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王伯

三王指的是夏、商、周,五伯指的是齐、楚 、秦、晋、宋。禹在位第八年,甲子一元中分起七会之初始,后述说尧舜而先论述商汤和周武王,他们的功业也是很大的了。老子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又说: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左传》云: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如禹之治水,行其无事,功及万世,莫不是立下功勋了吗?其后代君主品阶下降而只能称其为伯,再次下降而只能是使用礼乐征伐。大夫的出现就象征着在治政上,有失于仁,有失于义,而运用礼的浇薄就可以显而易见了。所以孟子也曾说:尧舜是把握了人性,汤武是设身处地从实际考虑,五霸只是凭借雄心勇力征服。邵氏说:自从七会之后就进入了长期的阴冥之期,而且没有了阳和之气上升的机会。虽然阴阳迭相运行,消长有时令节气,然而道德功力独独不可以迭次出现啊!

夏禹,姓姒,名文命,是颛顼之孙,鲧的儿子。丙辰之岁,舜荐举禹坐上天命之尊位,丁巳正式摄政,七年之后,正当元经会的七会。


元经会之七

禹八年,位居摄政的十七年癸酉,舜在巡狩天下的时候去世。禹登上王位,以金德之象称王,以建寅为正月,定都平阳。禹因当初承袭父亲崇伯的爵位,所以又称他为伯,后作司空职责治理水土。《书》中说:大禹治理天下水患,出行遇水则乘舟,陆地乘车,山行乘,泥行乘橇,遭遇山林则开山砍木疏通道路,挖掘九条大川,使川流都汇入大海,又疏浚了那些沟溪,让它们都通达至川流,并研究土地之宜,教民合理播种五谷。禹迎娶涂山氏的女儿为妻,生的儿子叫启。禹勤于政事,一直在外八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时间回去看看,唯恐影响到平治水土的进度。通过治理水土,又把土地划分的区域确定下来,共计扩大到北南西东方圆五千里的地域。每方圆五百里为一服,每服各又推举出五人为长,每州划分多个服,在工程进行中每州都出动了十二个师,从内地直到四周,每服及各州都能坚守自己的职责,建立自己的功绩。在禹承受天命并治水土的进程中,唯有三苗不听从号令,于是禹就汇合四方诸侯及九州牧伯,誓师说:集中力量,听从命令,愚昧的苗人,昏昧不知恭谨,欺侮怠慢还妄自尊大悖道坏德。这是因为明智的君子在野而祸害的小人却处尊位之上。人民必然抛弃不予以维护他们,这是上天降给的过咎。然而他们仍然肆无忌惮地在那里兴风作浪。众位勇士,尊奉号令讨伐有罪,大家只要齐心协力必然战无不克,有功勋者定当受到奖赏。三十天之后三苗之民反而违逆他们主帅的命令,都来帮助禹,于是禹班师休战,用仁德教化使三苗之民感念前来皈服。老子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像禹这样用兵的办法,可以称得上是王者之师了。然而假若没有禹誓师在前,那么怎能有商汤的誓师《汤誓》和武王伐纣时的誓言《泰誓》存在于后世呢?岂能说恶劣先例的开创者,他就没有后继人了吗?这只可以把先人所发生的事引以为戒。禹任用皋陶、伯益以代行他的为治之道,组建六个师,以征伐那些为非作乱的。四方边境之地没有不诚服的,向东的地域逐渐到大海边,向西到达飞流的黄沙之地。南北闻其声教既已钦服,九州四海安定。居位代行摄政十七年,践行正位十年,共计二十七年。癸未之岁,向东巡狩走到会稽之地去世,活了一百岁。禹把君位传给了儿子启,启开创夏朝一十七王,共计四百五十八年,到夏桀被流放时夏朝才灭亡。

商汤,姓子,名履,字天乙,禹司徒契的十四代孙,做诸侯十七年,流放夏桀之后登上王位,当年是乙未之岁,以水德之象称王,以丑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建都于亳地(今河南商丘),又称为成汤,即商汤。自从契开始直到成汤,八次搬家。成汤当初居住在亳地,在有莘国野外之地礼聘到伊尹。因葛伯不按时祭祀,汤领兵征伐他,当时的诸侯自从葛伯开始,因夏桀的昏庸无道,善良百姓的生活极其艰难困苦。成汤五次把伊尹推荐给夏桀,都没有得到桀的任用。己丑成汤又回到亳地,成汤因给夏桀的供品不足,夏桀兴问罪之师,然而九州的夏王师都不来,不听从夏桀的号令。伊尹说:灭亡夏桀的时候到了。于是协助成汤攻打夏桀,集聚众兵士宣誓,在鸣条之地(今封丘)交战,将夏桀流放在南巢的亭山。从此天下诸侯都臣服成汤,汤仍然有谦逊之德。所以汤的盘铭上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登上天子之位有一十三年,寿命一百岁。等到盘庚二十一年庚申之岁,老子乘日精降于亳地,托孕于尹氏之玄妙玉女,武丁二十四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出生在李树下,因而手指李树作为姓氏。当时的帝辛纣王沉迷于酒色,残暴无道,比干因进谏而被杀,微子被囚禁,箕子贬为奴隶,逄蒙遭受诛谬。周文王战胜黎国之后,祖伊非常恐慌,因而报告劝说纣王。纣王说:我的命运不是由上天决定的吗?始终迷惑,不听别人劝谏。周武王讨伐他,纣王兵败,跑到鹿台,怀揣着宝玉,自焚而死。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恶之。哎呀!夏桀固然是无道之君,而成汤却流放他,纣王仍然是无道之君,而武王讨伐他,难道说不是可畏之事吗?殷商三十王,六百四十四年,殷商灭亡之后归于大周。

周武王,姓姬,名发,唐尧时代担任农师的弃即后稷的后人,文王姬昌的儿子。姬昌在殷商王廷与九侯、鄂侯同为三公。姬昌被人诬陷,囚禁在羑里七年之久。之后因献地之功而得到纣王赏赐弓箭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而有西伯侯之号。在纣王执政的第二十四年,文王去世。又过了九年武王用太公望为军师,周公旦为辅佐,革除殷商,承受天命,还军丰城,登上天子之位,面南接受诸侯朝拜,并诏诰天下。起始于乙卯之岁,以木德之气象为旺,以月建子为每年的正月。于是就把殷商的政治反其道而为之,释放箕子及囚犯,修整比干墓,礼敬贤士,散发鹿台的财物,分放巨桥的粮食,把财富返还给天下人民,天下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即所谓列爵为王,分士唯三,建宫唯贤,位事唯能,垂民五教,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人们私下里感叹说:唐尧时代有四凶,然而诛杀四凶的却是虞舜;虞舜时代有三苗,然而征伐三苗的却是大禹。夏时成汤征伐自葛伯开始,而商时西伯侯自勘伐黎乱开始。大凡是古代得有天下的,揖让谦逊征讨战伐,很少不是事先就有他们的情势的,这是天意还是人为呢?还是形势所驱使的呢?武王在位六年,活了九十三年,之后一百二十一年周昭王南巡再没有回来。又过了一百零七年周夷王下堂见诸侯。又过了五十三年,周厉王逃往彘(今山西霍县)地,召公、定公二伯管理朝政十四年之久,号称共和。厉王在彘地死亡,二伯立太子静为宣王,同时以仲山甫、尹吉甫、方叔通、召公、定公,组成五伯辅佐宣王,大力推行文治武功之道。又过了五十七年,周幽王被申侯所杀,而此后就是周平王东迁于洛阳,史书号称东周。晋升晋文侯、秦襄公的爵位。又过了六十四年,周桓王利用蔡、卫、陈的军队讨伐郑国,郑军拒敌,射中桓王的左肩。又过了四十年,惠王赏赐齐桓公,升为伯。又过了三十年之后襄王废狄后,戎狄军队攻打周都,襄王出奔郑国,郑国把襄王安排在汜地居住,叔带代立王位。第二年,襄王向晋国求援,晋文公又迎接襄王返还周都,并诛杀叔带,又指使王子虎封赏晋文公土地,而且称文公为伯。到此时齐、晋、秦、楚、宋五伯一天天地强盛起来,然而周王室却日渐衰弱。又过了三十一年楚王讨伐陆浑,陈兵于周都的郊外,派遣使者询问王宫里鼎的大小轻重,从此之后诸侯之间侮慢之风就愈来愈大了。又过了五十五年,周灵王庚戌之岁,孔子出生。又过了七十八年,周孝王去世,太子午继位,史称威烈王。又过了五十八年,在周显王的甲寅之岁,赵国、韩国把周廷一分为二,七年之后的辛酉之岁,东周杰立为国王。又过了三十一年的乙酉之岁,孟轲做了魏国卿士。又过了二十九年,周赧王甲寅之岁,东西二周君臣相互攻击。又过了五十一年,赧王乙巳之岁,会合齐、韩、赵、魏的军队攻打秦国,因战事失利而向西逃奔至秦地,后来把周都所属之地,全部献给秦国,赧王回到周都就去世了。周朝三十六位国王,八百六十七年而西周灭亡。又过了六年,东周惠君,会合诸侯攻打秦国,战事不利,自己也逃进秦地不能回来,秦国把周都的地域全部纳入自己的版图之内。

夏、商、周三个称王的时代,总计有一千九百多年,而桓文伯的事迹发生在一千五百余年之后。从三代考证,商汤到周武王,诸侯已由伯而称王,这是不需要等到桓文的事迹出现而后才有伯的,况且夏伯有昆吾之地,商伯有大彭国、豕韦国,也已经在两代中见到。襄王之后去了昆吾。大彭、豕韦归入秦的版图,宋楚是周的五伯。之前的六会有六万四千八百年,除了开物之前以及到盘古总为四会,四万三千二百年。当初天皇氏出生,人的极妙处开始确立,由最初的天皇直到大禹七年,有二会,大概二万一千六百年之间,从少昊以下称帝的有五人,共计十一世,又三分之二世。就是称皇的二万一千二百五十年,称帝的只不过有三百五十年,为何帝的运世那么的短促,而皇的运世那么长久呢?并不是这样说啊!神农已称为炎帝,他的后代接连不断地称帝的有八世之多,轩辕也是称帝的。考证到这里就是后三皇之下,称皇称帝互见叠出,已参差错落在一千九百三十三年之中了。

三王从夏丁巳开始,大概有一千四百五十四年,直到平王东迁。治理上都是由一方诸侯之长“方伯”来执政。然而五伯的兴起滋生于周昭王,渐起于周夷王,有形于平王,成熟于周釐王、周惠王的时代,从此周只是一个虚设的器物罢了。从这样的形迹里讨论,岂不是称皇的有可以亲近之处,称帝的有可美誉之处,称王的有可畏惧之处,称伯的有可侮慢之处?按说皇、帝、王、伯这四个名称,大禹即位的第八个年头,正是一元的中间分隔之时,在他的前面说皇、说帝,在他的后来称王、称伯。从以后的六会来说,在闭物之前还有四会半,王伯正是在中间的分隔之位,而且称王的就有二会多,大概应是二万四百三十五年,从三王算起才只过了一千九百六十九年,而称伯的已经参差错落其中了。其中说的伯能只是这样的伯吗?大概说来就有从王到皇的,从王到帝的,从王开始仍然是王的,从王又到伯的,都混杂在其中了,而且还会有从王到皇之皇,从王到皇又到帝,从王到王又到伯的存在。如同是春天行使了夏天的暑热,秋天行使了冬天的寒冷,四时的气候有时会迁转变化的,不可以一成不变。《易经》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从前面所谓理气象数的四个方面来看,有此理就有此气,有此气就有此象,有此象就有此数。一元十二会,配一岁十二月,一会三十运配一月三十日,一运十二世配一日十二时,一世三十年配一时三十分,因此一世三十年,得一十二万九千六百时,一运十二世,得一十二万九千六百日,一会三十运,得一十二万九千六百月,一元十二会,得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这是其中的大概情况。略述一二,并非人前逞能,只当作一个学问罢了,只不过是仰仗邵康节的《皇极经世》之书,从中言谈关于道德功力,以明了古代皇、帝、王、伯的大义,只是窃取其中的思想来论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