高水平。
(四)产业化
随着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体系一部分的体育产业的全球化趋势也在加快。体育贸易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率逐年上升,随着奥林匹克运动逐渐商业化和职业化,以及亚洲、东欧和非洲地区的体育产业市场的兴起,体育产业全球化趋势正加速发展。而这种全球化趋势说明,体育运动已影响到社会生活各层次的方方面面。体育产业化有如下几种表现:
(1)通过竞技体育的全球化影响,促进体育的产业化发展。随着科技发展,特别是卫星传送技术的发展,使全球各地的观众能通过电视、互联网收看世界各地举行的各种精彩的体育比赛,竞技体育在全球观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许多企业都争先恐后与体育建立密切的关系,把体育作为向全球消费者宣传和推销自己企业和产品的载体。反过来,体育运动得到资助,体育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而使体育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
(2)通过俱乐部在海外设办事处开拓体育产品市场,促进体育的产业化发展。一些大联盟和俱乐部在世界范围内广设办事处。如北美职业棒球MLB在悉尼设立办事处,其目的是通过组织各种相关活动来推广棒球运动MLB在澳洲的知名度。还有些体育用品公司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近年来在各大洲的发展中国家设立合资或独资企业,利用资金、品牌、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及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大搞加工贸易。
(3)通过体育中介公司进行跨国经营,促进体育的产业化发展。一些体育中介公司如国际管理集团、职业服务、英国高德等,在全世界进行体育市场开发。其中,如国际管理集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它在全球各地设有60多家办事处,代理着世界各地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近2000名,根据一些国家运动队或职业球队对外籍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需求情况提供服务。它还成立了自己的体育广告、制片和转播公司。
(4)国际体育转播,促进了体育的产业化发展。电视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全球数字信息传送网使视觉形象的全球传播极为方便。利用转播国际赛事的赞助和广告,企业可以提高其国际知名度,提高全球销售收入。据报道,NBA1996—1997赛季在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人数达6亿。欧洲几大足球职业联赛以及每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全球观众的人数都在数亿以上。
(5)标志性产品的销售,促进了体育的产业化发展。通过向海外销售标志性产品和纪念品,既可以增加联盟、俱乐部、比赛组织者的销售收入,又能使体育组织、明星及职业竞技运动同广大体育爱好者联系起来,起到沟通、联络感情的作用。同时,这些产品还可以作为载体,为体育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自己的影响。
(6)利用外籍球员、教练员促销,促进体育的产业化发展。俱乐部招募和引进外籍球员、教练员,除了能提高球队的比赛水平,还可以帮助俱乐部全球促销以占领更大的海外市场。如利用外籍球员与国内球迷的特殊关系,有意识地在比赛中安排外籍球员上场,还利用互联网向球迷发送球员的消息,以争取更多的观众。
(7)开展基础大众体育活动,促进了体育的产业化发展。近年来NBA、耐克、阿迪达斯等在许多国家组织的“三人篮球赛”“五人足球赛”就是典型的例子。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该项运动才能长时间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与该项运动有关的体育组织与企业才能保持更大更稳定的市场基础。
(五)休闲化
在发达国家,体育作为休闲文化的一部分,早已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和休闲活动之中。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中,体育产业与休闲服务产业早已合并列为正式产业,其中休闲活动的内容大多数都属于体育范畴(见表1-2)。
表1-2 当代日本社会休闲活动中的体育
注释:带*号的均属于体育范畴。
休闲体育概念主要源自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体育的范畴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竞技体育概念,开始以休闲、享受和健身为价值取向。所以,大众体育活动并不一定要有正规的组织和筹备,也不一定非要在正规的体育设施、场地中进行,而多是对城市时间、空间的临时性利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二是城市规划也日益向城市空间混合使用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实质上是要通过一定的布局和组合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使城市空间发挥出更高的效益和效应。这种效益和效应不仅可以应用于城市中心商业区的深度开发,增强城市竞争力和魅力,而且也可以应用于体育、艺术等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因而,将体育活动纳入休闲的范畴,并不是说它是新创造出来的体育项目,只是强调体育活动应属于休闲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休闲的本质特征、功能、结构、价值、意义等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是一种新的体育理念。
一般地说,休闲体育是以“余暇时间”这一维度为基点,是在人们工作和生理需要等必要时间之外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从词汇学角度来看,据考证,英文Sport一词就是从拉丁文Disport演化而来,其本身含义就是“离开工作去休闲娱乐”,只不过这一含义几经演变,休闲娱乐的特征被逐渐削弱、压抑、扭曲和淡化了。当然,休闲体育也有其特殊的一面,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旨,即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心理感受,一种体验,自由感,或更宽泛、更高层次的哲学意义。
休闲体育作为休闲的一部分,不但得到国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和重视,而且许多城市还把开展休闲体育活动,建设和规划休闲体育场地、场馆和设施,提供休闲体育服务,作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受到政府和广大市民的关注和欢迎。
一般说来,城市居民的经济条件、余暇时间、休闲观念、体育环境、教育水平、社会保障等均优于乡镇和农村居民,他(她)们对体育休闲也有着比较稳定而强烈的需求。尤其是,城市化的日益扩张、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大众余暇时间的增加,增强了城市大众热爱自然、喜欢与自然亲近的感情。他们向往并努力实践在休闲中放松心情、沟通情感、释放压抑、消解疲劳、发展个性、增强体力和活力,热衷于随意而自然的休闲体育活动。
另外,快速发展的城市生活也给大众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文明病”和“亚健康”等所谓的富贵病首先在富裕和发达的城市中爆发,给城市人的健康生活造成了莫大的影响。“花钱运动,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经被相当的城市人所接受,并促进了各种休闲体育活动的发展。
思考题
1.您如何理解“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
2.现代体育有哪些特点?用自己的话谈谈您对现代体育的特点的理解。
3.现代体育有哪些功能?用自己的话谈谈您对现代体育的特点的理解。
4.近代体育传播的大致情况如何?
5.请简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恢复。
6.请谈谈您对当前中国体育的理解。
7.请谈谈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
8.现代体育有哪些发展趋势?除我们所讲的以外,您对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如何理解?
9.请论述体育产业化。
10.请论述体育休闲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2]国家体育总局信息所.国外大众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武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
[4]帕尔姆.体育运动全球化的第二次浪潮[J].新华文摘,2002(9).
[5]董杰.对近25年来中外体育概念研究研究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