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时代:变革与创新(上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管理方式关系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关系企业家精神。可持续性对企业是必须应对的挑战,履行社会责任在企业实践中可得到商业实证。

3.1 企业不可不影响可持续发展

企业作为工作场所,沟通和产品开发的集聚地,对市场和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通过产品设计影响消费的模式,通过采购影响供应链,通过构建工作场所影响职业及生活,通过政治影响作用于国家和超国家的发展路线。简言之,企业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有较普遍的认识。

如果企业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是不可不承认的事实,则可得出结论,企业不可能不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产生影响。只是它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有普遍的认识,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于企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或不可持续性影响的问题,只要讨论一下社会的交织关系和经营管理基础就可回答。离开社会基础不可能有企业的存在。为保证输入供给劳动力和资金不仅需要与人互动,而且社会互动的一个结果产生企业行为的接受度。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互动是不产生相互影响的,企业总是通过多种交织的关系对社会产生作用,不管是愿意或者是不愿意,都是如此。因此,无论其意向如何,企业都是相对于变化或者存在的行动者,甚至是代表者。他的影响要么是在维持现状的方向,要么是在变化的方向。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关系等因素,企业行动的影响大小自然不同,但总是在一个影响的方向上,即不是为可持续发展,就是为不可持续发展在做贡献。

如果企业领导放弃负责任地构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他则接受和支持现有的框架条件和不可持续状态。这种对于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形势视而不见,实际上是在逃避自己行为的责任。

不过,对于什么是可持续的、充分负责的企业行为的特征却有不同的看法。以下就如何理解一个可持续的企业和企业可持续性做一简要的论述。

3.2 什么是可持续或不可持续

为回答“什么样的企业是可持续的”这一问题,可讨论一个相反的问题,即“什么样的企业是不可持续的”,将会大有帮助。

粗略说来,一个不可持续的企业产生的损失大于它所创造的价值。这样的说法首先是用了一个广泛的价值概念,它包括社会、生态和经济的价值。其次,是强调一个可持续性的方案,即一种价值的减少(例如生态价值),不可通过另一个价值(例如经济价值)的产生来得到补偿。举例来说,不可持续性可从如下几点来看:

(1)直接影响:企业活动的直接影响,如企业生产在环境领域的碳排放,在社会领域中出现童工,或者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腐败,或经济领域过量负债等。

(2)非直接影响:企业投入市场产品负面间接的影响,例如产品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在废旧处理中持久性有毒物质,还有持久性有毒物质或者产品部件产生高成本的工业废料等。

(3)不适当的管理体系:它就企业决策对可持续性相关的影响或负面的影响提供错误信息,或者掩盖决策落实的不足之处。

(4)未经反思的商业模式:它阻碍社会或生态创新,或者有利于不可持续的生产或消费模式。

缺乏可持续性意味着,企业对达到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推动一个显著变化的要求和目标,表现为无能为力。

如果极端地考虑,一个全面可持续的企业必须具有如下的特征:

(1)企业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

(2)企业产生零排放,产生绝对可回收产品,没有任何直接的负面影响。

(3)企业没有间接的负面影响。产品支持可持续利用,在供应链、消费或使用者后续使用中只产生有利的影响。

(4)企业是可持续经营管理及社会结构的“创造性颠覆者”。

(5)企业商业模型作为其他企业的样板。它超越直接的市场效应并创造性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或社会结构。

很显然,没有任何企业能相应达到这种极端描述的可持续性的要求。迄今为止也没有绝对可持续的企业。但是却有这样的企业,其生产、其产品、其管理体系和它的商业模式远比其他企业更可持续。

在现实中,没有企业完全可以做到理想可持续性,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在什么时候要采取多大的步骤,才能真正称得上可持续的。尽管如此,以上这些关键的参数都表明了可持续和不可持续的指向,对企业和社会都值得探索。这实际上也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任务和挑战。

3.3 可持续管理方式及其核心任务

企业可持续发展方式或企业可持续发展常简称为企业可持续性。与这种发展方式相应的管理就是可持续管理,在本质上也是(充分)负责任的管理。

在宏观层面上,一个可持续经济方式的愿景可描述为,在全世界保证各自都有机会满足基本需求和实现高质量生活,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公正的社会关系。企业作为经济主体能对此做出有益的贡献。换言之,企业领导必须对其管理的后果和承担的责任应有清醒的认识。这时,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可持续性被认为是当代需要的最有意义的发展方式。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社会上流传着许多解释、意见和误解,但如果认真研究有关社会责任原始的基本著作,深入考察科学文献,其中包括欧盟等有关基本文件,却都可以提炼出对企业社会活动及其自愿性的清楚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在实质上是企业为适应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期望,在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层面上所进行的活动。这意味着企业对社会的要求要做出反应,应当自愿地把它们融入到企业管理和它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愿性并不意味着任意性,不是可有可无。

企业可持续管理是力求控制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获得企业可持续性(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达到可持续的企业和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要保证企业为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因此,企业可持续管理包括企业所有那些(不仅自愿性的)系统的、协调的和面向目标的活动,它们既服务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又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也意味着核心业务和业务模式的继续发展以及把环境管理与社会管理与传统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

这样企业可持续性(企业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发展方式。它不把企业满足社会期望的活动看成是通常企业活动的补充、修复或者改正手段,而是把可持续性作为融入到企业的基本原则,使它成为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组成部分。与此相联系的一种信念是,当企业不仅为社会和生态改善同时也为企业成功做出贡献显而易见被理解时,企业为可持续性的参与就是最可信的。

因此,利用可持续性管理应当全面地考虑对企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的要求,并按照创新的方式综合处理。这样企业可持续性目标只是粗略的说明,但清楚具体落实的路线却很重要。这里,可持续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为企业组织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3.4 可持续性和可持续企业家精神

联合国1987年定义了的愿景,由于高度的抽象性要将它直接转换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代际之间的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对企业并不一定都是现实的,或者说会导致企业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企业所确定的目的,有时一个企业甚至不应长期存在。例如,建筑合资公司、合伙公司或者一个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如足球比赛),当其任务已经完成时,它们就应当解散。

另外,也有企业虽然其布局考虑到其一时间,但由于技术的进步,替代物出现或者由于新的监管的产生使它成为过时,例如打印机被计算机所取代。企业生产过时的不可持续的产品,走向“没落”也就是“被颠覆”,常常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利用有毒化学品冲洗胶卷的实验室,代之以数字照片打印服务,也显著地减少了环境的负担。当利用化学品的机构让位于具有先进工艺、更清洁的工艺流程时,也会产生类似的结果。

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可持续的企业家精神产生的结果。通过建立和发展一个企业和一个业务领域将生态、社会与经济目标相结合,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新方式。

可持续企业家精神(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不仅包括以企业或业务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将生产过程和产品优化,而且也包括把构建社会的角色作为企业核心的活动。这里的问题是,哪些社会发展可通过企业的成就和活动来发起,或通过它们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要求变化常常是实质性的。不可持续的产品或生产过程必须放弃,要创造新的产品和过程。从熊彼特“创造性颠覆”的意义上说,对可持续的企业家精神的期待,就是要把不可持续的情况当作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供应的机会,要替代现有的结构,使之失去吸引力甚至成为过去时。在此,应特别努力将可持续产品和服务供应从短缺的市场引向批量化市场。只有当一个企业以加强企业的绩效的方式来处理社会和生态问题时,它才会获得成功。人们通常称此为“三重基线”的方式。因此,可持续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获得商业实证。

3.5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实证

一些企业能明显地在可持续发展方向上以可盈利的方式实现变革,甚至加强变革,而另一些企业缺乏考虑,甚至错误地考虑可持续性主题而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其关心的中心问题是所谓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实证。

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实证要问的是,一个企业怎么才能通过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方面来增强经济上的成功。这与通常把可持续性主题的意义只局限在财务目标上的行为有着显著的区别。

可持续商业实证与机会主义行为不同,不是利用经济上的一个趋势,忽视相应的实质性的可持续发展绩效,而是通过广泛的环境和社会活动来创造企业的业绩。

当自愿考虑生态和社会主题,通过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措施获得正面的经济影响时,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实证得以实现。无论是管理还是财务分析都面临着挑战,那就是要识别并评价环境和社会方面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联性。

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实证对企业领导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知道可持续性和企业业绩之间的根本的关联性。图3-13中示出企业自愿性生态和社会活动(X轴)与经济绩效(Y轴)之间可能的关联性。

图3-13 企业可持续性措施的商业实证

资料来源:Schaltegger/Synnestvedt,2002。

企业在满足法律要求之外,采用自愿性环境和社会措施对企业经济绩效有什么影响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图中的直线和曲线代表两种根本不同的意见。一方面,有一种想象认为满足法律要求之外,自愿采取的环境和社会活动只产生成本,因此这一做法与经济绩效的目标处于矛盾的状态(直线)。这一观点的依据是,每一个环境和社会措施(沿横轴从左向右移动)会减少经济业绩(沿纵轴从上向下移动)。典型的例子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废气过滤。

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通过企业内部的环境和社会措施可使经济绩效得到改善,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正面的关系(曲线弧形向上部分),经济绩效改善直至最大值达到A点。因为并不是任意环境和社会的措施会继续提高经济绩效,所以在达到A点最大经济绩效值(E)后,从这一点开始继续增加生态和社会措施,就会降低经济绩效。直到B点,经济绩效降至与起始的绩效水平(Eo)相当。两点不同之处在于,一点忽视社会责任,而另一点采用了措施。C点和D点之下表明企业进入亏损状态。自愿可持续性措施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面关系的例子是,能效措施提高能效使成本降低,或者生态产品使客户范围的增大。

此处不打算细致讨论不同的观点。不过,从图中可以看出,有说明两种措施的具体的例子。同时也表明,一个企业的环境和社会措施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具体关系曲线可位于图中以上两个曲线之间。

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实证与采取措施的数量间的关系并不大,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构建可持续性的管理。不过,取决于管理构建的情况,处理自愿性的环境和社会措施间的关系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因此,要环境和社会管理先进,同时经济也要成功,则要求要有一个系统化的可持续性管理。

在构建一个可持续管理过程中,在同样的环境和社会措施情况之下,有可能使企业的经济绩效达到最大化(图中虚线曲线)。原因是,随着时间推移环境技术发展,环保边际成本减低。同时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导致环保优质绩效增加市场盈利。监管的变化也会奖励优秀的环保绩效。

3.6 可持续商业实证的推动力

企业内部的可持续性管理意味着要系统性地构建企业所有活动,使经济有效,环境影响减少并使所希望的社会影响增强。可持续性管理不仅是要达到可持续的组织发展,而且更要通过经济绩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需求而投入应当成为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组成部分,使之不仅有助于社会和生态的改善,而且也有助于企业的成就。

可持续管理不仅包括与市场相关的主题,也包括与市场无关的主题。在法律或社会环境中有许多环境主题和社会主题在发展中。例如,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使用童工与企业成本和绩效没有直接关联。与上游供应商既不必有合同的关系,也不必与那里工作的童工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这个主题与企业成功却有直接的关联。如果这一与市场无关问题被媒体重视,并变成个负面的主题,同其他许多与市场相关的主题一样,它同样可突然导致企业销量下滑,成为影响企业成功的直接的相关因素。与市场不相关的方面也可能导致政治压力、新的监管或者社会行为的改变,并且这样通过非市场相关的影响机制对企业的成功产生影响。

对管理者的挑战也在于识别那些最可加强经济成功的生态和社会活动。此外,他们必须判断一个企业的可持续管理是否适合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实证。

判断环境和社会活动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必须根据传统上构成企业成功的变量和推动力来进行。可持续性措施的经济影响可能导致下列经济绩效因素的改善或者恶化:

• 成本

• 销量,价格和边际利润

• 风险

• 信誉,非物质价值和品牌价值

• 创新

• 其他因素,如工作满意度或对其他方面影响的商业模式的发展

可持续性措施可首先按照这些关注点进行基本的考究和检查,同时也考虑可能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后果。例如,由于信誉的改善而增加销售量。很自然,还有其他因素对商业实证也会发挥作用。对所计划的环境和社会措施针对成本、销售、边际利润、风险、信誉和品牌价值的影响进行系统地评估,有助于识别对企业成功产生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

变化了的和继续变化的市场、法律、政治和社会框架条件向企业提出了挑战,要越来越多地认真地考虑可持续性的方面。随着面向可持续性的企业名人和企业过程引发的企业创新力在社会和经济中激发了一个开始结构变化的动力。这就影响了企业、行业和整个社会的增长过程和变化过程,它反过来又向企业管理者的成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可持续性不仅包含现有生产过程和产品的优化,而且也包含核心业务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企业关键社会角色的核心要素的优化。这时,主要的问题在于企业绩效和活动推动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或者通过它支持什么样的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变革。必须放弃不可持续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必须采用新的产品和过程。

从熊彼特“创造性颠覆”的意义上讲,对一个可持续企业家的期望是,他把不可持续的情况当作获得新的可持续产品和服务供应的机会,以改变至此为止的结构,使之失去吸引力甚至成为过去时。也就是说,只有以加强企业的绩效来处理社会和生态主题,才能在企业内外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