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基本思路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本书首先梳理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金融支持效应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厘清了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和就业的关系,并构建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传导机制,为后面章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通过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金融支持的缺陷和不足。再次,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三个维度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金融支持的总体效应、拉动就业明显的产业和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创业型企业)的支持效应,以及财政和金融两大资金来源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效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金融支持效应的策略。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国新型城镇化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期,但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本书从产业和就业的角度探讨金融对城镇化的支持效应,研究目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明确金融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效应;二是通过构建合理的金融支持体系,解决传统融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全书共分为九章:

第1章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以及不足之处,同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金融支持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第2章梳理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并对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与金融支持效应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3章对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强调的是多要素的优化配置问题,金融支持的主要着力点应该是金融资源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及适宜的金融制度的设计方面。基于此,笔者对金融资源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配置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提出金融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为依托、以就业为保障,才能更好地解决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这突出体现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可以带动就业规模的扩张,产业升级可以带动就业质量的提升,新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从微观视角看,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质量提升,其技术溢出效应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聚集,实现规模效应,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创业型企业在增加创业机会、促进新产业发展方面效果明显。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金融支持的落脚点应该在产业和就业上,落实到实体经济上应该是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就业明显的企业的支持上。基于此,本章分析了基于产业和就业视角的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传导机制,并在后面的章节中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创业型企业为对象进行了相关分析。

第4章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及困境进行了分析。在融资对象上:通过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融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这两者的资金缺口都很大,而且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政府有限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在融资方式上:通过从税收、地方融资平台和土地融资三个角度对财政融资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2011年以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增速不断下降,地方融资平台和土地财政在一定时期内支持了城镇化的建设,但也使地方政府负债加重,银行风险增加,而且这两种模式也面临政策的风险,因此我国地方政府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匮乏;通过对市场融资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过低,而且我国金融市场资金总量很大,理论上完全可以弥补财政资金的缺口,但在目前的投融资体制下,资金供需双方并没有得到有效匹配;通过对民间金融市场进行分析,发现民间金融市场规模很大,但金融供给缓慢。在融资的落脚点上:笔者认为金融支持的落脚点在产业和就业上,最终落脚点应该在就业上,通过对产业和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虽然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趋于合理化,但与就业结构严重失衡,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不到位,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5章对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效应进行分析。首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城镇化率已略超世界平均水平,但也存在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滞后于我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且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其次,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基础设施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活质量城镇化五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00—2014年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了估算,判断其发展状况以及各省的优劣势。同时,采用面板数据,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三个角度选取金融支持指标,对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找出金融支持的不足之处以及原因。

第6章以我国重点支持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分析其与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理。笔者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带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质量提高,其技术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可以促进其他产业聚集,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带动城镇就业数量的提升,其技术创新和应用可以提高城镇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本章分阶段对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途径和模式进行了分析,并选取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行业相关数据,在C-D函数中加入金融因素,以高新技术产业产出为被解释变量,以金融发展、资本及劳动力投入、技术创新为解释变量,对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评判金融支持的效果。

第7章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业型企业的角度分析金融支持效应。在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且被写入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本章对新型城镇化与创业型企业的创业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创业型企业对劳动力吸纳的效应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其弹性系数达到了8.24,而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对创业型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影响也非常显著,弹性系数达到了0.08。由此可知,通过提高创业企业对社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这也为我国提出的“大众创业”政策提供了实证方面的支撑。本章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三个角度选取指标,分全国以及不同地区实证检验了金融对创业型企业创业效应的支持力度,从而发现金融支持的优点及不足之处,提出对目前融资体系进行改革的新要求。

第8章从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来源——财政与金融的角度实证检验其支持效应。本章以政府财政支出、金融效率为解释变量,选取1978—2015年的数据,采用VAR模型,实证检验其对城镇化的支持效应,发现城镇化率相对于政府财政支出强度的长期弹性为0.061,相对于金融效率的长期弹性为0.457。由此得出结论,提升金融效率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最优途径。本章进一步对新型城镇化的融资主体——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主导我国城镇化融资模式的弊端,并借鉴国外政府与市场责任分担的模式,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责任分担问题提出了建议。

第9章在前述几章分析的基础上,对重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对传统的融资体系进行部分创新,构建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具体来说,在市场性金融支持方面,提出用多元化资本市场结构来支持新型城镇化融资的具体策略,并重点对直接融资工具——市政债券、资产证券化和信托融资租赁进行了分析;在政策性金融支持方面,提出应扩大政策性金融供给并深化改革的思路;在普惠金融支持方面,围绕弱势经济体,提出通过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实现资金供需的有效对接;最后,提出通过对政府职能、财税体制和中小微企业征信系统进行改革,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提供制度保障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