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背景及内涵
(一)背景
我国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了一批整体办学水平较高的研究型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重大科学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绩斐然,但是也逐步凸显出一些问题,即绝大多数科学技术发明并没有应用到生产中,未转化为经济竞争力。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供需关系出现了巨大的变动,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建设越来越有利于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而我国高等教育的不足日益显现,比如具有明显的同质化问题与结构性冲突,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困难重重,且就业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在许多生产服务的一线岗位亟须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复合式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结构同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严重脱节,在培养制度方面欠缺完善。2015年10月23日,我国发改委、教育部及财政部共同颁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针对某些高等院校,开启了向应用型方向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十三五”阶段国家及党的整体发展局势这一视角出发,对教育任务进行了规范和调整,建议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制度,调整专业和学科分布,推动有能力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逐渐向应用型方向改革”,这说明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发展转型与改革,能够从方向上引领国内高校在“十三五”阶段的调整与改革,并培养了更加强大的转型信心。
(二)内涵
高校应用型转型是指重视高等院校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其更加重视为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以及教育和产业的结合,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向社会提供更多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让学校更好地为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从而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此,高等院校需要构建能够推动转型变革的体制机制,实现招生计划、专业学科分布、院校设置、管理结构、拨款机制、教师团队建设、招生考试与人才培养制度等重难点的调整和升级,培育就业竞争力强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