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2.3.1 国民经济发展与保障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持续十多年的重工业阶段已临近结束,产能过剩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房地产进入库存消化期。
目前,陕西省经济运行表现出“稳中趋缓、缓中向好、好中存优”的新趋势,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明显受到“全球石油资源价格下滑、煤炭有色市场萎靡不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放缓、能源有色重型结构难以为继、环境资源双重约束”五大“瓶颈”的制约,市场倒逼和环境倒逼的形势紧迫,扩大市场有效需求的任务艰巨。2014年,陕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6.4%,比第二产业增加值54.8%低了8%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则低了12%左右。重型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我们需清晰地认识陕西省十几年来高速发展中工业化解决的供给问题,以及当前城市化才能解决的需求问题。发展网络经济,可以激发市场需求、带动创业活力,为陕西省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增长的动力。
陕西省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机遇: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和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陕西将获得更多的支持;中央赋予了陕西西部科学发展新引擎、内陆改革开发新高地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范例等,陕西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调整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元带动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以及在全国各省、市共同面临“三叠加”的问题下,陕西省的科技优势、文化优势更加凸显。
陕西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亟须突破增长基线,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利用网络经济的外部性,创新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把握住机遇。同时,网络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现有国民经济基础为其“保驾护航”,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螺旋式上升发展。
2.3.2 人才储备与科技
陕西省是我国信息产业的重要科研、教学和生产基地,网络经济技术优势明显,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邮电学院、邮电四所、邮电十所、中电20所、中电39所、兵器206所和航天504所等通信、信息与网络相关高校40余所,科研院50余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个,从业人员约22.5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上万人,约占全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毕业生人数的14%。近年来,陕西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先后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主要包括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等国家工程实验室,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平板显示、高功率半导激光器等一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其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重点院校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三所大学有网络经济相关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48个。
同时,陕西省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根据科技部发布的《2014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陕西综合科技进步指数为60.73%,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7位。2013年全省R&D经费投入342.7亿元,投入强度2.14%,居全国第8位;专利授权量2083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133件。
表2.1 2014年陕西省科技发展统计监测结果

2.3.3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水平
“十二五”期间,全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各级财政累计完成投资71.61亿元,带动全社会完成网信固定资产投资超过700亿元。
(1)互联网通信质量大幅提高。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于2014年8月正式开通,建设带宽670G,已开通带宽150G,全省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了2960G。直联点的开通,减少西北区域互联网互通流量长途绕转比例超过90%,西北网间平均延时降低70ms左右,目前在排名中约占第5位,超过国家100ms的水平。
(2)宽带基础设施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4年年底,陕西省光缆线路总长达36.1万千米。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总数达1070.4万个。全省各级政府拥有机房面积93.8万平方米,服务器1.36万台,国产化率61.3%,应用系统7592个,数据库1205个,数据量约35.7TB。移动电话基站数11.3万个,其中3G基站总量达4.5万个,4G TD-LTE基站总量达到2.2万个。全省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达96.1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4.5,其中4G用户355万户,居全国第8位。
(3)三网融合进程加快。互联网IPV6、电信网、电话三网加速融合,已简称陕西IPTV集成播控平台,有线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和宽带化改造进程加快,初步形成了符合陕西省实际的三网融合发展模式。
(4)互联网资源积累日益丰富。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IPV4地址数量为548万个,居全国第17位,域名综述202147个,居全国第18位,已备案网站数量77736个,与2013年相比增长率为16.3%,接入服务商数量22家,接入网站数量28684家,各类无线接入点12.77万个。
(5)固定宽带用户普及率稳步上升。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光纤入户总量达271万户,全省行政通宽带比例达到84.55%。
表2.2 2014陕西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水平

2.3.4 “互联网+”发展业态
(一)互联网金融
(1)网上银行。从2009—2014年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全国还是陕西,网上银行的利用率都是逐年上涨的。2009年、2010年陕西网上银行利用率略低于全国水平,从2011年开始,陕西省网上银行利用率赶超全国,截至2014年,达到45.3%的水平。

图2.2 2009—2014年陕西省网上银行使用情况比较

图2.3 2009—2014年陕西省网上支付使用情况比较
(2)网上支付。截至2014年12月,陕西省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853万人。从2009—201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全国还是陕西,网上支付率都是逐年上升的。2009年、2010年陕西网上支付率低于全国水平,从2011年开始,陕西省网上支付率赶超全国,截至2014年,达到48.9%的水平。
(二)“互联网+通信”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通信的手段越来越广泛,通信的概念越来越难以界定。如果把通信简单定义为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则互联网通信包括即时通信(QQ、微信、阿里旺旺、陌陌、飞信等)、电子邮件、博客/个人空间、社交网站、论坛/BBS、微博等种类。在这些交流沟通类应用中,陕西省网民对电子邮件、论坛/BSS的使用率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对即时通信、社交网站的使用率差异略大,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2009—2014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即时通信的使用率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截至2014年12月,陕西省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1551万。微博使用率在2012年年底达到顶峰,然后逐渐回落。2014年,腾讯、网易和搜狐等公司纷纷减少对微博的投入,整体微博用户继续呈下降趋势,2014年用户规模为612万,比2013年年底下降了57万。

图2.4 2009—2014年陕西省“互联网+通信”使用情况比较
(三)“互联网+零售业”
“互联网+零售业”的业态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主要表现为网络购物、平台购物和网络团购。截至2014年12月,陕西省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005万人,团购用户规模达511万人。将网络购物、平台购物和网络团购合并统计后可以看出2009—2014年陕西和全国的“互联网+零售业”均持续上涨。2009年、2010年陕西“互联网+零售业”利用率略低于全国水平,从2011年开始,陕西省“互联网+零售业”利用率赶超全国,截至2014年,达到86.9%的水平。

图2.5 2009—2014年“互联网+零售业”发展情况比较
(四)“互联网+旅游”
截至2014年12月,陕西省通过互联网进行旅行预订的用户规模达691万人。从2009—201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全国还是陕西,对互联网旅游的利用率都是逐年上升的,并且从2011年开始有一个飞跃性的增长趋势。2014年以前,陕西省互联网旅游的利用率同全国水平基本持平;2014年,陕西省的利用率比全国水平高出5.4个百分点。
(五)“互联网+娱乐”
其中,网络音乐的应用率最高,截至2014年12月,陕西省网络音乐应用率达到73%。从2009—2014年的数据来看,网络音乐的应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87.1%下降到73%),除2014年之外,其余年份陕西省的网络音乐应用率均超过全国水平。

图2.6 2009—2014年陕西“互联网+旅游”使用情况比较
截至2014年12月,陕西省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866万人。从2009—2014年的数据来看,陕西省网络游戏的应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67.8%下降到49.6%),且其应用率均低于全国水平。
截至2014年12月,陕西省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92万人,从2009—2014年的数据来看,陕西省网络视频的应用率基本保持稳定,且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在网络视频品牌选择方面,2014年使用过网络视频的陕西网民中,64.1%选用了腾讯视频,排在首位,其次依次是优酷、奇艺/爱奇艺等。
截至2014年12月,陕西省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761万人,从2009—2014年的数据来看,陕西省网络文学用户人数变化呈平滑的“U”形,且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3G、4G网络的迅速发展,网民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使网民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被大大满足,这将极大地冲击传统阅读市场。

图2.7 2009—2014年陕西省“互联网+娱乐”使用情况比较
(六)互联网媒体
2014年,在整体网民增长的带动下,陕西省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微涨了29万人,与网民总体增长速度相比,陕西省网络新闻用户的增长速度略低。从2009—2014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及以前年度,陕西省“互联网+媒体”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以后,全国整体水平提高,陕西省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8 2009—2014年陕西省“互联网+媒体”发展情况
(七)互联网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是陕西省网民增长较快的互联网应用。2014年陕西省网民搜索引擎的使用率达到83.3%,较全国网民平均水平高出2.8个百分点,比2013年陕西搜索引擎使用率上升了4个百分点,位次也从第3位升至第2位。这与网民中学生和公司职员网民比例的增长有关,这部分网民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要高于其他人群(1)。从201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众多的搜索引擎中,百度搜索的应用率最高,达88.1%,排在第2位的是搜搜/搜狗搜索,其后是360搜索。
2.3.5 信息化应用水平
陕西20家“两化融合”第一批典型示范企业中,因采用了信息技术,有8家企业的主导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87家企业的主导产品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113家企业的主导产品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两化融合”调研问卷显示:有573家企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集成应用,占被调研企业总数的58%;有375家企业开展了决策支持、综合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不同程度地进入深度创新应用阶段,占被调研企业总数的32%。同时,涌现出西飞集团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汉川机床集团、“陕鼓”集团、西安标准工业股份公司等一批走在陕西乃至全国同行业前列的“两化融合”典型案例。

图2.9 2009—2014年陕西省搜索引擎使用率比较
陕西省“两化融合”工作已取得初步成绩。装备制造业的“两化融合”领先于其他行业,关中地区“两化融合”成绩显著,陕北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陕南地区处于基础建设和单项应用为主的初级阶段。
近年来,陕西省企业信息化进程加快,涌现出了一批“两化融合”较为突出的企业,例如,西安市有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陕西黑河矿业有限公司、西安富捷药业有限公司等;铜川市有铜川市耀州建秦水泥有限公司、陕西恒元实业有限公司等;宝鸡市有陕西秦川牛业有限公司、宝鸡富士特钛业有限公司等;咸阳市有咸阳彩虹电子配件有限公司、陕西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渭南市有陕西陕富面业有限责任公司、渭南三合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汉中市有陕西洋县汉大工贸公司、汉中市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安康市有安康市金茂生物工程公司、安康市紫阳县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等;商洛市有陕西九长建设总公司、陕西盘龙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延安市有陕西延川红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兴银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榆林市有榆林市永乐煤矿、陕西省横山进出口有限公司等;杨凌区有杨凌秦川节水灌溉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杨凌东科麦迪森制药有限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