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一带一路”中俄合作的相关建议
(一)重视俄罗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
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和质量的背景下,在当今世界正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和动荡的情况下,俄罗斯是对与我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关键作用的战略伙伴。
进一步调动俄罗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应该弄清楚俄方的需求和期待是什么,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个长期、中期、短期的具体规划。中俄之间既要在经济上“硬对接”(道路、交通、港口、航空等),也要“软对接”(规则、制度、法律等)。具体对策可以在欧亚经济联盟总部设立“一带一盟”观察团,对接合作工作组;设立“一带一盟”国家政府间和平友好、语言文学、艺术、建筑等各种政府奖项拉近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落实“三共”(共商、共建、共享)与“三同”(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针对一些具体利益问题,如能源价格、海关税率、铁轨轨距,则应具体分析逐个解决。能源价格是一时的,海关关税是短期的,铁轨轨距是中期的,长远目标是要建立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
在“一带一路”背景之下,无论是中国民众还是企业“走出去”前往俄罗斯,都应以行动告诉俄罗斯政府、民众,中国人过来投资、经商,就是在商言商,合法经营、追求盈利,而非有其他政治目的,以此逐步消除俄罗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
在俄罗斯视为势力范围的中亚国家,中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尽量照顾好俄罗斯的利益,以维护当前中俄两国的关系大局。中国如果能与俄罗斯协调好双方的利益,使之愿意与中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政策,那么也很可能打造出中国与其他沿线国家合作的范例,成为推动“一带一路”顺利实施的关键助力。
应该明确指出,“一带一路”不是简单地恢复古丝绸之路,而是复兴、发扬古丝绸之路的精神文明,共同建设现代的、立体的陆海网络。“带”和“路”都不止一条或两条。当前,“一带一路”的重点方向有:中国—中亚—西亚—地中海—欧洲;中国—东南亚—南亚—印度洋—非洲。这两条线路在公众的印象中比较深刻,可能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形成历史有关。但我国所倡议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止于此,应当而且必须包括中国—中亚—俄罗斯—波罗的海—欧洲,仅这条北方经济带沿途经过的国家就有10多个,俄罗斯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枢纽。此外,中、俄、蒙三国领导人倡导共同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实际上也是一个经济带,如果正在筹划的中俄高速铁路穿越蒙古大草原,那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一大成就。
海上丝绸之路也与俄罗斯有重要关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指中国—东南亚—印度洋—地中海—非洲,其精神和原则也适用于东北亚地区海上通道的建设。俄罗斯学者强调,北极航道的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的完善和发展,能源运输管线和机场、海港建设,这些都可以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中推进中俄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
总之,“一带一盟”战略对接是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亮点、增长点和出彩点。中俄关系发展自有其内部逻辑、动力和定力,要把高度互信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领域的具体成果,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起引导、推动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上合组织推进“一带一路”的积极作用
上合组织是中国和俄罗斯全面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早在2001年该组织成立之初,两国和其他成员国就已提出要复兴丝绸之路。“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就是古丝绸之路精神和中国、俄罗斯等成员国相互关系的经验融合凝聚而成。10多年来,中国同俄罗斯等成员国为复兴丝绸之路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推进公路运输便利化、海关合作、检疫检验、建立上合组织银行等。在上合组织第十四次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六大合作平台,即安全、产能、互联互通、创新金融、区域贸易和社会民生合作。这是“一带一路”构想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合作中的体现,而中俄则是上合组织最强大的推动力。
10多年来,中俄共同推动上合组织发展壮大,表明两国在欧亚这一广阔地区没有地缘政治冲突,维护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促进地区的繁荣和发展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西方有些势力鼓噪,中俄分别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和“欧亚经济联盟”目标各异,难免相互碰撞,甚至互不相容,导致两国在上合组织和中亚地区问题上分道扬镳。中俄各自国内对此也曾有些困惑。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就“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达成共识。2015年底,普京总统发表国情咨文重申了俄罗斯支持“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会见前来参加上合组织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的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双方再次确认将为“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加强合作。这是中俄两个大国政治互信的又一重要成果。这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三)务实推进“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同盟对接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中从未有过的举措。首次“一带一路”峰会既是中国高层的再次定调,也是推动落实的最好平台。目前,最重要的是彻底克服沟通阶段的互不信任和政治疑虑,这一点在中亚各国率先响应、俄罗斯全力支持后,已基本做到。未来,最重要的是,如何从别国对中国一方倡议的响应和支持,上升到中国与欧亚经济同盟共同的规划整合。目前看,由中国“一对多”,仍然是最有效的合作模式。“多对多”的合作目前还只能从最简单、最能见到效益也最少遭到抵制的领域入手,如发展物流和基础设施、简化签证制度等。只有在欧亚各国的经济条件成熟时,全方位的一体化建设才有水到渠成的可能。
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合作,一个虚拟的倡议与一个实体的机构怎样合作,在国际上尚无先例,需要有很多创新思维。后续的具体实施需要双方在互谅互让、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予以推进。
以自贸区、产业园为依托。通过即将启动的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与欧亚经济联盟建立贸易便利化的制度安排,最终与后者建立自贸区。中俄双方签署的启动经贸合作伙伴的联合声明中提到,要实施大型投资合作项目,共同打造产业园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在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多式联运等领域加强互联互通,实施基础设施共同开发项目,以扩大并优化区域生产网络等。由此可见,以自贸区为代表的跨境经济合作区与产业园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主要平台。
中国产能对接欧亚市场。在中国能源需求巨大的当下,对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而言,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是与中国合作的主要项目。除了能源供给,欧亚经济联盟也是一个大市场。在中国产能寻求海外市场时,欧亚经济联盟将成为中国产能走出去的又一个新市场。中俄在高铁、航天、造纸、水泥制造等领域均已达成合作共识,双边贸易额有望在今年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伴随着产能走出去,中国的金融服务也在逐步跟进。李克强总理强调,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金融服务要同步跟进。此举不仅能拓宽中国的外汇储备利用渠道,同时还能破除商业融资障碍,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根据《欧亚经济联盟》条约,其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产能走出去的当前,与欧亚经济联盟单个国家打交道的情形或将被这些国家“抱团取暖”的形式所替代。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标准也将节省中国产品走进这些地区的成本。
2015年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合作联合宣言签署后,俄罗斯总统顾问称此举是要“建设整个欧亚大陆的统一经济空间”。2016年秋,俄罗斯总统普京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将上海合作组织与东盟成员国悉数纳入,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俄罗斯追求的实际上是一个在经济上挤压美国领导的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经贸共同体的新一体化项目,本质上是要取代美欧主导的世界经济体制和秩序。其难度可想而知,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判断。
(四)加快提升中俄经贸合作水平
改善贸易结构,加强高技术领域合作。中俄两国之间虽然贸易往来频繁,但是规模相对较小,仅相当于中国对美国贸易额的15%左右。下一步要大力扩展贸易领域、改善贸易商品结构,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贸易。加强两国中小企业之间的互助合作,使企业之间找到更多的利益共同点,破除两国崇拜欧美的思维定式,树立产品认同感,打造品牌效应。在加强能源领域合作的同时,加大在农业和高科技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促进贸易结构多元化,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信贷等领域推广使用本币。加强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为经济贸易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
加强贸易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健全从生产到运输到出口的一条龙式的服务模式,确保贸易信息积极共享,使双边贸易更有保障。完善贸易体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贸易渠道畅通,消除贸易壁垒,加快推进双边贸易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优化扶持措施,增强对俄贸易政策的针对性。政策引导对企业经营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政策和措施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至关重要。例如,修改和完善现有奖励及补贴政策,实行分类补贴,向对俄出口贸易企业进行倾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时机,突破部分管制类商品进口经营权和特许权的政策瓶颈。
依托口岸资源,加大招商引资。中俄两国边境口岸众多,拥有得天独厚的口岸资源,也是发展对俄贸易的重要优势之一。加强对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为口岸贸易打造过硬基础;加强部门协调,优化通关环境,为贸易开展做好服务;加强与内陆货源城市联系配合,建设贸易通道;加强政策宣传,吸引企业落户优势口岸或建立分支机构,发展总部经济。
加强监测预警,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虽然目前俄罗斯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是俄市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不规范、不稳定和高风险的特点,在短期内仍难以彻底改变。因此,开拓俄罗斯市场不应片面强调规范,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地采取多种方式。要加强对俄罗斯经济、贸易政策的监测预警,多渠道了解政策变动趋势,建立起与企业良好的沟通渠道,为企业开展对俄贸易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同时,充分利用中俄高层会晤机制、双边会谈、走访以及双边各类分委会合作等现有中俄双边沟通渠道,加大与俄方沟通、协调力度,不断突破俄方政策限制,为企业开展贸易铺平道路。
(五)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金融投资合作
中俄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金融投资合作刚刚起步,未来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俄罗斯总统顾问谢尔盖·格拉兹耶夫院士曾说,中国在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不只提升了经济效率,而且创建了多元金融体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金融领域具有极大优势,原有的国际投资体系也是为西方资本服务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受制于欧美国家的金融资本。而中国提出的金融解决方案则建立在互利、自愿、尊重主权基础上,强烈吸引了各个参与国,“今天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而不是用强力施压一体化进程的参与国”。格拉兹耶夫表示,俄罗斯希望进一步密切与中国的金融经济合作,将各自投资聚合起来,建立发展区、自贸区,这样符合时代要求,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之一。
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目前首先体现在交通走廊建设上,诸如从中国西部经过哈萨克斯坦到圣彼得堡的公路建设、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铁建设、西伯利亚铁路改扩建项目、“滨海1号”和“滨海2号”铁路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实施都需要大笔投资。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都可助力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地实施。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指出,这些金融机构还应该在大项目合作之外的领域发挥作用,“将中国和俄罗斯的投资和各种项目对接起来是非常好的创意。这两个金融机构应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实现较大突破,投资初创企业以及支持(中小企业)项目实施”。
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7年3月成功发行了首单“一带一路”熊猫债券。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在上交所发行首期10亿元人民币债券,未来将总计发行100亿元熊猫债券。此次发行成功拓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的资金融通渠道,深化了沿线国家金融合作方式。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部门经理捷姆津说:“未来推动双边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减少投资者进入对方市场的限制,还有重要一点是发行主权长期债务,从而推动私营企业的发展。”
(六)进一步加强基建、能源、高科技等重点领域的深化合作
对俄罗斯来说,加入“一带一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重振跨西伯利亚大铁路。这不仅无须再经过其他国家,直接从俄罗斯到达欧洲,而且能带动俄罗斯完成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改造和现代化,实现对远东的战略开发。这样宏大的项目在苏联时代也未能实现,是俄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机遇。
跨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一条100多年前修建的运输大动脉,是连接俄罗斯欧亚两大区块的唯一线路。但其时速只有11.7公里/小时(比自行车快不了多少),运力也已经接近极限。如果进行现代化改建或修建新的线路,不仅面临工期长、环境险恶、耗资巨大等客观困难,而且俄罗斯中央与地方围绕这样的世纪项目,争夺财权和事权的冲突也在所难免。目前,中国经俄罗斯运往欧洲的货物94%是海运,到达通往欧洲的第一个海港圣彼得堡需要30~40天,根本满足不了全球电商时代的消费需求。
经过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的共同努力,目前开辟的方向一个是经过哈萨克斯坦的“跨欧亚铁路”。经哈萨克斯坦到俄罗斯,再到白俄罗斯,最后到波兰的路线,这不仅在现实中是唯一可行的,在理论上也是最具优势的。一是距离短,按现有运力时间为18天,将来高铁全线建成后可缩短到10天。二是全程陆路运输无须经过海洋。三是途经国家政局稳定,安全可控。俄、哈、白都是欧亚经济联盟国家,不存在关税和边境政策障碍。白、哈是俄最重要盟友,三国之间不存在解决不了的政治分歧。只要俄罗斯支持,这条线路可保畅通无阻。作为世界最大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从中获益匪浅。2016年经哈萨克斯坦过境运输超过800万吨,比2015年增长16.6%。中国已经修建了到中哈边界的高铁,正在筹划继续向哈境内延伸。中俄也已就建设从奥伦州往西的干线铁路达成协定,但因为地方立法的限制,迟迟无法开工建设。
另一个方向是继续往南的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因为是备选方案,这条线路10多年来一直处于纸上谈兵状态,各国政府部门无数次协商论证,却始终未能谈出结果。双方在铁路的规距、线路、资金等重大问题上分歧严重。但这些都只是技术性障碍,只要高层从战略高度考虑做出政治决断,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乌兹别克斯坦一直支持中—吉—乌铁路建设,对与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合作开发跨高加索铁路进入东欧港口也有很大兴趣。在其他线路受阻,跨欧亚铁路项目仍未开建的背景下,中国果断推进中—吉—乌铁路的建设正逢其时。一方面,这是对俄罗斯施压的重要砝码,就像当初油气管线建设中“东线不成西线开花”一样。另一方面,这条线路保留了之前经土耳其这个欧亚大陆最重要的交通枢纽进入欧洲的线路优势。土耳其国内认为,参与“一带一路”给本国带来的经济潜力将达到数万亿美元。目前,中国是仅次于欧盟的土耳其第二大贸易伙伴,土国内多个重大基建项目都由中方援建。
连接莫斯科与喀山(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高铁项目也将延伸至中国。中铁集团获得该项目铁路建设的合同。该项目预计支出214亿美元,中国将提供58亿美元的头期款项。中国吉林省也提议修建至俄罗斯主要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高铁。
除此之外,中俄通过一系列项目扩展了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俄罗斯水电集团公司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签署了在俄罗斯远东修建水电站的协议,该水电站的装机容量达320兆瓦,位于中俄边境。该项目对两国而言都是大型水电站项目,并已投入建设,预计每年将发电1.6万亿瓦特,预计成本约4000亿美元。
(执笔人:任海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副研究员。本稿完成时间: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