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标准
GN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NP指标能够衡量经济增长,但是不能衡量经济发展的程度。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和詹姆斯·托宾已经认识到GNP核算的不足,提出用经济福利尺度(NEW)来代替GNP指标衡量经济发展。他们把闲暇和无报酬的就业赋予积极的价值考虑到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标准中,但是他们没有把环境的成本考虑进去。随后,美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和约翰·科布建立了可持续的经济福利指数(ISEW)衡量经济发展质量,这个指数把经济活动成本从经济收益中扣除。萨缪尔森等也发展了NEW理论,经济学家柯利设计了新经济福利指数(NEWBI),此指数把实际人均收入也包括进去,共有7种指标,反映不平等、失业、通货膨胀和利息率的水平及其变化,从而得出综合的福利指数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哈根、尼维阿罗斯基等设计了综合度量指标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包括5个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指标采取加权方法进行合成。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按照各国人文发展指数(HDI)衡量各个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高低,但是此指标的权重确定比较困难,主观性较强。为了避免这些缺点,而且能够更加全面地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参照目前学术界关于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的界定,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标准应包含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可持续性、稳定性和分享性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经济发展的有效性。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指的是经济增长的效率,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种经济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每一单位经济资源投入获得的产出越多,说明其经济资源的生产效率就越高,经济增长就比较有效,经济发展质量就越高。有效性是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具体体现,也是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经济资源配置比例、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决定了经济发展质量。如果经济发展质量依赖于生产资源数量的增加,那么经济发展就是数量型方式,经济发展的效率就较低;如果经济发展依赖于经济资源配置效率,那么经济发展就是质量型方式,经济发展就有效,经济发展质量就较高。
(2)经济结构的协调性。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贸易结构等,这些结构之间需要相互协调,任何一个结构调整滞后,都会影响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就难以提高。经济结构的合理和协调程度可以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内容。如果经济内部各结构协调发展,经济就可以持续健康地发展。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包括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产业之间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以体现产业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如果产业之间能够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产业之间就是协调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城乡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通过工业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质量的提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总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相互联系的,因此,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以用产业结构比、最终消费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来衡量。
(3)经济发展的创新性。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包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企业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载体,企业的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决定企业竞争力,并且对整个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从本质上讲,创新能力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效益提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手段,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
(4)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资源与环境、制度等有机整合的过程,在资源、环境、制度等因素的承载基础之上,经济持续发展依赖于对稀缺资源的利用程度,如果能把稀缺的资源充分利用,转化为生产力,资源不会出现缺口或者浪费,经济就会充分发展。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需要重视经济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损害。经济要得到持续性发展,前提是必须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并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粗放式经济发展必然会付出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这会导致经济低质量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下降。因此,经济发展质量的标准必须把资源利用和环境代价考虑进去。
(5)国民经济运行的平稳性。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在一个适度范围内波动,不出现较大的波动,使资源优化配置并得以充分利用。如果经济发展出现过热现象,总需求过度高涨,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通常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如果经济发展速度过慢,总需求不足,企业对未来发展预期持有悲观态度,投资急剧下降,会导致失业率增加。因此,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就越好,资源就会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经济发展质量就越高。这一指标可以用经济增长波动、价格波动、就业波动等来衡量。
(6)经济发展的分享性。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减少贫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使人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使更多的居民从中受益,如果只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居民的消费水平较低,储蓄水平较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分配不合理,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低质量的。因此,应该把居民是否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居民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可以用居民收入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