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的几个观点

中华传统文化因其历史跨度大、涵盖面宽、内涵丰富、涉及人物众多等方面的原因,个人即使耗尽毕生精力,也难以全面理解。然而,有些问题却是应该也能够形成共识的,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就是其中一个。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的共识,对于建设文化大国、提升民族自信心、扩展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根本性、总体性问题,长期以来竟莫衷一是,今天我们实有必要提出来重新讨论。[1]

历史上对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的问题早有讨论,提出过多种观点。

一、儒家代表说

儒家代表说也可以说是孔子代表说。现代著名学者任继愈在《道教史·新版总序》中说:“按照封建正统观点,认为只有儒家的经史子集才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佛教、道教典籍属于旁支,文化价值不大。这是长期流行的一种偏见。”[2]儒家的经史子集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确是汉代以来长期流行的一个观点,直到现在仍普遍流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个文化地位很高的名人。以前很多中国人的家中都有一间堂屋,正中摆着“天地君亲师”牌匾,牌匾中的“师”虽然也有在其旁另加“太上老君”牌匾的,但大多数则默认指“孔圣人”,也就是孔子。任继愈先生说的这种“偏见”仍在流行,现在也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只有孔子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在世界各国开办了几百所孔子学院,这些学院的主要任务虽然不是宣传孔子学说,但名称已经表明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孔子的儒家学说。

本来,孔子有孔子本人的思想,在《论语》中虽然有“大人儒”、“小人儒”之说,但孔子并未自称“儒家”,笼统地在“儒家”前冠以孔子之名是否恰当是可以讨论的;后世流传的儒家思想相当杂乱,有很多与孔子本人并无多大关系。孔子的思想和“儒家的经史子集”也不能等同,以此代表中华传统文化更确实是“一种偏见”,可惜直到现在这种“偏见”不仅未见纠正,反而更堂堂正正地向世界推出了。全面考察孔子及其学说,还孔子以传统文化中应有的地位,是并未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我们认为,孔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确有重要地位,但以孔子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却是有偏颇的,我们应郑重其事地纠正这种偏颇。我们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孔子之意,只求准确地界定传统文化的代表。

二、儒、释、道三家代表说

中华传统文化百舸争流,总体观之难免让人眼花缭乱,这才有了需要明确以哪一家为代表的问题。儒家代表说可谓清晰明确,但此说有其难解之处,因而就其要者而言提出儒、释、道三家代表说。

在上述一书中任继愈先生说:“中国三大宗教(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也就是说,不应只以儒家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应以儒家、释家、道家三家为代表。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看,诸子百家中,多家已成绝学,儒、释、道三家却一直延续,可见百家中这三家确实最为突出,社会影响最大,受众面也最广。如果从涵盖面来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是有道理的。也有人认为,从传统文化考虑,释家原是外来文化,且历史比道、儒短,不应列入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易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更高,被列为占卜之书是不确切的。因此,作为代表传统文化的三家应是易、道、儒,而不是儒、释、道。这个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释家在中国百姓中的影响确实很大,因此我们还是认为儒、释、道三家代表说的观点更为确切。但三家是什么关系?三家有没有主次、源流之分?三家理论水平有无高下之别?……这些问题都还有待分析。而且三大支柱的表述,使人有各自独立之感。实际上过去早有三教合一的主张,且已成思潮。其实,道、儒、释三根支柱三足鼎立,“三足”又立根于坚如磐石的根基之上,才使传统文化延续数千年不衰。三根支柱的根基,表现为道、儒、释三家的融合。我们还应从三家融合中去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

准确地说,儒、释、道三家只应表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说三家代表中华传统文化有较为笼统之感。此三家在产生时间上有先有后,在学术观点上侧重不同,文化传承的原因也并一致。因此,三家代表说还有进一步概括之必要。

三、惠能代表说

惠能代表说也可以说是佛教禅宗代表说。台湾的星云大师2013年11月7日在广东韶关南华寺曹溪讲堂做“六祖惠能大师与人间佛教”的主题讲座时说:“在中国能代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仅惠能大师一人而已。”[3]这一表述是明确的,给人以确定不移之感。佛教传入中国后,曾形成七大宗派:天台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密宗等。禅宗本为七大宗派之一。禅宗产生以后,经由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传至六祖惠能(638—713)后,虽有分支,却不再能衣钵续传。就其流传范围来看,禅宗在中国佛教的众多派别中确实首屈一指,因而作为佛教大师,说惠能代表五千年文化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六祖惠能的禅宗理论,如将其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考察,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从概念上来说,“禅宗”理论表述为“禅道”理论更为确切;在文化传承中,道家思想对禅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惠能创立的禅宗,准确表述应为“中国佛教”,其来源虽在印度,但内涵上与印度佛教已不能等同。首先,“道”的观念广泛引入禅宗,佛性与道性几乎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其次,“自然观”成为重要观点。印度佛教本讲“因缘”,不讲“自然”,“自然”原是道家概念;“因缘”说认为众生是被三世轮回报应锁定的,必须刻意修持方可解脱;“自然”观却认为人只应自然而然处世,而不必刻意追求解脱,或者说,自然而然地处世本身就意味着解脱,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最后,禅宗讲“明心见性”,道家以“道”为本体,道家说的“道”在禅宗那里则是“心”。这些都说明,如果以六祖惠能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是要经过深入论证的[4]。更何况惠能生活的时代距今只有一千多年,以他的思想来代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似有不妥。一位佛教大师在一次讲演中发表的一个观点,我们不必过分认真深究。

四、道家代表说

江瑔在《读子卮言·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中说:“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一出,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这里说的《老子》一书,即现在大家熟知的《道德经》。

江瑔的这一论述,观点非常鲜明,“道家为百家所从出”不仅肯定道家是百家的代表,而且认为道家是百家的祖宗。具体而言,有几个论点需要特别加以说明:

1.诸子百家的总根源是道家。这一段所说的道家,并非仅指老子的学说,《老子》一书只是道家学说之“集古今之大成”者,这是江瑔特意指明的。“道家者,上所以接史官之传,下所以开百家之学者也。”设立史官是中国有史以来的传统,有史之初的黄帝即设有史官之职,我们在理解道家时要谨记道家虽为百家之一,又是百家根源之总源头。

2.我们曾论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学术派别中,道家最为兴盛。而且,在黄帝之后、老子之前的两千多年间,并无百家而只有道家,道家是世上之唯一学派。因此,道家思想应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多年的思想,其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无疑了。

3.诸子百家都是从道家分流而出的。“道家之学,无所不赅,彻上彻下,亦实亦虚,学之者不得全,遂分为数派。”本来只有一个道家,后来为什么会出现百家呢?这是因为道家的学说玄实参半,后人很难全面理解,于是各执一端,形成各家分立的局面。即使是儒家,“儒家以践实为务,以身体力行为归,其义即本于道家……儒学脱胎于道家无可讳言”。其他如法家、兵家、墨家、农家、小说家、杂家等皆出自道家。“是春秋战国之世,百家争鸣,虽各张一帜,势若水火,而其授受之渊源,实一一出于道家。”书中对各家源于道家曾逐一做出论证,且有理有据,实难推翻。

4.对老子学说划时代的意义做了明确的说明:“古今学术之分合,以老子为一大关键。老子之前,学传于官,故祇有道家而无它家,其学定于一尊。老子始官而终隐,学始传于弟子,故由道家散为诸家,而成为九流之派别。是老子为当时诸家之大师,或亲授业于其门,或转辗相授,故诸子著书每多攻击,而罕有诋及老子之言,则不敢背本忘师之故。惟同一大师,而弟子则异派,则由于本其师说而附己见,遂致殊途,……不足怪也。”按此论,老子之前唯有道家,老子之后才有百家,老子学说的划时代意义的确有了明确的界定。

5.老子的学说素以玄虚著称,江瑔则指出:“道家之言虽涉于虚,而其学实征于实。小之足以保身,大之足以治国。故三代以前之文化,以西汉之治术,皆食道家之赐。此其已试之效,载于史乘,尤彰明而较著者。”[5]《老子》一书的学说,本虚实兼备,而世人多注意其虚的一面,知《老子》学说实的一面者不多。江瑔视老子学说虚实兼顾,实在难得。

6.老子之前的学术,限于官府之中,老子掌管官府藏书,向民间开放,“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这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华民族有一大特点,就是虽然过去民间文盲多,而中国历史知识的普及面却很广。传播历史有民间说书这一渠道,有戏曲普及的渠道,还有民间道教的渠道等诚然是重要原因,学者的渠道却未曾被注意到。江瑔指出老子打开了“数千年学库”,是学术普及于民间的一大转折,这对民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试想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有不少都是《道德经》中的句子,有的是从《道德经》演变而来的成语,如“功成身退”、“返朴归真”、“宠辱不惊”、“虚怀若谷”、“自知之明”、“无为而治”、“知足常乐”、“顺其自然”、“上善若水”、“大器晚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正因为《道德经》的许多思想,通过口诵耳闻,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也就很自然地融进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并在人们的意识、心理和行为中起作用,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由此看来,从文化传统的形成来说,老子的《道德经》真是功不可没。

江瑔对道家学说做出以上几点正面评价,发人之所未发,然其文也未必都精到,有的地方说得有些过分,如说“道家之传后世殆绝”就不太准确。然仅从上面几个观点,已足以说明他认为道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代表。

我们列出认为了这几种观点,只是认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但并未解决,因此有深入探讨之必要。而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则应先确定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应具备的几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