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成熟期(公元1368—1840年)明代至清中期

明至清中期,中国传统插花理论体系已经形成,涌现了大量的插花专著,发明了用“撒”固持花材的方法,出现了初级的花插(剑山)形式,并产生了一些新的主题表现形式。盛行谐音式、写景式和组合式插花。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对中国传统插花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初沿袭宋代,以构图严谨、造型华美、意境深邃的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至明中期,陈设于书斋、闺房的文人插花得到发展,称为斋花;简洁生动、清新淡雅、追求线条美。至明代晚期插花理论渐趋成熟,插花专著相继问世。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对后世影响最大,在理论和技艺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总结。明代是中国插花史上成熟和完善的时期,确立了中国插花的风格和特色,形成了中国插花完整的理论体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清代插花盛况不逊前朝,继承明代风格且更具装饰性和民俗性,喜用组合式布置;受盆景影响,盛行写景式插花,以写实手法,将自然风光浓缩于盆中。产生谐音式插花,选取花材、果实或器具的名称组合为主题,合成吉祥的意义构成作品名称。如“前程万里”(铜钱、拂尘、万年青、李子)“玉堂富贵”(玉兰、海棠、牡丹)“万事如意”(万年青、柿、如意)等。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发明以“撒”固持瓶花花材的方法。一代插花宗师沈复在《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提出“起把宜紧”“瓶口宜清”的瓶花插制法则,强调花枝剪裁与曲枝之法,并发明了类似当今剑山的花材固持器具。陈淏子在《花镜》中对插花水养方法、花枝处理、陈设方法和容器的选择等作了切合实用的论述等。

此期间,中国人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中国传统插花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世界插花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至清中期,出现许多画坛巨匠,如沈周、陈洪绶、仇英、八大山人、郑燮、石涛、唐寅、刘芳膺等,他们都对插花情有独钟,将高深的画苑修养和艺术创作激情,注入插花艺术之中,每每有精品出现,对明清插花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我们怀着崇敬和仰慕之情,现择要引入简要介绍。

1.多部理论专著与名品问世

(1)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瓶花三说》

明·高濂,字深甫,号瑞南,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戏曲作家,能诗文,兼通医理,擅养生。曾在北京为官,后隐居西湖。约生于嘉靖初年,创作活动主要在万历前期。著有《遵生八笺》,其中《瓶花三说》中“瓶花之宜”“瓶花之忌”和“瓶花之法”对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有创造性的贡献。

(2)明·张谦德《瓶花谱》

张谦德,昆山(江苏昆山)人,名丑,字青甫,别号亭亭山人,明代文学家。善鉴赏,知书画。自小聪颖,十八岁写《瓶花谱》,成书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

《瓶花谱》一书分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8节。其中有一些内容与高濂《遵生八笺》相类似,但其论说更精辟,可为后人借鉴之处颇多,足与《瓶史》齐名。如品瓶、花卉品赏、花材的删枝取势、花材保鲜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

(3)明·袁宏道《瓶史》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为盛极一时的“公安体”文学的代表人物。主张“不拘格套”“独抒性灵”。日夜与花为伍,斋名“瓶花斋”。著《瓶史》(图1-1-35),为明代插花艺术集大成之经典著作。

《瓶史》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囊括插花的理论与技术于一炉。书分上、下卷,上卷基本取自高濂《瓶花三说》,而稍加增删,上卷为瓶花之宜、之忌、之法。下卷则皆为袁宏道所创发,下卷共分花目、品第、器具、择水、宜称、屏俗、花崇、洗沐、使令、好事、请赏、监戒12篇。《瓶史》包罗有关插花的方方面面,为当时我国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插花经典专著。后来此书传到日本,争相转译,被奉为插花圣典,还以《瓶史》的艺术主张为宗旨,成立了“宏道流”,至今仍活跃在日本插花艺坛上。上述专著均详载于《中国传统插花名著名品赏析》一书中。

图1-1-35 《瓶史》 明 袁宏道

(4)“撒”的发明

清·李渔《闲情偶记·垆瓶节》:“插花于瓶,必令中窾,其枝梗之有画意者,随手插入,自然合宜。不则,挪移布置之力,不可少矣。有一种倔强花枝,不肯听人指使,我欲置左,彼偏向右,我欲使仰,彼偏好垂,须用一物制之。所谓‘撒’也,以坚木为之,大小其形,勿拘一格,其中则或扁或方,或为三角,但须圆形其外,以便合瓶。此物多备数十,以俟相机取用。”

所谓“撒”或“楔”,用木制作,用于瓶内固定花枝,是“叉木”的原祖,此物的应用成为中国传统插花的传统技艺,对插花技术的提高和观念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5)《花镜》清初·陈淏子著

陈淏子(1612—?),字扶摇,自号西湖花隐翁。《花镜》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花镜》的《课花十八法》中有《养花插瓶法》,介绍了瓶花保鲜、瓶花陈设、选瓶等不少切身经验和体会。

(6)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在其《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一书中,介绍了“起把宜紧”与“瓶口宜清”的瓶花插制法则、花枝剪截和曲枝方法,并发明了类似花插(剑山)的插花器具。对清代及其后插花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① 花插(剑山)雏形的发明

“若盆碗盘洗,用漂青松香榆皮面和油,先熬以稻灰,收成胶,以铜片按钉向上,将膏火化,粘铜片于盘碗盆洗中。俟冷,将花用铁丝扎把,插于钉上,宜偏斜取势,不可居中,更宜枝疏叶清,不可拥挤;然后加水,用碗沙少许掩铜片,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

沈复之法,对今日花插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花插加沙掩盖,宛若花从容器底生出,十分美妙(本仿制未加沙,图1-1-36)。

图1-1-36 花插(剑山)雏形(仿制)

② 花材插瓶、修剪技法

“若以木本花果插瓶,剪裁之法(不能色色自觅,倩人攀折者每不合意),必先执在手中,横斜以观其势,反侧以取其态。相定之后,剪去杂枝,以疏瘦古怪为佳。再思其梗如何入瓶,或折或曲,插入瓶口,方免背叶侧花之患。若一枝到手,先拘定其梗之直者插瓶中,势必枝乱梗强,花侧叶背,既难取态,更无韵致矣。折梗打曲之法,锯其梗之半而嵌以砖石,则直者曲矣。如患梗倒,敲一二钉以莞之,即枫叶竹枝,乱草荆棘,均堪入选。”

因中国传统插花注重花材个体的线条美,选枝修枝和弯枝入瓶的技法极其重要,沈复在书中详解作法,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③ 花材插瓶法则

“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阔大者舒展不拘。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于瓶口中一丛怒起,以不散漫、不挤轧、不靠瓶口为妙,所谓‘起把宜紧’也。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花取参差,间以花蕊,以免飞钹耍盘之病。叶取不乱,梗取不强,用针宜藏,针长宁断之,毋(同勿)令针针露梗,所谓‘瓶口宜清’也。”

遵照“起把宜紧”“瓶口宜清”这两个瓶花插制的法则,使作品造型,从瓶口一丛怒起,干净利落。“不散漫、不挤轧”“叶取不乱,梗取不强”,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观赏价值。这一法则亦可用于其他容器的插制中。

2.出现几种新兴的插花表现形式

如厅堂插花、斋花、谐音式插花、组合式插花和写景式插花。详见本书第六章。

3.明至清中期主要插花名人及其作品详见图1-1-37~图1-1-43所示。

图1-1-37 《婴戏礼佛图》 明末清初 陈洪绶

图1-1-38 《重阳前一日》 明 沈周

图1-1-39 《惜花图》 明 唐寅

图1-1-40 《群仙祝寿图》 明 仇英

图1-1-41 《饮酒读骚图》明末清初 陈洪绶

图1-1-42 《清供图》 清 李方膺

图1-1-43 《酒坛插牡丹》 清 李方膺