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18年中国信托业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2018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19年展望
一、发达经济体外部需求放缓,全球经济复苏乏力
(一)全球经济增长率
2018年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局势跌宕起伏,英国脱欧谈判进入尾声、意大利财政预算难破僵局、美联储持续加息、欧洲央行结束购债计划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较大变局;另外,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的抬头也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较强的负外部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18年4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修正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8%,并预测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9%。10月份,IMF大幅下调了德国、英国、意大利、巴西等部分国家的预期经济增速,对2018年经济增速预测进行再次修正,将2018年预期全球经济增速降至3.7%,同时预期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维持这一水平。
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依然存在不确定性,IMF预计201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速较2017年略有回调;另外,受全球流动性紧缩的影响,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将在2018年出现下滑,但不同国家经济增长表现各异,亚洲地区经济增长动力可持续性较强,而中东、北非、拉美等地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动力略有不足。在对2018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期中,IMF全面下调了除亚洲地区以外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其中对中东及北非地区经济增速预期出现大幅下调。如表1-1所示。
表1-1 全球经济增长率 (%)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二)全球商品贸易情况
表1-2报告了自2014年以来世界范围商品贸易的增长情况,2018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年增长率为4.2%,较2017年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为4.7%,进口增速为6.0%,分别高于发达经济体1.3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2018年发达经济体净出口增速基本持平,而新兴经济体进口需求逐步释放,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出口,新兴市场为带动外部需求提供了主要动力。
表1-2 商品贸易增长情况 (%)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从贸易条件视角来看,2018年发达经济体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而新兴经济体贸易条件自2017年首次改善以来再次提高,贸易条件的上升表明新兴经济体在参与全球价值链过程中逐步提技术附加值。
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以不变价格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03619.5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7.05%和40.07%,较上年同期分别降低0.23和0.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52.88%,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虽然以不变价格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出现小幅回落,但在全球经济放缓、外部需求降低的大背景下,依然维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在2018年逐步上升,展现较强的后发增长势头。
2018年三产业产值同比增速变动趋势差异明显: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同比增速前两季度较为稳定,但在第三季度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前三季度同比增速逐步下降;第三产业产值同比增速呈现较强的可持续性,从第一季度的7.5%升至第三季度的7.9%。如表1-3所示。
表1-3 2018年三产业产值同比增速季度数据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消费增速下滑,投资增速趋稳
2018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5093.4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4.09%。其中11月份,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259.7亿元,虽然同比增长3.38%,但比上月减少274.7亿元。分季度来看,2018年前三个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波动中缓慢上升,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0.59%、5.06%;各季度同比增速维持在3%至6%区间波动,与2017年相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季度同比增速降幅明显。
另外,2018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608985.4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5.9%。其中11月份,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61651.8亿元,较上月环比减少2445.8亿元。分季度来看,2018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先增后降,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通过对比发现,受季节性因素影响,2018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降幅明显与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基本持平,但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远超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2018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入,结构性投资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稳步上升。详见图1-1。
图1-1 2018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及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四、CPI增速结构性调整,PPI增速回落
从居民部门来看,2018年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10月略有回调,同比上涨2.2%。2018年1—11月,CPI环比最大涨幅出现在2月,CPI环比上涨1.2%;环比最大降幅出现在3月,CPI环比下降1.1%,受春节假期等季节性因素影响,CPI在2月和3月分别展现超调与回调特征。与上年同期相比,2018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上升的有:食品烟酒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3.1%)、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2%)、交通和通信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5%);同比增速下降的有:居住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医疗保健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4.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2%);另外,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与上年持平。
另外,分析城乡差异年内变化,发现2018年上半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速略高于农村,下半年这一情况出现反转,2018年1—11月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速平均值略高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速平均值7.7个基点,远小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2018年11月城市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升2.6%,较其他类商品明显高于农村此类价格同比增速;城市居住类居民消费水平同比增速为2.1%,较其他类商品明显低于农村此类价格同比增速。2017年城乡差异较大的医疗保健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2018年11月实现城乡持平。
从生产部门来看,2018年11月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升2.7%,环比下降0.2%,自5月份以来首次环比下降。2018年1—11月,PPI环比最大涨幅出现在9月,PPI上涨0.6%;环比最大降幅为0.2%,出现在3月、4月和11月。
区分工业部门,11月出厂价格指数增速较快的四个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同比增长24.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增长17.6%),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同比增长15.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增长9%);降幅较大的两个行业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减少3.1%)、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同比减少2.3%)。
图1-2表明2018年月度PPI增速呈现明显周期性波动趋势,在第一季度末和第二季度末分别达到波谷和波峰,而CPI在年初进行超调和回调后全年波动较为平缓;另外,PPI作为先行指标,对CPI的变动具有较强的传导效应,表明市场价格机制逐步健全,市场扭曲程度正在缓解。
图1-2 2018年CPI、PPI月度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五、不同行业PMI差异明显,就业人数增速收窄
图1-3报告了2018年1—12月中国制造业、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变动情况。2018年12月,中国非制造业PMI为53.8,较11月份上升0.4,较上年同期下降2.18%。其中,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从业人员指数长期维持较低水平,上述三个指数12月分别仅为43.7、46.6、48.5;投入品价格指数和销售价格指数降幅明显,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4.7和5.0,成为拉动非制造业PMI年底下探的主要因素。纵观全年,非制造业PMI上半年呈现缓慢上扬趋势,下半年以来波动加大,全年整体略有下滑。
图1-3 2018年制造业、非制造业PMI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外,2018年12月,制造业PMI为49.4,较11月份下降0.6,较上年同期下降4.26%,全年首次降至荣枯分界线以下。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长期维持较低水平,上述四个指数12月分别仅为46.6、44.1、47.1、48.0;出厂价格指数、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降幅明显,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11.1和17.4。纵观全年,制造业PMI的波动程度较非制造业PMI相对平缓,但制造业景气程度与非制造业相比具有一定差距,制造业成本的上升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同时,2018年1—10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200万人,较2017年同期增加9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470万人,较2017年同期减少1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于3月份达到顶峰154万人,随后进入下行通道,10月份降至9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在2018年上半年持续上行并于6月达到60万人,而下半年再就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如图1-4所示。
图1-4 2018年1—10月城镇就业人数
资料来源:2018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月度数据。
从2018年前三季度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数同比增速角度来看,2018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较为繁荣,两类就业人数同比增速较高,而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两类就业人数同比增速下滑明显,甚至呈现负增长。与2017年相比,2018年劳动力就业增量趋于平缓,产业结构升级使高技术劳动力对普通劳动力形成市场替代,结合制造业PMI指数的下滑,不难推断企业的普通劳动力需求有所下降,就业形势较2017年稍显严峻。
六、贸易争端并未改变贸易差额总体变动趋势
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出口商品国别(地区)总值表(人民币值)披露,2018年1至11月我国累计出口额为人民币14.93万亿元,同比增长8.17%;累计进口额为人民币12.96万亿元,同比上升14.63%;贸易顺差为人民币1.97万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1.1%,贸易顺差连续两年持续收窄。
图1-5描述了我国2018年1—11月进出口数据月度变化情况。与2017年有所不同,年初进口额出现较大波动,从而导致3月份我国经常账户出现贸易逆差。此后,出口恢复强劲上升趋势,进口则持续小幅波动,贸易顺差维持在1500亿元左右;9月份以来出口额波动加大,进口额下降,贸易顺差逐步增至3000亿元左右。中美贸易争端虽然在年末给我国出口造成短期下探,但并未显著影响我国贸易差额的稳定增长趋势。
图1-5 2018年进出口额月度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
2018年1—11月,我国内地累计出口额最大的前五位目的国(地区)分别为美国(人民币28810.6亿元)、中国香港(人民币18170.3亿元)、日本(人民币8829.4亿元)、韩国(人民币6450.2亿元)、越南(人民币4996.3亿元)。其中,对越南出口同比增速最快,达到14.7%;对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出口同比增速也维持在10%左右;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增速有所下降,分别为4.6%和1.8%。
另一方面,2018年1—11月,我国内地累计进口额最大的前五位来源国(地区)分别为韩国(人民币12516.1亿元)、日本(人民币10928.5亿元)、中国台湾(人民币10833.2亿元)、美国(人民币9471.3亿元)、德国(人民币6478.9亿元)。其中,从韩国的进口同比增速最快,达到15.1%;从中国台湾的进口同比增速紧随其后,达到13.6%;受中美贸易争端的影响,从美国的进口同比增速在五个国家和地区垫底,由上年的19.6%降至1.2%。
七、2019年经济形势展望
2018年下半年以来,伴随地区局势动荡加剧,全球经济整体复苏趋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0月下调2019年经济增速的预期,2018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3.7%,将4月份的预期下调0.2个百分点。其中,对中国2019年经济增速的预期也从4月份的6.4%下调至6.2%。同时,中东、东欧等地区的政治局势动荡,以及欧洲经济凝聚力下降,给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动力。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内制造业PMI指数的下降也使2019年我国面临经济增长机遇与困境并存的情况,我国急需创新稳定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在经济总量方面,经济增长压力有所上升。其一,我国贸易顺差近几年持续收窄,外部局势动荡造成外需减缓,中美贸易争端也要求我国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扩展外部市场,优化产品出口目的地结构。结合近两年贸易顺差变动趋势,预期2019年我国贸易顺差也将小幅下挫。其二,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明确指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直面经济下行压力,并强调要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强化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其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加速挤出落后产能,投资的结构性调整将逐步过渡为总量性调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点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预计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将有所提高以应对制造业智能化、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需求。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虽面临严峻挑战,但随着中央经济会议精神的逐步落地,经济增长前景向好,预计2019年我国经济增速将会在6.3%~6.5%区间波动。
其次,在价格方面,世界银行2018年10月份预测2019年大宗商品价格增速将有所回落。其中,原油价格在2018年快速上涨,全年平均69.3美元/桶,2019年原油价格预期将回落至68.8美元/桶;食品价格在2018年上涨2.3%,预计2019年食品价格增速将回落至1.7%。另外,国内在2018年下半年逐步释放流动性以应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困局,虽然不存在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但投放的流动性有可能会造成CPI温和上升的情况。因此,预计2019年CPI同比增速将进入2.3%~2.5%区间。相对于CPI而言,拉动PPI增长的因素并不明确,预计2019年PPI同比增速将较2018年持平。
最后,在企业经营活力方面,减税将成为财政政策的主基调。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表明政府部门坚定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的改善和税费降低必然在2019年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