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分析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为了准确把握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效应分析的重点方面,本书通过梳理财政政策实践发现:在1993—2012年期间,我国的财政政策实践具有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存的政策特征,这一特征与财政政策理论发展和国际实践经验是相一致的;而且,稳波动、调结构、促增长成为财政政策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虽然这些政策目标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但从整体来看,它们又都是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三个主要作用方向。因此,本书选择财政政策的经济稳定效应、结构调整效应和长期增长效应作为经验实证研究的重点内容。其中:经济稳定效应主要作为需求管理效果的评估维度,结构调整效应和长期增长效应主要作为供给管理效果的评估维度。

研究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在理论实证中,注重在前人的经济模型中,或进行一定的模型修正,或进一步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以期获得经验实证所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理论预测。在经验实证中,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与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相结合。依据具体研究内容的需要,先后采用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有:联立方程估计方法、结构向量自回归估计方法、DSGE建模及其校准方法、一般面板数据估计方法和动态面板数据估计方法等。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全面评估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先后考察了财政政策的经济稳定效应、结构调整效应和长期增长效应,涉及财政政策的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个方面,分别评估了我国财政政策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效应。现有国内外研究文献往往关注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对于分析中国在转型期实施的财政政策实践效果来说是不充分的。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波动、调节经济结构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通过总量调节改善总需求,又通过结构调节改善总供给,并努力促进经济保持长期可持续增长。

二是增加新的维度以多角度考察财政政策的各类效应。与现存文献不同的是:在评估经济稳定效应时,增加了波动平滑效应的分析,而且在乘数效应分析中,运用了比较静态乘数、一般均衡乘数和政策冲击反应函数三种度量方式,进而还探讨我国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在评估结构调整效应时,不仅关注了财政收支总量效应还关注了财政收支结构效应,不仅关注了全国总体效应还关注了区域效应,不仅关注了短期效应还关注了长期效应。在评估长期经济增长效应时,突出了政策变量的非线性影响,且在评估财政政策对人均GDP增长的影响后,还进一步评估了其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进而探讨了各财政变量影响长期增长的作用渠道。

三是选择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研究的样本期。国内专门针对1993—2012年这一时期的研究还没有。我们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0年间,中国的宏观调控方式主要是采用单一的行政手段,控制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在决策上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间接调控,但受当时行政性计划体制条件的制约,宏观调控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1992年,中国政府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真正意义上的财政调控开始显现。从1993年开始,作为间接调控经济运行手段的财政政策实践,先后有四次重大转型,内容丰富、措施典型,评估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效应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